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阿炳”杨兴昌

2004-04-29 16:23樊宏义缑铁林刘晓霞
延安文学 2004年6期
关键词:阿炳黄河

樊宏义 缑铁林 刘晓霞

一个人如果生来就双目失明,完全不能感知这个世界,他也许会在头脑中随意编织一个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而他却是在偏偏拥有这一切之后又忽然间失去的,无论他尽情地想象,蔚蓝的天空、美丽的城市、亲人的容颜都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从彷徨苦闷到奋起抗争,他走过了生命中一段最黑暗的日子,但最终以强者的姿态谱写着他动人的人生乐曲……

近代著名音乐家瞎子阿炳曾浪迹四方,创作出传世佳作《二泉映月》,如今,被称为“陕北奇才”、“现代阿炳”、“孤独的文化旅行者”的富县茶坊镇川口村农民杨兴昌,背一把二胡,携一支笛子,拄一根竹杖,徒步跋涉黄河沿岸上万公里,考察黄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途经内蒙、宁夏、甘肃、陕西、山东、天津、北京等48个地区、62个县市及200多个乡村,搜集整理了上千篇民间传说、乐曲、诗歌,历时近1年。他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和淳朴的赤子之情曾感动了无数的人,在黄河流域,在长江南北,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海内外数十家新闻机构近百名记者对其黄河之行进行了报道。在完成了世人瞩目的万里黄河之行后,又伏案数月,克服眼盲的障碍,用信天游的方式记述了他的黄河之行,将收集到的民谣等付诸笔端,出版发行了约11余万字的著作《盲人心中的黄河》,并在已停办的“民间艺术经理部”的基础上于去年9月6日重新整理开办了“鄜州民间艺术馆”,同时于今年2月开办了“鄜州艺术酒楼”,从他的人生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

痛苦对于弱者来说,是深不可测的泥潭,对于强者来说,却只是再次崛起的灯塔。今年44岁的杨兴昌,双目失明前,是个健壮聪明活跃的青年,自幼听着信天游长大的他,从小就喜欢吹拉弹唱等民间艺术,他独有的天分与领悟,逢年过节,秧歌锣鼓欢天喜地的队伍中,总少不了他的多才多艺的身影,年轻的他,正准备在广阔的黄土地上尽情地挥洒他多姿多彩的青春与激情。天有不测风云,28岁那一年,一场横祸夺去了他的视力,美丽的世界从此与他无缘,在那段充满无尽黑暗的日子里,他用婉转凄楚的二胡和笛音,诉说着内心无限的痛苦与悲凉,在巨大的打击下,他几乎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但他最终走过了那段黑暗的日子,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方式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光明”……

1992年,杨兴昌带着妻子和妹妹到渭南一家私人企业考察手套加工,厂方被这位陕北小伙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给他们安排食宿并指定专人对他们进行培训,回来后,他便在自家的小院里办起了“金龙针织厂”,织机穿梭,雪丝飞舞,当他把第一双手套戴在手上时热泪盈眶,他带着自己的产品,拄着棍子,一步三挪地外出为自己的产品寻找销路。所有的人都被他的精神感动着,县上几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将其定为劳保专用产品,金龙针织厂当年累计生产手套5万双,产值5.2万元,获利5千元。

手套厂的成功使杨兴昌更加坚定了信心,他似乎在无边的黑暗里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个初春的夜晚,杨兴昌被一家歌舞厅传出的音乐所吸引,他步子蹒跚地走上去,当他的脚刚要踏上台阶时,耳边便传来:“这不是瞎子兴昌吗,你还能进舞厅”!一句话如寒风刺骨,使他的心凉透了。他跌跌撞撞地回到家里,操起二胡,拉了一曲又一曲,笛子吹了一段又一段,妻子心疼地望着丈夫,双眼含泪地搂着女儿。“我也要开个歌舞厅”,他要办一个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宏扬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经理部”,就这样,他在茶坊街上租了两间门面房,经过紧张的筹备,凝聚着他的全部心血与希望的“民间艺术经理部”于1995年5月1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隆重开业了,大红的牌匾,古朴典雅的室内装置,身临其境,顿感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剪纸壁挂,一个个精美鲜活的刺绣工艺品,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尽显现代文明的旋律。白天,这里是民族艺术的殿堂,夜晚,成为轻歌曼舞的佳境,一曲完了,杨兴昌又献上一曲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那宛转低沉的曲调,令人不觉想起盲人艺术家阿炳,接着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高扬激越,又把人带入了那群情振奋的欢乐场面,也许,他吹的不是笛子,而是一曲悲壮的命运交响曲……为了收集更多的民间工艺品,杨兴昌走遍了方圆数百里,四处寻找民间艺人和那些具有黄土风情的民间艺术品,从剪纸到刺绣,从小荷包到百布衣,他用一双手去感觉其价值,用心去估量民族文化的魂丽所在,他先后收集针绣、编织、剪纸等五大类近200多种民间工艺品,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他深深地体味着黄河文化的精神……

