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昭毅
邻居孩子强强刚满1周岁,长得虎头虎脑,平时顽皮好动很少生病。前几天妈妈带他去剧场看了一次杂技表演,回家后不久便出现咳嗽、咽痛、发烧。当时妈妈没有在意,不料强强体温很快上升到40℃,并且出现精神萎靡、双手抓头、呕吐不止等症状。送到医院急诊室时,强强已经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危在旦夕。经检查发现,他的肩部、臀部以及口腔粘膜都有许多出血斑块,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大的足足有巴掌大,而且增加得很快,互相融合成片。经检查,原来强强感染了脑膜炎双球菌,得了急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俗称"流脑"。
流脑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在北方从冬季开始出现,2~4月达到高峰,在南方则略略推迟一个月,故在春季要重点预防小儿遭受流脑的侵袭。
欺软怕硬小儿遭殃
实际上,脑膜炎双球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并不强,在低于37℃或超过50℃时便会死亡,即使温度适宜,但只要在干燥或湿热的环境中放置稍久,细菌也会自然崩解。为此,对于抵抗力较强的人来说,即使脑膜炎细菌(双球菌)存在于他们的咽喉中,它们也无可奈何。
但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小儿来说,遇到脑膜炎双球菌可得遭殃了。"带菌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将带有细菌的飞沫散布到周围环境中。这些细菌一旦被抵抗力差的孩子吸入,它们便兴风作浪,发生流脑。
流脑细菌侵犯呼吸道粘膜后,一开始出现的症状酷似感冒,如果孩子抵抗力强,或者及时得到治疗,病程往往便中止在这个阶段。
但是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尤其是6个月至1岁期间的孩子,由于来自母亲的抗体己经消失,而自己的抵抗力还没有完全建立,脑膜炎双球菌便很容易侵入血液,形成败血症。这时患儿不但出现高热,而且还会发生抽痉;血液中成团的细菌会阻塞小血管,而且细菌所产生的毒素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因此在肩部、肘部、臀部等受压的部位及口腔和眼结合膜可出现出血点。出血点最初呈针尖或星形,很快增加、扩散而且相互融合。
变化多端预后凶险
流脑发病的症状可谓变化多端,而且来势非常迅猛。一般情况下,脑膜炎双球菌在血液中逗留的时间不会超过48小时,然后他们便大举侵入脑子,在脑膜上不断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同时产生大量脓液和毒素。孩子因颅内压力增高,所以出现剧烈的头痛(有些孩子太小,不会说头痛,只会用手抓头),眼神发呆,两眼凝视。
如果孩子的囟门还没有关闭,则前囟饱满隆起,由于增加的颅内压可以通过前囟突出而得到部分缓解,故头痛、呕吐不太突出而以阵发性尖叫或撞头来表示。这时通过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脑脊液便可很快明确诊断。腰椎穿刺时针头是在两个相邻的椎骨之间进入的,故不会损害神经。穿刺每次抽取的脑脊液仅2~3毫升,而1岁左右的正常孩子脑脊液大约有100~150毫升之多,而且每天要循环5~6次,所以不必担心腰椎穿刺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流行性脑膜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因脑组织水肿并被压入颅骨中的一些腔隙而引起脑疝,导致死亡。如果治疗不彻底,那么细菌所产生的脓液会聚集在硬脑膜下或者颅底,引起硬脑膜下积脓以及耳聋(听神经受压迫)、失明(视神经受累)、肢体瘫痪(运动神经受损)、脑积水(脑脊液流通的管道被阻塞)以及智力低下、癫痫等严重的后遗症。
疫苗挡关病菌莫开
流脑如此变化多端,来势迅猛,预后凶险,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呢?
由于脑膜炎双球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所以在流脑流行期间要注意搞好居室卫生,经常通风,勤晒被褥;由于该病菌只有通过与病人或"带菌者"密切接触才会被传染,所以不要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同时也要尽量少串门。与病人密切接触过的人,如父母或看护人,可以连续服用三天的磺胺药,以达到即期预防的目的。
其实,预防流脑最有效最安全的,那就是注射疫苗。目前国内已研制出流脑多糖体菌苗,免疫效果较好,保护率在80%以上。按照1987年6月全国会议上的建议:(1)从出生后满6个月开始,皮下接种2针,间隔三个月;(2)1岁、4岁、7岁时各注射一针以巩固免疫效果。
上海儿科学会根据上海地区流脑疫情的实际情况,建议3岁小儿注射第一针,7岁、10岁再各注射一针,这样便可获得终生免疫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