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雷 王嘉毅
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点,也是科研兴校的着力点,经验证明,校本教研还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加快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主的校本教研实验与研宄,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校本教研的意蕴
一、校本教研的意蕴。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目前的教育研究现状中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模式不能解决许多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模式过于强化了理论者和实践者间的分离,孤立地认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发现真理,而实践者只是接受和应用理论;并由此认为只要真正地应用理论研究人员的成果,教育就一定会得到改善。可实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现在不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已意识到:教育教学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一所学校的情况和另外一所学校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没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并能解决所有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教育理论;任何一个教育教学问题,都必须在实际情景中去分析和考慮,才能加以解决和发展。于是就有了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意蕴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学校”的发展。与其他教育研究相比,校本教研更加关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校本教研是在现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面向学校,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具体分析学校的实际,探寻解决学校具体问题的对策,使得学校真正有所发展。其二,校本教研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认为要解决学校中的实际问题,始终要依靠学校自己来解决,因为他们对于学校中的问题有真切的体会和全面的把握,有其他人难以替代也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三,校率教研是“基于学校”而存在的。就是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挖掘学校自身的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调动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根据现在的校本教研发展模式来看,大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目前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校本教研模式是一线教师与专门机构或大学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的校本行动研究,这种校本教研能较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及其角色转换问题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知识搬运工型”向“研究型十学者型十教育家型”转变。
二、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士相比,教师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致使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日常事务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这就很容易使校本教研流于形式。为了使校本教研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政府、学者、学校(主要是领导)和教师等一起协同合作,建立相应的棱本教研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有;
1.权力保障。一是要将教研权力下放给学校,使校长具有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教研的权力:二是校长要身先士卒、带好头,真正将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开发权力下放到教师手中,给教师一定的从事教研的空间。
2.时间保障。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让教师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使教师有一定的从事教研的时间。
3.技术保障。要建立一线教师与专门机构或大学研究人员的合作机制,随时保证专门机构或大学研究人员对一线教师以不同形式进行指导与帮助,着重解决理论以及技术问题。
4.经费保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保证教师有较为充裕的科研经费。其实,根据我们的经验,校本教研并不需要花很多的经费,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尤其是在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
以藏民小学为个案的研究与思考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差、社会发展速度缓慢。因此,大力发展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就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和先导性的重点工作。所以,在西北民族地区园地制宜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验,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关乎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迫切任务。从2000年3月起,西北师范大学课题组选择拉卜藏民小学作为合作伙伴,以教研为教改的突破口,进行有关校本教研的实验与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而且带动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
一、个案背景。
拉卜楞藏民小学(以下简称藏小)地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与中外闻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拉h楞寺近邻,是于1927年创办的安多藏区最早的民族学校。学校现有藏、回、汉、土等民族教职工56名,其中藏族教职工占63%;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教师岗位胜任率为80%。学校有藏、回、蒙、撤拉等民族学生700余名,藏族占98%:分设14个教学班,学制为六年。学校以“双语”教学为特色,开设了以藏语文、汉语文、藏/汉数学为主的9门课程。
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方面由于学校管理者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不能根据当地社会和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及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现有的资源优势对学校各项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和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缺乏更新知识、观念的培训机会,很难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体制创新,学校管理很难突出人的主体性意识。
由于种种原因,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较为落后,突出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认为:维持课堂秩序是主要任务,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是教学的目标。
另外,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小学师资短缺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缺乏能够胜任双语(汉语+藏语)教学的教师和进行音、体、美等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师。师资短缺致使许多小学需要包班上课(复式教学)或音、体、美等课程流于形式。教材偏难,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教材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地方特色。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也主要以机械性学习和重复性练习为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的教学仪器和图书有限,即使有一点,也利用率很低,教师普遍缺乏使用意识。