1995年,因资金缺乏等问题,杨兴昌呕心沥血经营的“一厂一部”先后告停,他苦苦地思索着,在黑暗中,他萌发了一个念头,走出去徒步考察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自幼就喜爱民间艺术的他,相信通过考察,收集整理整个黄河流域的民歌、剪纸、书画、刺绣、雕刻等,一定能为补充、完善黄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发展进程提供一份可靠的资料。如果能在1997年6月完成考察,就可以将这次考察成果作为一件礼物送到北京,参加香港回归祖国成就展览。“在这之前,我从没见过黄河,虽然我的眼睛看不到黄河,可是母亲河的影子却永远在我心中。”背负着这些美好的愿望,在家人含泪的眺望中,1996年6月12日,他孤身踏上这条艰辛、困苦、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的考察之路,单是身负的行李、乐器和那架宝贵的牡丹20相机就足以使他用甜蜜的憧憬去融化考察路上的一切艰辛。在告别亲人独自上路的那一刻,他的心头也曾掠过一丝犹豫,但母亲河的涛声呼唤着他,使他无法不去回应。他从富县出发,沿着黄河的踪迹溯源而上,烈日骄阳下,他走过了延安、安塞、志丹、吴旗、边定。凄风苦雨中,他到了宁夏、甘肃、青海。

对他来说,这漫漫长路上充满了正常人都无法想象的艰难与辛酸,旅途中,遭人奚落,摔跟头,碰撞跌落到水沟里,已习以为常。最怕的是迷失方向。在延安,为找到地区残联,他在一条街上走了5个多小时,到达宁夏盐池县时,因道路施工,街面上堆放杂物,他摔了十几个跟头还没走过去,穿越腾格里沙漠时,他迷失了方向,一天一夜,水米未进。在他踏上这条路的那一天,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这条路。这片母亲河滋润的大地……在这前无古人的黄河之行的征途上,充满了艰辛,也充满了战斗的乐趣,洋溢着人间的温情。孤独上路的杨兴昌并不孤单,每到一处,他都受到各地残联和文化部门的热情接待,以及许许多多未曾留下姓名的人为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永远忘不了发生在青铜峡市黄河岸边的那一幕……起风了,河水滔滔地流着,夕阳缓缓地坠着,黄河岸边的风格外大,格外的凉,夕阳中,一个斜背着二胡的身影显出几分疲惫与苍凉。岸边的芦苇在夕阳下轻轻地摇晃着,发出沙沙的声音,象是在询问着远道而来的游子。他已经在黄河岸边徘徊了许久。宛转的二胡响起来了,在夕阳下,在涛声中格外地动人心魄……这如痴如醉的“阿炳”,就是从千里之外跋涉而来的盲人杨兴昌,今天,他在黄河岸边迷失方向,他本来是要赶回青铜峡市的,没想到多耽搁了会时间,周围就没人了,他还在这儿徘徊。他不知道,在徘徊于岸边的几个小时里,有一位姑娘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他,跟随着他……夕阳即将下山了,大地一片桔红。夕阳中,姑娘慢慢走向坐在一块石头上沉思的杨兴昌。原来,这位善良的姑娘看见杨兴昌在岸边徘徊了那么久,还因为他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要跳河寻短见呢,后来看见有不太像,就跟随他在这儿转了好几个小时,等他一曲拉完,姑娘才上前搭话。杨兴昌再次感受到了人间最美好的关切与真情,姑娘问明原委,领着他回到了市区,把他安置到旅馆,并给他放下200元钱,才悄然离去。

过了塞上江南银川,再至金城兰州,他继续在黑暗中跋涉前行。同年8月,头晕目眩,遍身伤痕的他跨入青海境内,他在山中迷路40余里,迷失了方向,天可能快黑了,四周只听见动物的吼叫,杨兴昌心急如焚,他无力地倚坐在一棵树下,那一刻,从不流泪的他泪流如雨,他吹起了心爱的笛子,悲凉的笛音引来了一位采药的老人,这位热情的高原老人被杨兴昌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递上一块糍粑让他充饥,送上一壶甜水让他解渴,疲惫的游子被老人扶上骆驼,一直送到大路口。一路的坎坷与疲惫,高原的山逐渐被他坚定的身影抛在了身后,杨兴昌终于到达了母亲河发源的巴颜咯拉山山麓。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在黄河源头放声高歌信天游,悠扬的琴声在高原回荡,在蓝天白云间,在牧民的帐篷里,他用歌声唱去旅途中吃的无数的苦和受的数不尽的屈,也唱的内心一片阳光。

