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004-04-24 08:32于漪
人民教育 2004年7期
关键词:美丽课堂教师

于漪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孜孜矻矻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学生进学校求知,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辐射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积累、潜能开发、情操陶冶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他们今日能否健康成长,明日能否长足发展。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细水长流,春风化雨。一堂堂质地优良的课如涓涓泉水滋润禾苗,对学生的文化积淀的功能,对学生心灵世界的熏陶感染的功能,是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家教、补课、备考捷径等都无法代替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堂课45分钟不会停留,流过去的时间不能复还。因此上好课,竭尽全力上好每一堂课,就成为我从教工作的第一要义;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就是我无限的快乐。为了学生在求知的海洋中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发挥聪明才智,我挑灯夜读,潜心钻研,精心设计,反复琢磨,研究学生,我执著追求着这样的课堂:

课上得一清如水。课切不可“糊”,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心中须一清二楚。跟着教材转,跟着教学参考书飘,必“糊”无疑。教材里有什么,就要学生学什么,一古脑儿搬出来,目的不明,内容多而杂,学生学起来如堕五里雾中。

课上得清清楚楚,首先教师要沉到教材里,从表达形式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反反复复推敲,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洞悉其中来龙去脉,体会它运用语言表达情意的独特个性。对教材洞若观火,方能心中透亮。

其次,把握住教材独特的个性,自己要有真切的感受,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这堂课究竟让学生学到什么,学习目的明确了,就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处理详略,突出重点。根是根,枝是枝,叶是叶,千万不能搅和在一起,一搅和,面目必不清。

再者,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线索要分明。抓一把芝麻满地撒,东一榔头西一棒,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围绕教学目的,拎起教学线索,教学思路逐步展开:或层层推进,或步步深入,或由具体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具体,或浅者深之,或深者浅之,轨迹清楚,轮廓分明。思路清晰是教课的基本要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学起来心中才明白。

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清楚明白,不颠三倒四,不拖泥带水,不语病丛生,要在耍言不烦、一语中的上下功夫。教师语言规范、准确、不含糊其辞,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清晰可辨。有的课“糊”就“糊”在目的不明,这个知识点一点,那个问题碰一碰;浮泛,肤浅,说几句不着边际的淡话: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怎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获得多少教益?课由“糊”到“清”,看似教学的技能技巧,深思一番,就可知晓其中蕴含的丰富。

课上得情趣横溢。课切不可干瘪无味,冷若冰霜。学生课业负担重,碰到干瘪无味的课,厌学情绪就会勃然而生。厌学是求知历程中的大敌,而情趣横溢的课是抵御这个敌人的最有效的武器。

课堂要饱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畅通无阻。

“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如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地朗读、讲述,而是声像并举,引入高潮。“啊!运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一位学生满带感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我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观察,阅读,情不自禁地朗读,沉醉子文本之中,极其精心地寻找“惊人”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真的,令人心碎!”

“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士兵的号声,是驱赶韩麦尔出课堂、出學校的最后信号,所以他难过到极点,脸色惨白……”

“他心里乱极了,他要和同学们作最后的告别,但痛苦使他的喉咙哽住,不能用语言表达。‘我的朋友们啊,说明他对同学、对镇上的人爱极了,留恋极了。”

“他只向学生作了一个手势,话也不说,其实,坐在课堂上的人心里都明白,韩麦尔被迫离开学生、离开家乡,痛苦极了,我觉得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情景激动人心。这两个大字是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的。他把丧失故土的痛楚,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热爱、对收复失地的向往和信念都凝聚在里面了。”

“韩麦尔的神情、写的字使小弗朗士更加震动了,他一下子长大了,他从没有这样敬仰他的老师,老师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使他感动不已。”

“这个场景是《最后一课》的高潮,我要是小弗朗士,这一课我真的永远忘不了。”

“我不是小弗朗士,我也忘不了。”

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大加赞扬,并参加他们的行列,谈了自己一段亲身经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家乡的小学即将解散,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教师用“心”在唱歌,唤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觉醒。从此,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学生屏息聚精,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最强音,思想升华,情感浓烈,师生在共同学习中成长。

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须着力启发学生“好之”、“乐之”。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胸中激荡,终则进入徜徉美文佳作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那种汪洋大海般的“题、题、题”,让学生做“苦行僧”是绝对要不得的。

教学要有趣味性,要充分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味”,从而步入胜境。这里所说的“趣味”,不是庸俗低级或故弄玄虚,而是与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紧密相连。课的起始要着力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课中要张弛结合,让学生学得愉快;课末力求余音缭绕,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可采取直观演示、开拓想象、抓点拎线、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激发情感、讨论答辩、运用学生“逆反心理”等方法,作为学习一篇篇课文的直接诱因,也可充分调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耳目,与文字相互映衬,入目入耳,最终达到入心的目的。

例如,组织学生学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开始用奇峰突兀的方法拎出课文鲜明的写作特点,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铺垫,激励学生振奋起来。“京戏,很讲究脸谱,而脸谱中的颜色、线条与人物性格很有关系。关公是红脸,表示什么?忠,赤胆忠心。包公呢?黑脸,表示铁面无私,小时候看戏,一看舞台上的脸谱往往就猜得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忠,还是奸。如果是白脸,八成这个人奸刁或阴险。由此可见,外形描写为什么服务?为人物性格服务。学习《孔乙己》时,我们已有这样的经验,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完成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受欺负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肖像的描写为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服务,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艺术高手不用肖像描写,只用人物语言,起到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刻画人物时,不写他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不写他人高人矮,人胖人瘦,只用对话就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这首散文诗通过三场对话写了三个典型意义的人物。哪三场对话?写了三个怎样的人物?看谁读得认真,把握得正确?”学生潜心阅读,煞有*味。

