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读书

2004-04-29 00:44陈嘉映
西湖 2004年6期
关键词:朱丽叶书库罗密欧

陈嘉映

我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开始读书的。晚饭之后,一帮孩子聚在院子里,年幼的瞪着眼张着嘴听大两岁的神吹,那天是听嘉曜讲岳飞的故事,一上来是说大鹏金翅鸟,说一帮徒众听佛法,那佛讲得"天花乱坠宝雨缤纷"。这些故事这些词儿好个迷人,问他从哪儿知道的,他就拿出了《说岳全传》这本书。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小孩子家,读什么不入迷?此后就从学院图书馆借了书一本一本读下去,好像读了不少。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除了上学,还要贪玩,读来读去,也没读几本,现在记得的就是《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封神榜》这几种。《红楼梦》翻了翻,缠缠绵绵琐琐碎碎没个痛快劲儿,不爱读。

我和嘉曜都不爱睡觉,家里管着,只好装睡,但中午父母睡午觉,晚上父母一睡下,我们就从枕头底下抽出书来读。星期天妈妈在家,我坐在妈妈屋子里念《三国演义》,念错的字,读不懂的地方,妈妈纠正。妈妈说,外公最喜三国,整本书倒背如流。我也是最喜欢三国,念想不念想的,将来长大了,横刀立马,建一番功业,名扬天下。

轻工业学院的图书馆藏书不多,借书的人不进书库,在外面填了书单等管理员找书出来。我特受优待,每次都是到书库里爬到踏凳上自己找书,我想主要不是因为我爸爸是教务处处长,而是因为管理员们看这么个小人儿时不时找本大书出来读,觉得好玩,也喜欢。不知为什么,只挑旧时的书。有一次在书库里翻检,看到一本《晋阳秋》,以为是古小说,就拿了回家。一读,是近代故事,既借来了,就读读吧,读着也挺有意思,此后就开了个新局面,改读《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之类了。《家》之类的书,儿女情长,不爱读。外国书也读得少,记得读一本《罗密欧和朱丽叶》,扉页是张铜版画,罗密欧在阳台窗下树边上和阳台上的朱丽叶搭话,一看罗密欧一把络腮胡子,吓了一跳,和想象中的俊美青年满不是一回事,不明白朱丽叶怎么会爱上他。不过,西洋人带着剑谈恋爱,风风火火的,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嘉曜渐渐多了正经事做,我成了孩子王,读了书,什么火烧赤壁,什么肖飞买药,像个说书人似的时不时给同伴们吹上一阵。我是天生爱读书胜过听说书的,但院子里的孩子似乎都是爱听书胜过读书的。

父母都受过教育,但一点儿说不上家学,而且家长忙孩子多,就算通俗书籍,也很少得到指点。自己乱读为主,嘉曜嘉明偶或指点一二。这种单凭兴趣的读书,对孩子没什么不好,但走不上学问之道。青年以后,我才开始系统研读一些典籍,但已经晚了,虽然连年用功,始终做不成正经学者。

除了长篇小说,自然会读另外一些少儿必读。我家穷,买不起很多小人书,而且也不怎么看得上眼。少儿必读中最难忘的是《十万个为什么》,每出一册,必不分昼夜把它读完。直到现在,我的科学小常识恐怕有一半是从这套书里读来的。渐渐地,对科学的兴趣超过了对小说的兴趣。上中学之后,很少读小说了,各种科普读物,尤其是数学、物理、生物,如《趣味数学》《怎样用圆规直尺作图》之类,还有讲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书名都忘掉了。不想横刀立马了,想着设计宇宙飞船,到火星上去作科学考察。

文革中止了成为科学家的渴望。跟着嘉曜,跟着整个时代折腾了大半年,比大多数人更早厌倦了群众运动,退回到自己的书斋。那时我家迁到月坛,我住在六楼顶上自己隔开的一个单独小屋子里。那是我的第一个书斋。前面一年的生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大串联,不到一年时间里,跑出北京七八次,到过全国大多数省份,见了不少名山大川,和不同的乡土。因此,大概也因为年龄,此后读书,就不只读个故事,而是有些心会了。小学读了百十部长篇小说,只是读个故事,顺便认了些字,并不是出于对文学的兴趣。这时候可说是对文学有了兴趣,尤其是迷上了古诗古文。十二大本《全唐诗》一本一本地读。唐诗宋词背了几千首,孔孟老庄、《史记》《古文观止》也是那时开始读的,能背诵一些较短的篇什,虽然称不上童子功,那时毕竟还年轻,所以直到今天触景生情还能想起些古诗文来。

还有一本《红楼梦》,小时候翻过,觉得没劲,这时却越读越爱读。真正读过好几遍的小说,大概只此一种。此后几十年,《庄子》《史记》《红楼梦》是不离身的,虽然也不见得总有时间去读。

外国小说也读了些,但除了《静静的顿河》,没觉得哪部特别好。眼界窄,见到的书少,那些世界文化史上的巨著,要等插队以后才读到。

近代的中国书,专读鲁迅,一套《鲁迅全集》都读下来,还手抄了其中不少,自己写点小破烂也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中国近代文学,巴金、茅盾、曹禺,却都不喜欢,结果就没有读下去。无人指点,也没养成找书的好习惯,手头碰到什么就读什么,不知道沈从文、穆旦、张爱玲,也没读到老舍。很晚才读到这些作家,倒是喜欢,但已经不像少年时候那样为文学作品痴迷了。结果,一辈子都对中国近代文学了解不多。

小时候,只要故事好看,文笔好坏还在其次。但读得多了,潜移默化,似乎培养出了一种对文字和文学性的敏感,渐渐地,只有文章好,才爱读,文章不好,就生抵触。这竟成了毛病,即使后来读哲学读理论,还留着这个病根,比如现在的文化批评论文吧,有一类,都是泊来的新词儿,冗长古怪的句式,不爱读,另一类,文采飞扬、淋漓骂世,但没有内在敦厚、幽默,也不爱读。人家可能说得满有道理的,可先就被"不友好"的文字隔开了。

猜你喜欢
朱丽叶书库罗密欧
“人梯书库”丛书
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 STELVIO 四叶草版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现代美国街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唱到爱恨缠绵时,以爱化解世仇——法语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亲爱的,你太胖了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新款阿尔法·罗密欧Giulia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