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惠国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理解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格局,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深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解和认识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人才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正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资源具有的其他资源所无法超越的独特属性,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人才资源开发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决定因素。人类生存发展所凭借的资源主要包括四类: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在这四类资源中,人类自身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人类自身的开发程度支配和决定了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只有人类能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高级思维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工具、设备、原材料等各种生产资料,只有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被动地适应于人类,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创造价值。
其次,人才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造性是人才的基本特征。人才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明创造。铜铁农具的诞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推动人类跨入了信息社会。二是管理创新。科层制组织模式、自动化流水线作业、现代会计处理方法带来了工业社会的繁荣;而在当代社会,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结构、国际化经营又催生了新经济的来临。三是文化创新。通过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人类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进步,推动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三,人才资源具有自我增值的巨大潜力。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作用发挥的条件和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人的知识正在取代土地、资本和原材料而成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并直接产生价值。众所周知,工业社会要想使知识、技术发挥作用,通常需要通过庞大的设备、工具等物质资料才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工业时代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无一不是依靠庞大的物力资源的积累而发展起来,时间跨度也较长,大多需要耗费其半生的精力。而作为新经济时代代表的比尔·盖茨,仅以数百美元起家,短短数年就一跃而成为世界首富。他们主要依靠的是自己在软件研究和开发领域的知识创新。
第四,人才资源开发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基础。人才资源具有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所不具有的可无限开发性。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所造成的能源危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曾经使人类对自身的前途充满忧虑。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成为经济学家和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与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相比,人类潜能的开发具有无可限量的前途。科学研究发现,尽管人类智力已经高度发达,但我们的思维活动充其量只利用了大脑全部功能的一小部分,人脑的大部分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在地球物质资源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开发人类自身的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的:"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第五,人才资源开发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人才资源开发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才资源开发还提升了人类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随着人才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人类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水平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时代发展已经使人才资源成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第一资源。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竞争的新高度,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基于对人才在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关键作用的准确把握。这一科学判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和伟大成就。而这些都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发挥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密不可分。
第一,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其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也是从尊重人才、解放人才开始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反复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早在1977年5月,他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84年10月,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讨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又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开始大规模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第二,实施各项人才工程,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20多年来,我国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方针,坚持制度改革和队伍建设相结合,组织和实施各类人才工程,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为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取得了重大成就。2000年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相比,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总量增加了3.4倍。在此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也相应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与1978年相比,GDP总量增加了4.5倍。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第三,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做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大决策。为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需要,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专门列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一章,提出要加快培养和选拔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才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
第四,迎接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人才竞争,制定第一部综合性人才规划纲要。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更加迫切。2002年7月,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央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我国人才队伍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第五,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2003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接着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解决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这一切举措都说明,走人才强国之路,已成为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明晰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
人才强国战略,顾名思义,就是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我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从总体上看,人才强国战略可以划分成5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
1.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人力资本是国民通过学习和培训所形成的有用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表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必须投资于教育,投资于知识,投资于人民。中国是世界上国内投资率最高的国家,投资率达到GDP的42%,但其中大部分属于物力资本(厂房与设备)投资,而人力资本(如R&D、教育、公共卫生等)投资却明显偏低。在新的形势下,应该继续扩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与开发、全民健康和社会保障的投资,形成遍及城乡的职业技能教育网络,从而逐步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2.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才价值是指人才提供服务、付出劳动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应得到的承认和补偿,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作用得以发挥的过程,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特别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3.人才结构调整战略。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为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人才结构的相应调整是必然的。就当前我国专门人才资源总体状况而言,主要问题是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也亟待提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宏观调整方式上,应该更多地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辅之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要突出强调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通过人才结构的调整,使整个人才队伍具有更强的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4.人事制度改革战略。人事制度改革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分统配的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当前我国人事制度的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需要。特别是由于受传统的身份制度、档案制度、户口制度、住房制度、保险福利制度的制约,我国人才流动的风险和成本比较高。在人才配置上,仍存在着"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的现象,不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岗位等的因素不能充分发挥,这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只有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人才强国的目的才能更加显现出来。
5.人才成长环境优化战略。人才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像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一样,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