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转变和发展

2004-04-29 00:44李浩研
市场周刊 2004年6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有企业

李浩研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造是振兴东北工业的关键。本文根据东北老工业基地现状,认为应从结构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调整和改造中主要思路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产生的根源,及在改革中应抓住问题的实质、因地制宜、相机选择最优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比较优势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在面向新世纪的又一大战略策略,这一策略能否实现关系我国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现状

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以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为特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占经济比重的70%以上,所以国有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关系东北振兴的成败。东北在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多数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囿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和沉重的历史包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不能满足技术和结构调整的要求。例如到2002年末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办社会机构共7183个,年末职工人数为49.1万人,企业补助额153.8亿元,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6%,28.4%,33.7%。企业经营机制僵化,观念陈旧,设备落后,技术老化,产品积压,管理松散,生产经营举步唯艰,效益恶化,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隐患。据2002年初步统计,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的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依次为:黑龙江89.34%,吉林77.8%,辽宁62.7%,均高于全国的52.8%的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大多集中在传统的采掘业和加工业,对资源型工业依存度高.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64.2%,比全国高出14.5个百分点。另据财政部2002年企业财务决算资料统计: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的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1.8%,90.6%,92.5%远高于全国64.8%的水平。可见东北国有企业改革是势在必行。

二 、问题产生的根源

如上所述,导致东北三省的国有企业各项财务指标不断恶化,在经济中比重垂直下降,亏损越来越严重,全要素生产率呈负增长,财政和宏观经济状况恶化的主要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有着致命的缺陷。首先是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低能耗、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而且多数国有企业为夕阳产业,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于一、二产业。多数老企业都是“一五”或“二五”期间建立的,经过九十年的超负荷运转,早已进入更新改造时期,但是由于技改欠帐太多,设备严重老化,工艺十分落后。其次是任何一企业无法真正解决政企不分,企业家缺位,委托-代理链过长,激励与约束不足的问题。最后就是放权让利式改革的实质是国家可以下放权利,却难以下放责任,使权利与责任不对称,难以硬化企业预算约束。政策性负担也没有剥离好,必然导致国有企业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过高和经营管理成本提高。解决的唯一出路是必须进行产权改革。

三、 振兴东北国有企业的对策

(一)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产权制度创新

从现实看,政府是市场制度供给的主体,只有政府转变了职能,放权才能顺利进行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才能进入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化产权改造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政府应顺应市场的要求操作。因为现实世界存在各种两难冲突,应在法律制度保证人们有自由选择合约的权利的前提下,有效率的界定产权模糊度会通过自由的产权买卖而形成。即使在外生交易费用很高的情况下,因而产生了所谓外部效果(内生交易费用)的情况,市场也往往可能比政府有更好的办法减少内生交易费用,所以政府应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因制度的形成和演进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只有自发形成的制度,以及人们在互相竞争交互作用中生存下来,才是动态上最优的制度。所以在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革时,政府应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应给企业加快制度创新进程留出部分充分的政策空间,政府主要任务是规划、协调、监督、服务、扶持中介组织,为国有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速度,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使改制的国有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产权合理的市场竞争主体。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改变产权机构过于单一、国有股“一股独大”、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自由流通,而造成的国有产权流动的凝固化,阻碍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的步伐。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是应加快产权的自由流动,完善证券市场与产权市场,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使国有企业间相互持股,同时必须使出资人到位。所以应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结构进行实质性改革,鼓励承担风险的非国有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的主要持股者。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股应逐步转化为债股,也就是使国家逐步由股东转化债权人,优化产权结构。这样新的持股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有积极性选择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成为管理者,并有积极性监督经营者,这样企业中将产生真正的企业家,从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互匹配的治理机制将出现在企业中。政府应立足于加强法制环境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充分对称的市场信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实现以上的转变才能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 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差异性改革战略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有资本坚守的领域——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提供重要公共产品与服务、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通过林毅夫等人的模型分析看出,承担政策性的企业采取国有国营的方式比民营的方式更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主要是对承担政策性负担的国有企业,政府应规定一个合理的生产限额,剥夺国有企业经理部分的生产自由权,能有效的缓解国有企业经理道德风险问题,减少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并提高政府所获得的支付。因为这类中以政策性目标为主的企业是准政府机构,其亏损额是政策性的,所以必须由国家财政弥补。综上对于提供纯公共产品和以政策性负担为主的企业应国有国营。对第一类中提供准公共产品和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应采取国有控股或参股的方式,但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采取国有民营的经营方式,因为这样能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国有民营主要是针对必须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部门的长期低效而采取的经营方式的改革。因公共服务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属于非市场定价的公共产品、无法进行竞争性经营,因此提高效率只能依靠经营方式的改革,也就是在不改变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实行民营化的经营方式。但应进行公开招标、以专营权转让方式授予私营企业,签定相应承担责权利对称的合同,并接受社会公众的服务监督。对于现今这部门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是因为在过渡时期和转型期内市场的无序性决定政府所必需的经济支持是单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无法提供的,依然需要国有企业这种制度安排充当利益冲突的协调器与缓冲器,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利益和风险不对称,导致一些领域和产业私营企业不愿涉足,必须国有企业承担,以弥补市场失灵的领域。所以保证国有资本占优势地位,从而达到能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克服微观经济组织配置资源的非效率性问题,从整体上达到社会资源配置最优。

