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三大功臣的事君术

2003-04-29 00:44
领导文萃 2003年10期
关键词:房玄龄君臣李靖

刘 炬

唐太宗虽是一位圣明之主,但同样少不了猜忌之心。宰相刘泪,大将李君羡就是因受猜忌而成为刀下冤魂。而三大功臣或以才智之魁,或以功勋之首,或以雄辩敢谏名高一时,处境更为危险。但他们却以高超的智慧善终,且各行其志,扬名青史。他们是李靖、房玄龄、魏征。

李靖绵里藏针

绵里藏针事君术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日里沉默避祸,二是沙场上建功立业。

李靖平时总是一副谨小慎微之态,议政时经常沉默寡言,即使遭受冤屈,也不肯申辩,只待日后真相自明。如征突厥归来,有人诬陷他御军无法,导致大批珍宝流失。唐太宗对他大加指责,李靖也不辩解,只是顿首谢罪。后来,太宗了解到真相,愧疚地向他致歉。

然而,一上战场,李靖却能一改平日里明哲保身的态度,为战胜强敌,他甚至可以不惜违旨行事。在征突厥时,唐太宗曾令其迎接和安抚突厥可汗,而李靖料定突厥投降是假,行缓兵之计才是真,于是断然抗旨出兵突袭敌军,为唐朝赢得了彻底的胜利。

功高招祸,是封建社会的常理。李靖敢抗旨立功,并不是他不懂这个道理,这恰是李靖的事君之术。李靖深知,虽然功越高便越容易遭来猜忌,但唐太宗是一个重视名声的君主,他不愿让自己留下嫉贤妒能和滥杀功臣的名声。所以功劳越大,唐太宗也就越不好轻易下手。加上他平日沉默寡言,不给唐太宗以把柄,因而功高反倒使他更加安全。功勋与沉默是李靖为自己准备的两道“护身符”,使他得保善终。

房玄龄躲至幕后

房玄龄的事君术就是躲至幕后做导演。他以识人的慧眼将大批忠贤之士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去。李靖、李绩多谋善战,他就让他们到战场去指挥战斗;魏征、王跬忠直敢谏,他就让他们去做接近皇帝的官员;戴胄公正不阿,他就让他去做执法官。这些人在贞观政坛上竭尽才华,大放异彩,但他们的一举一动莫不体现着房玄龄的意志。可以说,房玄龄才是贞观之治这部大戏的总导演。

更值得称赞的是,房玄龄并不主动向唐太宗推荐人才,而是听凭唐太宗安排。当他认为安排得当时,他便默不做声,而当他认为不妥时,就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有一次,唐太宗欲让一个叫李纬的人任户部尚书,房玄龄知道后,只称此人“好大胡须”,言外之意是说他无真才实学。太宗得知后,立即将李纬改任他职。这样,房玄龄便不仅无立功之名,而且无荐贤之名,当然就不会遭到猜忌了。可是一旦离开他,又有谁会如此知人善任呢?因而唐太宗又时刻离不开他。无功无名,则免遭猜忌;皇上离不开他,他就被重视。因而房玄龄直至去世,始终稳坐首相之席。

魏征以攻为守

所谓攻,就是大胆地进谏;所谓守,就是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贞观之初,魏征趁唐太宗最能纳谏之时,便大胆进谏,言他人所不敢言。他曾对唐太宗讲:“愿陛下让我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讲:“稷、契、皋陶,君臣一心,俱享尊荣,这是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庭争,身诛国亡,这是忠臣。”言外之意就是说,听我之忠谏,你就是治世明君,不听我忠谏,你就会成为亡国暴君。

魏征这样做不仅是要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唐太宗,而且也是要在朝野上下造成一种声势,即自己就是直言敢谏的代表,而唐太宗则是虚怀纳谏的榜样。这样一来,唐太宗一旦对他做出不利之事,就会蒙受刚愎拒谏之恶名。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屡次暗中声言要杀掉魏征,可一旦面对他时,却不免恭敬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对三大功臣的事君术绝非一无所知,在一定程度上讲,他们所以采取这样的事君术,恰是唐太宗御臣有术的结果。君臣相御,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只是相比之下,唐初君臣的相御术中少了许多恶意,多了许多善意,从而使君臣双方获得了双赢。他们不仅各得善终,且名垂青史,还共创了贞观之治,这才是最耐人寻味的。

(许久摘自《海外星云》)

猜你喜欢
房玄龄君臣李靖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房玄龄:醋坛子里走出来的模范宰相
雷厉风行的功臣——李靖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吃醋”曾经是佳话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the Binary Mixtures of 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 and Ionic Liquids*
文韬武略冠李唐——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