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堡垒

2003-05-30 16:19
中国新闻周刊 2003年15期
关键词:克里克获得者结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其科普著作《惊人的假说》中就曾写道:“‘你,你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不过是一大群神经元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灵魂的科学探索”。克里克认为,我们的思想、意识完全可以用大脑中一些神经元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这就是他所谓的“惊人的假说”。

“实际上,这本书中叙述的‘惊人的假说,在中国科学家看来可能根本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作为《惊人的假说》的翻译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汪云九这样认为。在克里克之前,西方的严肃科学杂志似乎都不愿意涉及“灵魂”是否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这一问题,这跟西方人自小受到神学思想影响有关。在他们看来,如果现在的科学手段不足以证明“灵魂”能否独立存在,人们就不能轻易地下结论。相对来说,中国科学家受唯物主义的影响更深,在中国科学家看来,建立在唯物思想基础之上,以生物、神经学手段来研究意识问题,似乎是理所当然之事。

汪云九认为:唯心与唯物两种思想谁是谁非的争辩还将持续,并可能永远争论下去。因为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我们的研究刚刚开始,还是非常肤浅的。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实验条件的完善,才开始有了向这方面发展的可能。

这一次,克里克比《惊人的假说》更进一步,提出意识可能是由大脑“扣带前回”区域的神经活动而产生。“但这也还是一种猜测,说它是‘初步结论都还勉强。这篇论文更重要的,也还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意识的方法。”汪云九说,“也就是说,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意识是可行的。”

“这还只是一个猜测性的结论。在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方面,人类还只是刚刚站到了大门口。”

该研究领域的另一位专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罗跃嘉研究员也持同样的观点:“克里克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指对意识中的记忆部分。现在要对‘自我感知的产生机制下结论,肯定还为时尚早。”

“对意识问题的揭示,成为了生命科学的最后一个堡垒。”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研究员罗跃嘉说,“很多大科学家,包括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格诺德·M·爱德曼、医学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等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各自的领域做出成就后,都转向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 可以说,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的研究转向,完全是由于意识问题对他们的巨大吸引力或意识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实验条件所限,直到最近十多年,对意识问题的实验研究才提上日程,该领域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半路出家的。“这种精神令人佩服。比如克里克,他原先是研究地雷的物理学家,转向生命科学之后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又转向对意识问题的研究,现在他又成了这方面的领跑者。”汪云九说。

其实汪云九自己就是由数学家转向对意识的研究的。他说:“三年前,我和罗跃嘉等人曾经在为研究意识问题而召开的‘香山会议上建议,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一线科学家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去,因为现在对于意识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最前沿的科学。”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一个由神经生物学家李朝义院士领衔,20多位生物学、心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科学家联合进行的重大项目“脑智科学交叉前沿研究”中,罗跃嘉、汪云九、郭爱克、马原野等人负责的意识课题,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相信在21世纪,人类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意识研究的突破或最终解开意识之谜。

猜你喜欢
克里克获得者结论
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1 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考释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命悬一线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结论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略论柏孜克里克石窟新发现的汉文《金刚经》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