对于第二大类也就是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应采取有市场进行检验,实行优胜劣汰,所有性质的企业公平竞争,达到优化配置。政府主要是在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基础上,抑制企业的恶性竞争,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一时难于退出的,应实行产权改造,使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其效率。对于一些效益较好,地方政府又不愿出售的,可以通过承租的形式转让与企业家。政府按国有资产的比例参与利润分配,保持其收租人的地位。这样既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保持企业家对企业的长远投资决策动态最优化。国家租金既可收回,也可作为追加投资。承租人用租赁承包的净所得向企业追加投资属于他个人的投资,从而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即存量资产所有权不动的约束下,通过企业家作为自然人提供的增量资产为最终形式形成企业家作为自然人与其他不同资源所有者组成有限责任公司,起到优化的目的。但是承租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市场来确认承租人的企业家才能。再者就是放活中小国有企业,因为政府对其承担的风险大于其上缴的收益。总之应完全由市场来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由产权主体在竞争中自主选择。

(三) 从比较优势看国有企业的发展

从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金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从市场规律看资金相对昂贵而劳动力相对便宜,所以东北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北国有企业大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抑制了比较优势的发展,导致经济不可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面进行,造成资源效率的损失。从图(一)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发展使分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新增的资源或收入按市场信号进行修正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出增长。也就是图中A点向B点移动的过程,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的情况,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按比较优势发展,能矫正扭曲的生产结构、增加国民收入,有助于避免寻租行为所造成的浪费,有助于企业公平竞争。再就是增量改革能维持改革中稳定与速度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综上东北各地应加大国有企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加快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建设,可以减轻剥离企业的社会性政策性负担、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压力。因A点到B点是静态上的优化,所以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增长的持续性方面)应加大技术性的投入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发展动态上是最优的。(图一说明:M代表资本密集型产品或重化工品;N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消费品)

四、结论

总之东北三省有很强的共性,从经济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上看,都面临相同性质和相同类型的问题,所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应打破行政区域束缚,树立“大东北”和“一盘棋”的意识,协调改革,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利用资源,促进资产的跨省重组和要素的跨省流动,调整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从各自的优势出发,建立新的分工合作体系。解决东北国有企业的问题关键是在于能否因地制宜、着眼全局,根据不同的产权结构特点和不同的环境和目标,选择适宜的治理结构、实现多样化的结果。从全面建设生态东北、正确处理发展、稳定、与生态协调角度出发,是东北在未来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做出的明智的选择和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2001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景为民 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2003年版,南开大学出版社。

[3] 蔡舫 林毅夫 中国经济,2003年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 林毅夫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年版,上海三联书店。

[5] 宋冬林 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的主要问题和思路 2004年1月第1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 林毅夫 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约束,2004年第2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