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萍 杨宏亮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成功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层次。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引入和创新管理思想,分析和重组业务流程,是我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
关键字:信息技术企业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加入WTO后,各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将无法回避与发达国家的企业同台竞技的现实。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成功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认为,信息技术通过三种方式改变竞争规则,从而影响企业竞争力:1、信息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并且因此而改变了竞争规则;2、信息技术通过给企业带来优于竞争对手的新方式,而形成竞争优势;3、信息技术从企业现有内部业务中孵化新的业务流程而形成竞争优势。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进行企业管理变革迫在眉睫,信息技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进程:1、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面对把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有助于企业运用科学、规范的作业程序与方法,进行大量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以便捷准确的通信方式来交流和传递企业信息,从而迅速解决分歧,对各种变化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提高决策效率与效果,改善作业水平与品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运作机制的转变。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高度协调化、网络化的强大功能,所倡导的团队合作及人本主义精神,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信息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利用等沟通方式,改变了信息量、信息内容和利用信息能力在企业各层次的分布,更改变了企业内各种岗位的权力授予与制衡关系的影响。这意味着,信息技术拓展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外延,改变了企业的(信息) 权力分配格局,从而使人们能够通过前所未有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的变化形式,来充分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管理功效。3、推动企业适应市场需求,不断缩短产品周期。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导入信息社会,市场供给增加及交通运输发达、信息获取速度加快等,前所未有地加快了产品汰旧出新的速度。与此同时,富裕社会的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由满足供应变为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于是,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规模经济,靠大批量生产单一产品,享受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必须适应变化,将其生产组织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随着加入WTO 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增加,贸易及非贸易壁垒的取消,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消费者不仅可以从本国产品还能从外国产品中寻求消费品,满足消费需求。于是,顾客不再有耐心为某一种产品而长时间地等待了,从而推动产品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4、促进企业进行面向未来的内部革新。成功的企业总是驱使和期待有新思想的员工们去实现革新使命,而这些革新活动通常表现为一种集体性的行为。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跨地域、响应迅速的联机服务,开放式检索数据库、系统集成等易于共享思想和创意的体系结构与服务,引发了一系列的人的行为和思想上的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其成为企业在不同管理层次实现内部革新的催化剂。5、推进企业改进组织流程,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一方面,随着各国市场的开放,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企业发展已进入国际化发展空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可逆转,企业竞争将不再受地域限制,任何企业都将承受来自国际化企业发展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地进行专业化生产和服务,并以其低成本运营对规模化企业高成本运营直接产生威胁。工业经济中由于专业分工导致了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模式:企业管理层次重叠、冗员多、成本高、浪费大、对市场反应速度迟缓,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延长了信息沟通的渠道,增加了信息的传递时间,这可能导致延误时机和决策过程失误。由于指挥线路过长,上下级关系不确定,也会造成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导致“有人无事管,有事无人管”。对此,企业应建立面向顾客需要和流程主导的扁平化企业组织形式,将组织内部的非增值环节压缩到最少,缩短信息传递的路线,加速信息的传递速度,使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根据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形式和作用范围的变化,我们可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分为五个层次:1、局部应用,即信息技术单独应用于企业中的不同部门,且各个应用之间相互隔离,典型的例子是运用计算机来分别进行帐务管理,客户管理及库存管理等;2、内部集成,随着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成熟,人们逐步认识到有必要把局部应用阶段形成的“自动化孤岛”联合起来,以实现有限数据的共享;3、业务流程重组,应用信息技术改变组织内部的工作方式,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创造性改革,而不是简单地使原有的作业方式自动化;4、经营网络优化,重新设计组织间的流程并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思考,通过企业间的合作而重新设计流程,要比任何企业独自去改造自己的流程更能获得效益;5、经营领域扩张,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的经营业务领域,如向新市场或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与信息技术企业应用的三阶段扩散模型相对应。层次1可划为替代阶段,层次2可划为强化阶段,这两个阶段信息技术仅用于企业的部分部门,是联系企业中“自动化孤岛”的手段,往往会在企业引入信息技术一段时间后自然地出现。层次3、4、5是革命性的。对应于变革阶段,它们不是在现有秩序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而是从改造流程出发,然后寻求支持新工作方式的技术能力。它们的出现必须要企业在管理行为、组织行为上做出调整乃至变革才能得以实现。根据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我们也可把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运动过程分为两阶段,即战术层次作用阶段和战略层次作用阶段。在信息技术扩散的替代和强化阶段,信息技术将主要发挥它作为一种纯技术运用为企业带来的作用,我们将这一阶段归为信息技术在企业运动中的战术层次作用阶段。当信息技术在企业扩散至变革阶段,信息技术企业应用也就进入了业务流程重组、经营网络优化以及经营领域扩张三个层次。此时,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已远远超出其在战术作用阶段所起的那种纯技术运用所产生的作用,它对企业的作用和影响是革命性的,而信息技术企业应用的重要性也在此阶段得以充分的展现。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信息技术在企业运动中的战略层次作用阶段。根据信息技术企业运动的两阶段划分模型,我们可以归纳信息技术在企业的运动过程为:企业应用的信息技术,首先进入战术层次作用阶段,它在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过程中扩散和渗透,从局部应用开始,也即从简单替代手工操作、单项管理、单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开始,发展到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形成自动化生产单元和局部自控系统,再强化进入到计算机集成管理阶段,最后信息技术在企业扩散进入变革阶段,也即战略层次作用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进入战略层次作用阶段从技术角度看有两方面标志:一是信息技术促成或导致企业流程再造;二是为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形成创新性计算机集成管理技术、解决方案和软件包。而从管理和组织角度看,则是企业为适应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运动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近年来,我国企业越来越多的钱投向相关的信息技术之中,但无论是信息还是技术都难以结合起来创造商业价值,出现了被称之为“信息悖论”的现象 。我国企业引入的信息技术很多,从最早的MIS 到MRP、MRPII 、ERP以及CIMS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成功的却不多。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企业管理理念落后,对信息的应用仍停留在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替代和强化阶段,还未进入业务流程再造阶段,从而直接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和信息技术潜力的发挥。国内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还存在着盲目迷信先进技术的现象。有些企业希望仅依靠信息技术来摆脱管理困境;某些开发商为了商业目的,在对商业基本流程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计算机化。先撇开不成熟的技术不提,系统一旦投入使用,业务流程不通畅,则容易产生两种结局:一是开发商不停按照用户的要求修改软件,最后软件“千疮百孔”,系统最终可能瘫痪;二是企业硬着头皮上,由于流程不通顺,导致企业工作僵化。事实上,信息技术是为管理服务的,如不加分析地将现有的手工流程全部自动化,在原有的手工流程不通顺、不合理的情况下,自动化将成为错误的放大器,计算机处理的速度是提高了,但出错的速度也同样提高了。所以引入和创新管理思想,分析和重组业务流程,是目前我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
参考文献:
1、王田苗、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国青、[德]雷凯,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余菁,企业再造: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孙晓萍,日本企业售后服务的竞争,经济管理文摘,2001(8)
5、成红、郑家祥,业务流程再造与IT技术的关系,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6、贺超、庄玉良,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再造,经济与管理,2004(4)
作者简介:杨宏萍(1976-),女,山东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经济
杨宏亮(1979-),男,山东人,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