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啸
忆孙谦
孙翁山西一老农,
谦逊诚恳传美名。
作风朴素人平易,
品德圣洁有高风。
泥沙淘尽真金见,
土地肥沃硕果丰。
芳菲华章留后世,
香飘神州遍乡城。
藏头的8个字为:孙谦作品泥土芳香
孙谦,原名孙怀谦,1920年生,山西文水人。1940年入延安鲁艺学习。曾任一二○师战斗剧社、东北电影厂编剧、中央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著有短篇小说集《伤疤的故事》、《南山的灯》,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电影文学剧本《农家乐》、《陕北牧歌》、《葡萄熟了的时候》、《泪痕》(与马烽合作)等。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胡正等人,同为山西“山药蛋”文学流派的领军人物。1973年底至1975年秋,我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招待所写《红雨》、《西沙儿女》电影剧本,他和马烽也住在那里修改他们的电影剧本《山花》。我和他们在一起相处了将近两年。尽管他们两位都是老前辈,但那平易近人的作风和那憨厚朴实的性格,使我感到和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距离。互相间完全可以说心里话,甚至可以开玩笑。孙谦不论穿戴还是做派,完全像一个朴素的老农民。虽已上了年纪,却是童心未泯。当时我爱人带着我6岁的儿子到北影去看我,在那里住了几天。孙谦竟带着我儿子在北影院子里的大柳树下到处抓“知了虎”(尚未脱皮长出翅膀的蝉),至今,我儿子已经30多岁,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孙谦大爷领着他抓“知了虎”的事。
赠马烽
马背扬鞭驰吕梁,
烽火战场逞豪强。
心胸广阔如大海,
系挂苍生暖与凉。
人物风流笔写尽,
民间苦乐君共尝。
群山峰峦高处美,
众花丛中老梅香。
藏头的8个字为:马烽心系人民群众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历任《晋绥大众报》记者、编辑、主编,晋绥出版社总编辑,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和西戎合作)、《玉龙村纪事》,短篇小说集《村仇》、《太阳刚刚出山》、《三年早知道》、《马烽小说选》,长篇纪实文学《刘胡兰传》,电影文学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均与孙谦合作)等。 1973年底至1975年秋,我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写电影剧本《红雨》和根据浩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西沙儿女》。他和孙谦亦住在那里修改电影剧本,与他们交往甚多。两位老作家亲切平易,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烽的夫人、儿童文学作家段杏绵,老家是河北省安平县,和我是老乡。这在我和他们夫妇的交往中,更增加了一份亲切感。1980年,由当时的内蒙古党委宣传部部长潮洛蒙和内蒙古文联主席云照光率领的内蒙古作家艺术家访问团,出访陕西和山西。到山西太原时,正值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受到山西省委领导和马烽、孙谦、西戎、胡正等老作家们的热情接待,给我们大家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马烽到中国作协工作期间,我也曾与其有过多次接触。1991年,内蒙古作协在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召开长篇小说研讨会,正巧,马烽率领中国作协的一些人也到了呼伦贝尔盟,住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我曾前去请他和我们参加研讨会的作家们见面,并作个报告,他欣然答应,亲切地和我们的作家们见了面,讲了话。
赠郭兰英
兰生幽谷飘异香,
英姿飒爽走四方。
金光闪亮丹心在,
嗓音甜美表衷肠。
子孙后世永不忘,
歌后美名万古扬。
声声颂党颂祖国,
遍野江河水流长。
五颜六色花争艳,
洲边巨轮又远航。
藏头的10个字为:兰英金嗓子歌声遍五洲
郭兰英,1929年生,山西平遥人。著名歌唱家。她嗓音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行腔富于韵味,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歌唱特色。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深厚,所以,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演唱的歌曲《南泥湾》、《翻身道情》、《绣金匾》、《妇女自由歌》,以及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歌剧《刘胡兰》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国流传很广,已成为我国民族歌曲中的经典之作。1975年,我和崔嵬联合编剧、崔嵬导演的电影《红雨》进入后期制作。当时,在文化大革命中备受迫害的郭兰英刚刚被“解放”,崔嵬就请她去演唱《红雨》中的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这是郭兰英被“解放”后所演唱的第一首歌曲。《红雨》电影于1975年国庆节公映后,郭兰英演唱的这首歌曲,立刻在全国广泛流传开来。至今,过去了将近30年,现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有不少人还记得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