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思想具体落实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然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一些地方至今还难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缺乏自学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怎么能学会呢?”“教学进度是按计划进行的,自学、讨论费时间,进度就会受影响。”也有的教师会问:“上课不讲,教师干什么呢?”总认为课堂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默默聆听的舞台。诚然,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上课不讲或只用很少的时间去讲解、点拨,意味着他要做更多的富有创造性的启发和指导工作。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就十分重视自身“内驱力”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不仅善于启发开导学生,而且注重引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主动地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处于“愤悱”狀态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点拨”,进行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一贯倡导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自学自励”,实际上就是自学能力、认识事物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的综合要求。是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形象的论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主动吸收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从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孔子到现代教育大家叶圣陶,都十分注重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们不能一强调更新教育观念,一讲改革,就把老祖宗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东西都扔掉了;也不能一讲改革,就引进和编造出一些新鲜的名词,把教师搞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在强调改革的时候,我们应先来看看教育先辈们是怎么说的,哪些是该继承的,哪些是该抛弃的?把千百年来经教育实践检验的优秀的教育理论与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接,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只有这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