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师德的再认识

2004-04-27 07:58廖文胜
人民教育 2004年21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德道德

廖文胜

要解读师德,关键在于“读懂”教师,“读懂”教师这个普通人从事的“伟大”职业。而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重新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再认识。

记得20年前,也就是1985年,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教师节。那一天,学校里的共青团员集体前往照相馆留影纪念。20年过去了,空闲中偶然翻到这张照片,顿觉无限的珍贵。一张照片,让我忆起20年的教育生活,忆起了自己不断与生命对话(与校园里那些年轻鲜活的生命及他们的长辈、与周围的教师、与自己还有那些教育大师对话)的成长过程。

于是,我提议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时,让学校的每位教师去影楼留影,设计了一次名为“给自己一个梦想”的活动,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珍惜并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涯。在教师节那天的庆祝会上,学校把每位教师的“玉照”在会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全场一片激动。而让我意外地感到惊讶的是,一位退了休的教师告诉我:“许多老师一辈子也没有认真给自己照过相,就匆匆退休了。我这次算是圆梦了!”

一辈子!我在惊讶之余又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事实,教师很少有时间去认真面对自己。

在欣赏学校教师包括我自己的照片时,我由衷地发现,教师真的很美,不仅是外在形象,而且还有每个人身上透出的“教师气质”,一种独特而浓郁的神韵。但我想说的是,教师是美丽的,教育是值得感谢的,然而我们的教师却太少审视自己,太少欣赏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我们的生命意义。

不是教师不想或不敢审视,也不是不懂欣赏,而是当我们把关注的视角投向诸如“教师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教师有过充满生命意义的生活吗”这样的问题时,就会发现,有许多对于师德的错误理解,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我们是让教师职业成为一味的、牺牲性的付出,还是要引领教师在“完整意义上”懂得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生命价值与生活的欢乐?教师的高尚与尊严就在于他是用生命点燃生命:教师的幸福与欢乐就在于他是用生命享受生命。只有自己有了生命的力量,才能给人以力量;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生素质的提高。但问题是,教师的高尚品德难道就只能以牺牲个人生活与生命为代价吗?难道要做优秀教师,就只能拿牺牲家人快乐、生活幸福和耗尽生命来交换吗?如果真是这样,再“崇高”的职业也将会失去“魅力”和“吸引力”,更何谈对学生生命的唤醒?因此,教师的道德素养,不是体现为低效的付出,更不是牺牲性的付出,应建立在“分享”与“共度”的生命历程里,应包含作为“人”的“自然生活”的幸福享受。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师是谁”到“教师的德行是什么”的追问中,来重建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

第二,我们是希望教师仅仅为生计而工作,还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为生计而工作,就是把工作当作被动的任務;为生命增值而工作,就是把工作当作主动的生活追求。生活在任务中的教师,心中感到的更多是苦和累,眼神中更多流露出的不是欣赏与理解,行动中也就少了许多宽容与等待。相反地,只有把工作当作生活追求,才能在不断增值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幸福和充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道”,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德”。

第三,我们是在塑造盲从听话的教师,还是在引领教师自主创造?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有德行的教师?在现实中,经常会有一些教师因为有个性、有“棱角”,因为不会顺从、不会“听话”,从而不被赏识,被教育管理者讨厌和另眼看待。大多数时候,我们希望教师服服帖帖地安于工作,听命于领导。可是,在全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教师作为平等的主体去尊重,不是把教师作为“教育的工具”,而是把教师视为“自主创造的主体”。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相应地,我们对师德也要有新理解,让教师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个性、气质、风度。这样,教师的生命力才能在创造性的活动中焕发。这绝不是诗意的赞美,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呼唤。

第四,我们在评价教师师德时是做现象判断,还是做专业分析?每一个教师都是不断成长、成熟中的个体,不应该用十全十美的道德标准来要求教师。在面对教师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时,我们不应该立即下结论,一概视为师德问题,一棒子打死;而是要用“一听二问三对话”的宽容态度,多方面、深层次地查找原因。其实,在教师的许多失误中,更多的是因为专业能力不够、生活经验不足、人生智慧不丰造成的,都应该放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背景下去“检讨”。有句话说得好,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检讨才是成功之母。既然已经出现了失误,重要的不是做出定性的评判,而是要在检查与讨论中找到失误背后蕴含的成长价值。

上述对师德某些“误解”的反思,都是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学习、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免会有分歧的意见,甚至是批评。但我想,只有在这样的辨析中,道理才会越来越明晰。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在辨析中“智慧共生”。

身为教师,我所理解的师德,是一种“入境无语”的品德熏陶。教师的道德养成是良好教育发展环境下的自觉体认,就好比风景绝佳之处,空气自然会清新怡人。

教师的思想道德境界离不开真实的教育发展环境。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师德的形成也是如此,一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守望,都应是在教师期待生命美满的“修”和“养”中获得的。

