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全
(上接2004年第6期)
三、发展中国烹饪必须有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认识、有所发明。”中国烹饪要,屹立于当代烹饪之林,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不断地认识、发现、创新。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国烹饪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中国烹饪的创新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一定的烹饪实践经验,善于思考和品味经验,而且还能在技术研究上显示能耐。智慧常常来自经验。所谓经验,就是人们在制作、观察和思考后获得的某种感性知识,或对某种现象连续性重复显示的知觉。把那些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或重复验证过的经验细加品味,就是捕捉创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品味经验,也就是利用经验中蕴臧着的科学原理或技术方法,以指导进行菜点的创新。
厨师们总不会满足已有的菜点,广大消费者也在不断追求新款菜点;餐饮经营管理者们都希望在已有的菜点中能够层层出新,一新再新。市场商业的竞争也迫使广大烹饪工作者去拓荒新菜点、创造新口味。既然如此,菜点的创新将“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周而复始,日月是也。”寻找菜点创新的思路,可以使菜点制作之路踏上轻骑,走上捷径,不至于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下面将古今烹饪菜点创新经验及思路试作一归纳总结,目的是想和同行交流、商榷以启发,能够出新成果。此乃10种创新思路,其实它们都不是孤立的,笔者将逐一叙述,供广大同行、读者在创制菜点中参考。
1.描摹自然。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为对象之源,直接从客观世界中汲取营养,获取菜点的创作灵感。当然,描摹自然并不局限于单纯地模仿自然界的生物,而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适当加以夸张,可从对生物结构、形态或功能特征的观察中,悟出超越生物的技术创意。当今烹坛,运用描摹自然之法创制菜点比比皆是,诸如冷(拼)菜中的“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金鸡报晓”等等;热菜如“百鸟归巢”、“蟠龙戏珠”、“珊瑚鳜鱼”等等;面点如“硕果粉点”、“象生白玫瑰”、“绿茵白兔饺”等等。
2.模仿出新。我国菜点从古至今莫不是从徒弟模仿师傅而开始的。我们知道模仿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的菜点,重复别人的只是学习,但模仿常常是创新的起点。所谓“模仿才能出新”,继承才能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如中国面点中之“花卷”制作,本来一个较普能的花卷,而在面点师傅的模仿和琢磨之下,而派生出正卷、反卷与正反卷系列,从而形成了花样繁多的友谊卷、蝴蝶卷、菊花卷、枕形卷、如意卷等等。就像川菜中的代表菜“鱼香肉丝”的鱼香味型,后人在模仿制作中又派生出“鱼香腰花”、“鱼香大虾”、“鱼香茄子”、“鱼香排骨”等等。
3.偷梁换柱。原意是指暗中玩弄手法,用假的代替真的。从改革菜点原料入手,也不乏创造性思索方案。由于偷梁换柱、材料变异,使原来之物发生了变化,例如“什锦无黄蛋”是将蛋黄取出再填入蛋清烹制而成的。我国古代菜肴制作出现的“以素托荤”之法,正是最好的体现。如“假蛤蜊”、“假甲鱼”、“假鲤鱼”等;还有“素香肠”、“素火腿”以及那些荤名素料的“糖醋排骨”、“芝麻鱼排”、“烧素海参”等等;热菜中的“生穿鸡翼”、“笋穿排骨”等菜,是将原料出骨后穿入火腿、菜、冬笋等烹制而成。
4.移花接木。原意是要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从古至今菜点创新也离不开这一方法,即是将某一风味中的某一菜点或几个菜系中较成功的技法、调味、装盘等转移、应用到另一菜系或风味的菜点中以图创新的一种方法。就拿新菜“鱼香脆皮藕夹”来说,将几个风味(或菜系)的特色融汇一炉:取苏菜之藕夹,用粤菜的脆皮糊,选川菜的鱼香味型作味碟,很好地体现了在借鉴移植中去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
5.出奇制胜。“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一古老的军事原则同样适用于菜点创新,要敢于打破常规,是出奇制胜的重要一环。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就是立足于改变规则,敢于向传统的规则挑战,善于根据需要另立新规。从技法上的“脆皮冰淇淋”、“大良炒酸奶”和各种火焰菜,到五毒之一的蝎子,到各种蚂蚁、蚱蜢、螳螂,令许多胆小的食客瞠目结舌。如当今陕西的“石子馍”、山西的“石头饼”都是明显的“石烹”遗风。
6.化拙为巧。世界上有弄巧成拙的事情,也有弄拙成巧的事。一些事情,眼看谬误或失败已成定局,经过聪明人反求,化拙为巧,却又十分奇特地发生始料不及的演变,菜点创作的事例也十分普遍。如“常熟的叫化鸡”、“镇江肴蹄”、“松籽枣泥拉糕”等都是从创新角度去寻觅新的思路,“化拙为巧”。
7.巧用脚料。作为一名聪明、技术过硬的厨师,不是随便往垃圾箱扔下脚料的,而是尽量利用原料其特点,减少浪费,充分加工,巧妙地化平庸为神奇、化腐朽为珍物,创制出美味可口的菜点来。自古已来,中国厨师利用下脚料烹制菜点佳品迭出。如“拆烩鲢鱼头”、“清汤脱肺”、“掌上明珠”、“瓢儿鸭舌”等。
8.借题发挥。关键就是借何“题”,从何入手。在菜点制作中,这个“题”还是较多的,有原料、有味型、有技法等等。如原料就“对虾”而言,可带壳炮制菜肴,亦可去壳取肉烹制;再看技法,可炒、可烧、可炸、可煎等,方法很多;调味就更不用说了,变化无穷,如“茄汁虾球”、“双味虾片”、“鱼香虾花”等。
9.偶然拾得。菜点偶然拾得,可成为名品,从道理上讲,它是事物非本质或内部次要原因所引起的,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常常是在无意之中偶然发明而成的,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菜点的创新亦是如此。如“麦片”的发明是一位美国人在一家疗养院打工时偶然拾得的。陕西的“黄桂柿子饼”、福建的“拔霞供”、四川的“风味酥”、江苏的“无意汆糖枣”等都是偶然拾得的名菜点。
10.锐意探究。利用历代现有的菜点,再进行比照探究,可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烹饪学是变化之学,烹饪的创造要敢于突破传统,要有锐意探究并希望超越过去的新思路,寻找新的课题去大胆“触电”却是标新立异的一条理想之路。例如而今风靡全国餐饮业的调味酱料“柱侯酱”,这是一位名叫梁柱侯的师傅精心研究创制的结果。有许多菜点的出现,确实是人们认真动脑筋研究出来的。如苏菜“香炸云雾”、粤菜“油泡奶油”、川菜“百鸟营宝巢”、鲁菜“整鱼两吃”、素菜“荷花莲籽肉”等都是近代成功的创新菜肴。
从以上10种创新菜点的方法和思路看,这些创新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关联的。创新菜点,不是胡创乱改而丢掉中国或地方风味的特色,它必须是从菜点命名、选料、创意、分量、色泽、香气、味道、造型、质感、营养、器皿到上桌都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的操作规范。创新菜点的推出要得到大家的共认,必须要经过广大宾客评定合格,这才是成功的创新菜点。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改革的继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21世纪的中国烹饪必将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