谢维和
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基本形式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的社会需求将越来越大。这种需求的变化将极大地刺激和带动教育供给的发展与扩张。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教育的发展走向,我国教育发展和扩张的形式将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我国整个教育的规模也将顺应社会和人民的要求而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在不断提高。同时,各种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也在迅速增长,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培训,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教育的形式与类型更加多样化,教育的内涵将更加丰富。从现实的角度看,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拓展一方面表现在教育自身的不断分化,包括教育机构和实体的分化、各种教育功能的分化、教育活动内部各种关系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整合。另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和多样化。这种外部的影响和联系激活了教育活动本身的各种潜在功能和价值,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也给教育创造了更大的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
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已成为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并获得了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且,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看到,教育的发展与扩张也对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形成尖锐的矛盾和挑战。由于教育活动具有周期比较长的规律,如果不能及时和清醒地认识这些矛盾和挑战,教育的发展和扩张将出现扭曲现象,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根据未来15到20年的发展趋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面临着三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即教育体制内部资源的配置机制、教育发展与扩张的外部空间以及教育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中教育资产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于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问题一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调整
影响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首要的战略问题是教育本身资源的配置机制问题。教育的扩张与发展必然带来教育内部各种关系的重新调整,以及教育内部各个因素和地位的重新配置。按照现代化的一般特点,现代化的过程既是一个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化的过程。新的增量必然打破原来的配置格局,而分化的过程也同时提出了结构地位和各种关系的变化问题。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基础教育结构的要求,特别是高中教育中不同类型教育的调整;终身教育体制的逐渐形成对原来各个层次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本身的分化所引起的结构调整等。显然,在教育增长和分化过程中,如果不能调整和优化教育内部的资源配置,必然造成教育机构的重复设置、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甚至是无序和恶性竞争。
教育资源的配置具体体现为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层次结构的调整。它包括高等教育中的层次变化,基础教育中的层次变化。二是类型结构的调整。包括高等教育的类型变化,基础教育学校的类型变化,也包括新的教育类型的出现。三是教育形式的调整和变化。特别是终身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种新的教育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四是分布结构的变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在各个地区的分布将得到调整。
实现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教育中长期发展的资源配置及其调整,实际上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体制改革与变化。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特别是在教育发展的模式从供给本位转向需求本位以后,重新优化我国的教育结构,的确是关系到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一个关键。目前教育结构的调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本身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中管理思路的变化,即如何形成一种能够满足社会不同方面需要,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引导各种教育和学校形成合理的定位和服务取向的多层次和多类型的教育结构;二是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之间的关系,显然,这两者之间的取向是不同的,是有矛盾的。如何协调矛盾,体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我国教育内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某些不合理现象,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教育中长期发展和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问题二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空间
制约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的第二个战略问题和因素是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空间。事实上,教育的发展与扩张,特别是教育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与各个方面的结合,特别是教育功能的扩展和增加,都必将对发展的空间和平台提出新的要求,也必然对已经形成的整个社会发展空间的格局产生冲击。
显然,在教育规模比较小,发展水平比较低,功能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在社会中的空间和平台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教育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高,以及功能的拓展,必将与既定的发展空间形成一定的冲突和矛盾。我们从以下例子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特点和定位,与过去仅仅把教育当作单纯的文化事业,就涉及教育发展的两种大小不同的空间和平台。按照前者的定位,教育的发展就能够在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的安排中获得一定的空间,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的安排中获得更好的地位;而如果根据后者的定位,教育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影响,甚至是束缚和限制。其次,教育的产业性特点,以及教育产业性的内涵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也在呼吁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空间和平台。当然,教育中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外部空间不仅体现在经济部门,也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应该说明的是,尽管这种教育发展空间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是,它却是教育进一步发展,教育效益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的教育定位将要求有更大的经济依托,特别是财政的支持,而这样必然与其他的税金用户进行竞争;同样,教育的产业性特点对市场空间的要求也反映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空间和平台的这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物质层面的,有观念层面的,而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安排。而它的变革,也主要是一种制度的创新,通过制度的创新来实现和保障。
问题三教育资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制约和影响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的第三个战略问题是教育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而其中的关键之一是教育资产的管理问题,特别是教育资产的收益与分配规则问题。这里所谓的教育资产,主要指的是国家财政对学校的投入所形成的学校资产,以及不同的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不同形式对教育的投入所形成的学校的资产。
教育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必将引起教育投入的增加,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整个教育资产的绝对数量将越来越大,在整个社会总资产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但就目前教育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大,整个社会中教育资产的国有部分的比例将越来越大。由于教育体制的变化,教育资产的收益与分配格局也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教育资产投入的公共性和收益分配的不完全公共性的矛盾,按照有关学者的观点,在某种情况下,国有教育资产在高教部门垄断情况下所产生的收益往往成为具体教育机构获利的基础,进而影响了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物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形成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比较合理的国有教育资产的投入、收益和分配格局,已经是关系到我国教育能否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教育资产中的非国有部分对利润和效益的追求,将使这部分教育资产的管理遭遇非常大的挑战。我国目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投资领域对民间和私有资本的进一步开放,民间投资进入教育这块公共事业领域的力度将更加增大。同时,由于教育需求的变化,这部分教育资产的转移与退出也是非常灵活的,因此,对这部分教育资产需要进行规范和管理,如果管理不当,也必然对需要稳定的教育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第三、由于个人的教育投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非常普遍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消费活动,并正在逐渐成为教育资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教育的成本和回报率的差异,以及学费收入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学习者对这种个人教育投资效益的关注,这部分教育资产的管理,无论在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中,乃至于在整个社会中,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第四、由于国家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以及整个教育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教育资产的效益如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对教育活动的评估,特别是对教育资产投资效益的评估以及对具有可比性评估信息的需求,也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
由于教育资产是教育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所以,教育资产的运作和管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教育的中长期发展。也将直接关系到教育资产的效益,进而关系到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应该看到的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资产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单纯是一种管理技术的变化,而是一种战略的调整,它涉及管理结构和模式的优化,管理价值观念的更新,以及战略方向的选择。而这恰恰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