首先,教师要自觉创造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让自己有价值、有尊严地活着,应成为教师的职业立场。只有这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才不至于轻易丢失自己。比如,在面对家长物质上的“尊重”时,面对市场经济的“物质刺激”时,教师该如何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呢?我想最关键的是,作为教师,你是否找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尊严、价值与激动人心的幸福?如果找到了,面对家长,你们将成为他们思想上的朋友、育人中的伙伴。只有这样,朴素而平凡的教师生活才会变得充满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天天面对的儿童在你眼里才会每天都是新的,你才会聆听到纯洁鲜活的生命之音。这,就是教师独有的一份享受。也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

第二,教师的道德成长不是仅靠制度的约束来实现的。师德建设必然要有制度的建设,而制度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好的制度是对人的发展的制约和束缚,是对人的精神自由与独立创造的限制。好的制度不仅体现为程度与程序的科学,而且蕴含着有利于发展“人”的价值的因素。现在有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只有“管”而没有“理”。仅仅靠这些冷冰冰的制度,是很难让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因为,制度如果没有内化为教师的“内心尺度”,就只有文本上的意义。真正的制度应该是教师的“心灵共识”,是集体的“公开承诺”,是为建立一个“共同家园”的精神与行动。因此,我宁愿企盼未来有更多的学校走向“没有制度的学校”,让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能“自由舞蹈”。

第三,教师要在真实的道德冲突中实现道德的发展。德是一个人内心存在的心性,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的师德养成也要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特别是那些复杂而难以取舍的道德冲突。学校有位教师因私自补课并收取学生费用,被家长举报。这是该教师第二次违规,我得知以后很震惊。我请他到办公室,直言相告。他默默不语,表情痛苦。我说,学校有一条理念叫允许失误,但不允许不改,你有什么困难,不妨说出来。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从农村到城市的艰辛奋斗过程,讲了家中的经济困难。动情处,这个男子汉失声痛哭。两个多小时,我一直静静地倾听着,几乎没有批评。但第二天,我收到他的一封信,他对我说:“校长,在我的成长中,你是敢于让我正视自己的朋友……”读完信,我心里很复杂。诚然,作为校长,我有责任让自己的老师生活得更稳定。可同时,我又希望老师们有更高的道德追求。有时候,要做出道德判断很难。但只有这样真实的经历,才真正考验着我们的道德。我只想说,“徳”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底线高了,“品”自然就高。一些失误往往就是因为降低了自己的底线,只有在真实的经历中自己与自己对抗真的发展”才会出现。

第四,教师的道德品格源自教师精神世界的富有。师德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所谓德者,得也。教师师德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文化、艺术、心理、社会等诸多精神营养的植入。我们试想,一个瀕临倒闭的学校靠什么起死回生,靠精神!一个道德下滑的教师靠什么去拯救,靠精神!精神源于理性的学习,源于亲身的实践,源于“高尚人”的引领。这一切都是为了拥有人的“精神力量”和“完整的人”。这样,学校里又“红”又“专”的教师会增多,而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些不敢直面并分担责任的“业务骨干”,也不仅仅是一时的“明星教师”。所以我坚信,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使自己在学习与教育中,既信服又感动,让自己“不是跪在或站在教育中,而是走在教育正确的路上”。

第五,师德建设重在激活教师欣赏教育美的感官和心灵。人与人的最大不同就是发现美的触觉和心境不同。一所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为什么要有自己的传统仪式、经典故事、英雄人物以及教育理念呢?因为这是真正让自己感动的东西。而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最难得的就是从那些“让自己感动”的东西中获得力量,得到爱与美的熏陶。在巴蜀小学,开学前教师的第一次集会,我们不是布置工作,而是在《真心英雄》的歌声中,用影像回放我们共同经历的每一次感动。在打动人心的歌声中,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熟悉的情節,让大家在耳濡目染中热泪盈眶,再次触动每一个人的感官和心灵。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深深地体验到教育之美,道德理论就自然而然地融化为教师职业美的内在气质。

总之,在重新讨论师德时,应秉持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师德首先是“人”的师德。康德曾说过,人是两个世界的公民。一个是日常的经验世界,即自然世界:一个是灵魂和精神的世界,即自由世界。我们应看到,每个人都会受这两个世界的影响,教师也不例外。这样,我们会从对师德以及教师职业的诸多“误解”中走向更多“理解”,从而陚予教师真正内在的尊严、幸福感和生命价值。这时的教师,才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具有教育力量的教科书,能够传授给学生许多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人生智慧。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德道德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致良知与师德
跟踪导练(五)(2)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道德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