考察黄河上游归来,他回到陕西,又直奔黄河第一峡壶口。在这里,他感受到黄河的全部激情与活力,那涛声、那浪花、那水气,让他再一次领略了母亲河的博大精深。在黄河之旅的前4个月里,他走过了青海、甘肃、宁夏、山西等境内的黄河中上游地区,行程4000多公里,搜集到500多首民歌,记录了13个民族的民俗风情,中央电视台、《中国社会报》等30多家单位予以报道,称其为“陕北奇人”、“用心血换取光明的使者”、“黑暗中睁开的眼睛”,这位普普通通的盲人成了全国知晓的新闻人物。

没有停歇片刻,他又出潼关,赴渤海,母亲河的涛声吸引着他,坚定的信念使他变得更加执着。饿了,嚼几口干饼,渴了,寻一泓泉水,黄河下游灿烂的文明始终让他激动不已。“心中的黄河心中的爱/心中的感情我表出来/兴昌我把决心下/双脚依旧走天涯”。杨兴昌终于踏上了山东东宁县,黄河在这儿入海,奔腾不息的河水在这里汇进了浩瀚的大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与黄河儿女的满腹豪情,也承载着杨兴昌无数的辛酸与阳光般的憧憬。此刻,他热泪纵横,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二胡,笛子表达着蕴藏已久的激情,乐声久久地回荡在天水之间。

对于黄土地上生长的新一代农民杨兴昌来说,他超越命运,超越生命的极限,他是一个旅行家,一个民族灿烂文化的收藏者和建设者,他想把这本凝聚着他全部生命激情和爱国情怀的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书献给即将迎来回归的祖国母亲,其意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烟描黄河翠描园/日绘香山月绘沙/抓一把黄沙心头喜/暗自藏在衣袋里”。回来后,他的心似乎仍能感觉到黄河的水流,他黝黑的面孔更加得清瘦,他开始夜以继日的伏案写作他的《盲人心目中的黄河》。

他开始了苦苦地思索,或口述让人记录,或自己写出来请人整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却有着异常辽阔的思维,他用信天游的方式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讲述着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对于眼前一片黑暗的他来说,这本书成了他在茫茫黑夜中那最灿烂的星河。这是他努力了多年,甚至是一生的结果,他一直都是一个强者,他坚信自己风雨飘摇的生命之树定能绽放出无比灿烂的花朵。

他就这样不停地写,在一个梅花飘香的夜晚,这本约11万字的书稿终于完成了,经过热心人的整理和打印,1996年5月,书稿送至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太白文艺出版社审阅,编辑们怀着无比感动的心情看了这本书,最后认为:“此书符合出版要求,但需要经费有关问题协商后考虑出版,估计回归前出书有困难”。杨兴昌没有如愿以偿将这本书作为贺礼献给迎来回归盛典的祖国,这成为他心中一个永久的遗憾!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又一个春天的到来给生命带来了新的憧憬与希望,出版《盲人心中的黄河》一书,就算以作者包销的形式,也要4万元的经费,他开始四处筹钱。“出书太难了,走黄河也没这么难啊!”质朴的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对于他来说,黄河之行是他将浪漫激情与理想主义付诸行动的产物,凭着自己超越常人的意志和毅力就可以完成,而这本书的出版,却太现实了,它需要的是他最缺乏的东西。黄河之行已经使贫困的家庭负债累累,他走访了许多企业寻求帮助,但最终还是一个“难”字,他们始终无法明白杨兴昌所做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富县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至1998年春天,他终于筹到了2万余元,但离出书的经费还相差甚远。1998年5月4日,《华商报》大力呼吁社会各界帮帮这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一位董咏梅女士从中牵线搭桥,西安市郊县邮电纸品工艺厂厂长张治兴愿为他先垫付出书资金,等出出版后再收回,并帮助联系出版方面的各项事宜,于是,倾注了他全部心血与汗水的《盲人心中的黄河》于同年8月出版发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书出版后,他的足迹又踏遍了延安地区的山山水水,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森林,从田间到河畔,都留下了他收集民间文化那义无返顾的身影。经过跋山涉水的收集,他收藏的古代文物、刺绣、书画、剪纸达到400多件,并在原来“民间艺术经理部”的基础上,于去年9月6日重新整理开办了“鄜州民间艺术馆”,向游人开放。同时为进一步收集更多的民间文化作品提供物质支持,他积极筹资,于今年2月份开办了“鄜州艺术酒楼”。

将来,他还打算徒步跋涉长江全程,再写一本关于长江的书。在与杨兴昌交谈时,你几乎看不出眼前的他是位盲人,他那敏锐的思路,超俗的谈吐,在他的面前你能强烈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最独特的理解。如今,他的内心洒满阳光,他决心不再“孤独走我路”,他要把心中的光明传递更多的残疾人,他要成立一个“中国民间艺术大观园”,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各显其能,树立残疾人自强自立的生活信念,开创残疾人的谋生之路。黄河水奔流不息,生命之树一如既往,郁郁青青。杨兴昌,一个闪光的名字,他在人生征途中依旧为一个美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而在他心灵的深处,永远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新世界!

猜你喜欢
阿炳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张帮主
张帮主
『黄河』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