二、校本教研的尝试。
1.第一阶段:引路。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西北师范大学课题组主要充当了发起者的角色,引导藏小教师进行校本教研。
首先,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研。过去,教育研究常常被认为是高校和专家的专利,中小学教师只不过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而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师并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的传声器;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做了加工。教师是课程中任何变化的关键人物……承认教师在建立一门课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视教师把教学工作当成科学研究那样的行家”。因此,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应该是一种科研、一种创新,他们也是研究者,只不过他们的研究侧重于应用研究,更多地是对自身的实践工作进行反思。
实验伊始,我们与实验学校一起制订开展校本教研的计划和方案,对实验学校教师提出定期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要求。记得刚发起校本教研的时候,有很多教师认为,小学教师用得着搞科研吗?教师日常工作量大,没有时间从事教研;实验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条件艰苦,学校没有经费可供教师从事教研;学校严重缺乏图书、资料等从事教研的最起码的条件。我们经过认真研究与分析后,确立了“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以信息素养为核心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校奉教研指导思想,决定先从改变教师观念入手。主要措施有:由课题组专家开设《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等专题讲座,强调了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师面临的严峻形势;组织藏小的骨干教师到兰州教研示范小学参观学习,回校后写出学习心得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组织兰州小学教研方面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到藏小现场传经送宝,等等。
其次,帮助藏小建立校本教研机制。一方面,为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在与藏小校领导沟通和教师初步转变了对教研的认识后,学校制订了进行校本教研的硬性规定,要求教师根据现有教育教学条件进行校本教研,每位教师在每学期末交一篇学术论文,并将此项活动纳入教师年终的量化考核中。另一方面,为确保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我们利用大学在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科研方面的优势,在课题组中选派了科研能力较强的同志作为实验学校的兼职科研辅导员,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指导与帮助,开展《如何做教育科研》、《撰写教研论文的规范与技巧》和《教师如何做教育行动研究》等系列讲座和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藏小的教师们慢慢转变了对教研的传统看法,他们觉得校本教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拓展专业知识。他们在校本教研中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2.第二階段:上路。
在研究的第二阶段,我们与藏小教师进行了角色转换,教师成了校本教研的主体,我们成了辅助者。在藏小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老师的努力和我们的辅助下,实验教师主动将撰写的学术论文寄到课题组。我们专门组织了由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师、研究生组成的小组对论文进行评阅工作。在评阅过程中,要求每一位评阅人指出论文成功和不足的地方,其中,大到对论文中的学术理论与观点,小到对论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评阅组都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修改。正如后来在实验学校召开的论文研讨会上藏小校长所说:“学校今天在教育科研中取得的良好成绩,要感谢西北师范大学专家的细心指导和帮助。”
在论文评阅工作结束后,我们将附着专家意见和建议的论文寄回实验学校,学校又组织教师根据意见和建议将论文进行了认真修改。然后,在小组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召开校级论文研讨会,并将其中的优秀论文由学校负责推荐到《甘南教育》杂志上发表。同时,藏小还邀请课题组和县教研室的有关专家出席学校召开的论文研讨会,由专家进行当场点评。在全校论文研讨会上,课题组首先肯定了教师论文中的成功之处,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专题讲座与现场解答及交流。
比如,藏小的一位男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在撰写教研论文时连基本格式都不懂,课题组成员就手把手一个字、一个标点地进行辅导。到现在,这位教师不仅掌握了撰写教研论文的基本要求,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而且还担任了学校教研组长,负责教研工作,辅导其他教师进行教研及论文撰写。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拉卜楞藏民小学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教师的教研论文在省、地级报刊上发表。这不仅使这些教师因此获得了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收获,而且学校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校本教研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们西北师大课题组与夏河县拉卜楞藏民小学进行的有关校本教研的协作研究结果显示:校本教研,不仅使当地教师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使我们得到了发展,我们作为大学的研究者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对学校中的问题有了更彻底和清楚的把握,在实践检验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地教师的收获和发展要大于我们。
比如: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自从校本教研开展以来,学校领导更加注重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学校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梭本教研的开展,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理论,广泛地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献,这不仅扩大了教师的理论知识面,而且还增强了教师对文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学研”一体化,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增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注重教育教学实际、以改善实践为主、专业人员与一线教师密切台作的研究模式,对促进校长、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培养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均有独特的价值,特别是在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既有利于保护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及时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师或校长将改革持续下去,直到取得一定的成绩,并成为实验教师或校长的自觉行为,成为其他教师或校长自觉仿效的榜样。
带动了学生树立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行为也影响了学生,带动了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意识。在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当中,教师身体力行,学生更是积极探索,使得全校形成了互帮互助、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
校本教研,目前我国无论是在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上的探索都是刚刚起步,特别像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还是新兴的事物。诸多问题,如在校本教研中如何将“教学研”一体化,既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校本教研的经费问题,校本教研合作机制的长期保持河题,避免校本教研流于形式的问题,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毋庸置疑,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比较理想的结合方式,是中小学与高校台作较为理想的结合方式,也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