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序修
教育的起点和旨归是人的生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成性、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揭示了其内在的生命性。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就体现了生命发展的三个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要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教育是生命與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发展的过程。从这一高度出发,教育就是要保护人的天陚,保护人的自主意识,保护人的创造个性,保护人的完整人格。就是说,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
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即学生通过受教育产生“心灵的经历”和“心灵化的过程”,获得对生命的真正了解,懂得对生命的真切珍惜,学会生存和生活,立志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对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应该明确:第一,无视生命存在的自由,一味规定、限制被控制者的生命潜能和活力,以使别人的生命成为自己意志的体现或自己生命的继续,这是对生命的摧残,是对心灵的扼杀,更是对自尊和人格的蔑视,是缺乏起码道德准则的教学。第二,生命活动不是被动的、抽象的、有限的,而是主动的、具体的、独特的、无限的、发展的,是人的天赋、兴趣和情感的尽情发挥和涌动。第三,充满生命感的教学,无论是目的和内容,还是思路和方法,都要利于学生主动的参与,利于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和探究,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深刻的认识,从而展现教学艺术的生命与创造的魅力,使教学产生一种巨大的、内在的、动态的、人格化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步步得到升华。如此,通过学习使生命在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美妙和快乐,愉悦地体验“内心的旅行”,实现心灵的自由飞翔。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的心灵免受伤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意愿、需要和追求,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格、自尊与自由。二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禀赋、性格、兴趣、身体状况以及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创造自由、开放、包容、合作、互动、严谨、进取、诚信的良好学风,创设自由探究和共享知识的宽松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施展才华.三是要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相应的教育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实验室,为学生进入多元文化环境提供适切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以保证处于多元化文化课堂中的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四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习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富有挑战性的实践经历,使学生时时产生新鲜的体验,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确保心灵的蓬勃自由,体现学习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五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开发、运用学生大脑的语言、记忆、认知、情感功能,引导学生增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的求知情感、仔细观察并深刻思考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锲而不舍地探索和创新,以此开启学生的固有灵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个性特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教育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生活世界受人类生活世界的制约,但也显示出它独特的特点:它是由文化、社会、个性三个要素组成的以学生为核心的文化知识、生活规范与学生自身能力相互作用的系统。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生活世界的发展,在教育哲学的高度上,建立如下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在统一中体现自由,在自由中体现统一:在追求共性中张扬个性,在张扬个性中追求共性;在多元中实现一体,在一体中体现多元;在平衡中倡导卓越,在卓越中追求扩大;在合作互动中力求自我优化,在自我优化中实现沟通共赢;在运用实践中追求理性建构,在理性建构中实现个体价值:在主体中体现客体,在客体中体现主体。真正把教育教学视为人的生命活动,使之产生一种引发兴趣、好奇,促进思考、探究的巨大的生活力量。
为此,要把教育教学内容从书本里、课堂中引向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观察、实验,对信息进行查找、选择、分析、加工和有效利用,提高获得、交流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信息素养,学会在生活、生产和各学科中发现问题,完善知识建构,培养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把教育教学当成师生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世界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在自我优化中实现理性建构和个体价值,使个性和共性、主体和客体获得高度的统一。学习既是自身生活世界与自然、社会的融合,又是自身实践与他人实践、集体实践的融合。因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精神和人格,只有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互动、协调发展中,才能获得全面的提高、升华和发展。
新课程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体现新课程的价值、意义特征:一是高度体现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科学文化的发展方向,开发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二是要高度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和想像中的未来世界,整合、拓展、深化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头活水。三是要深入揭示课程与学生认知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结构与建构”、“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与默会知识(怎么想,怎么做)”、“科学(是什么)与人文(应该是什么)”的辩证统一关系,创造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对身边世界的了解,获得解读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方法,形成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关爱社会的良好习惯,确立崇高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四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把课程与每个学生的意愿和需求、自信心和能力联系起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参与、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五是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性的科学文化视野和自觉吸纳人类有益科学文化的态度与意识,使学生的生活世界富于实践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获得知识和智慧、精神和人格、生活和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
知识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生智慧的源泉,是“生命之旅”的动力。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揭示知识与人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使教育真正与人的生活、生存、发展获得统一。正因为这样,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体现在“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和“文本”视野;重视知识学习的情境性、生成性、联系性、发展性。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视为生活实践、生命发展的过程,体验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的道理,深刻领悟知识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意义,产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得知识的自主性、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善于在倾听、交往、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在蓬勃的心灵和生动的情景的和谐融合中,把知识内化成内在的、动态的、人格化的精神力量,完成认知、技能、情感、态度的建构,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一是要认识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知识已成为时代文明和时代发展的标志,“知识生存”已成为当今及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式,知识作为生存环境的意义已经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因此,新课程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就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努力为学生构建与知识和谐相处的生存性知识环境,努力为学生排解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努力理解学生在学习、运用、发现、获得知识中产生的感受、经历和发展,以及精神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生成和建构的自由主体。
二是要了解当今时代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当今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国外有三个界定值得注意和研究。第一个界定是由APEC教育部长会议1992年8月在题为《迈向21世纪的教育标准》的宣言中给出的“共同需要”的能力:所有学生都需要在语文、数学方面建立坚强的基础;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学生都需要树立国际观,去了解和欣赏自己及其他的文化:所有学生都需要熟悉能使人类与自然、知识更有益地互动之科技;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第二个界定是1992年由澳大利亚给出的“关键能力”(核心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对工作进行规划与组织的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使用数学的观念与技巧的能力;使用科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界定是在2001年9月召开的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比利时人菲利浦·勒纳尔强调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主要是:学会学习;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通讯技术;科学教育,数学当然包括在内;社会能力,为共存、宽容和同理心所需的能力。这些理论都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做到既关注学生“共同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更要关注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是要建设学生成长的知识家园。“知识的建构要与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这应该视为现代教育学的核心内容。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的《大会宣言》提出,要形成“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一种了解他人的‘他人意识”,确立系统整体、民主平等、尊重差异、动态发展的观念,大胆地将课程向学生自我开放,尊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尊重學生的自主需求和自主选择,使学生的“个人知识”以及他自己的特殊的“心灵、生活文化世界”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我意义和个性、自我辟严和价值在自我的成长和国家、社会的发展中得到张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根”和生命发展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