又如学习《明湖居听书》,要让学生懂得白妞唱是绝唱,没有刘鹗的绝妙佳笔,绝唱就不可能留世。因而,既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整体感知入门,感受明湖居这个大戏园子里的氛围,又要发挥想象,通过视觉器官感受音乐形象,观赏珍宝部分的旖旎风光。文中以比喻具体描绘声音入耳的妙境,组织学生朗读、品味、联想,以自己的生括经验加以补充;文中以通感手法具体描写声音的千变万化,就让学生根据语言描写用线条把白妞唱腔的千回百折表现出来。如何如攀登泰山节节高起,接连有三四叠;又如何陡然一落,如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周匝数遍;又如何声音愈低愈细,渐渐听不见:叉如何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忽又扬起,像放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学生仔细画线,用视觉形象展现描摹声音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学生领悟到声音的无限风光,手在空中比划,乐不可支。

教学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有时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教师语言要有味,除了规范、鲜明外,要有色彩,要有文化含量,要有较强的形象性,有时还可以有点幽默,能“粘”住学生注意力,开启心窍。

求知是辛苦的,要真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须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有些课情趣横溢,在乐中求知,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享受?

课上得能者为师。课切不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人是“发光体”。教學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舍得到有效的锻炼。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拘无柬,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宄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溅发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

例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学习进程中一位学生突然提出:“初读课文,我为‘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所感动,‘定格用得多好啊!越读越觉得‘美丽庄重分量不够,这怎么‘定格呢?”我立即鼓励:“这个问题提得好!‘定格用得绝妙,瞬间凝固成永恒。‘永恒与‘美丽庄重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有些同学迅速翻书,阅读、思考、探究问题的帷幕拉开。

“居里夫人的美丽非同凡响。法国科学院原本‘人声鼎沸,她一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从‘鼎沸一下子变为‘无声,是大家被她的年轻漂亮、神色庄重怔住了。这是外表的‘美丽。还有更‘美丽的就是她宣布她和居里的惊人发现,将物理学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使‘全场震惊,震惊的瞬间也就凝固成永恒,这样的‘定格当然可以。”

“在人们印象中,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形象是极其严肃的。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会上的讲话就说过,她具有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人发生误解,还说这种严肃性是少见的,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说。”

“那时由于当时社会的严酷和对她的不平等,严肃和美丽不矛盾。”

“伟人也是人,也有美与丑。文章一开头就写居里夫人的美丽,很有人情味。美人往往为‘美丽所累。文章说得多精彩:‘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这叫拒绝外界诱惑。当我想到她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的场景,真想笑出来。作品中这样来写美丽,不多见。作者这个角度选得好,有生活气息。”

“我认为居里夫人‘定格在更高层次的美丽。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她不是第一人,可贵在她那‘寻藤、‘问根的精神,可贵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曾停放解剖尸体的破棚子里提炼矿渣。这是燃烧青春,燃烧美丽,这是何等的毅力,何等的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些才是永开不败的美丽。记得托尔斯泰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丽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居里夫人这样高尚的人,当然十分可爱,也就当然非常美丽。”

“我再补充一点,居里夫人的美麗还在于她对待美誉的清醒、淡泊。有的人有了一点荣誉就以为了不起,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美丽一个稀淡平常的词,在文中就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不深入思考,就领会不周全。看来,‘美丽庄重分量极重,从外表到气质、到精神、到人格,这样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上当然散发光彩。”

“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人。我读过一本书《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她是世界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她率先用实验证明杨振宁、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轰动物理学界:她获得了除诺贝尔奖以外的几乎所有大奖,她也是美丽庄重的。定格在人们心里。”

……

探究的气氛一形成,课堂上就出现思想、情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交流的网络,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于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时会出现惊人之语,“神来之笔”,令人欣喜,令人振奋。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课堂上就不是一个发光体——教师,而是“能者为师”,每个学生都会发光。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高,有时会超水平发挥,直接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缺陷,乃至错误。例如学习《变色龙》时,课将结束,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对我说:“你教错了!”我吓了一跳(听课的有一百多人),还反应不过来,不知错在哪儿。我立即请这位同学上讲台前讲述。她指着板书说:“这时警官奥楚蔑洛夫已吃准了这条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巴结拍马的心情更急切了,你用和前面一样的线条来表示,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该频率更快,距离更短,波峰更高。”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七嘴八舌表示赞成。学生是可爱的,我请他们用红粉笔修正我白粉笔线条的错误,并诚恳地告诉他们:我在习惯的轨道上走多了,课前只考虑到主人公变的现象和不变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用两根线条表示,而忽略了现象本身也在变化。我是单向思维,学生多向思维。就这一点而言,学生是我的老师。

学生是可爱的,他们只要真正进入学习境地,进行语文实践,不仅自己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获得提高,而且能弥补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师的提高。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强调能者为师,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让学生随意讨论,随口说说,远离文本,不沾语言文字的边。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启发、引导、点拨、开窍。如果自主与自流、讨论与放羊不严格加以区分,学生又怎能学有所得,深受其益?

教学原本就是即席创作。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敦了一辈子的课,尽管遗憾累累,但为了学生的花样年华不被耽误,我还是矢志不渝,执着追求。

猜你喜欢
美丽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