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得“流脑”

2017-01-09 02:22
新农村(浙江) 2016年2期
关键词:流脑出血点菌体

赵 芳

警惕孩子得“流脑”

赵 芳

初春夜半,寒气袭人,一辆出租车疾驶至儿童医院门口停住,一对年轻的夫妻下了车,抱着孩子疾步向急诊室奔去。只见孩子两眼发呆、似睡非睡、呼吸时快时慢、浑身火烫、颈项强直、神经反射异常,表现出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脱下衣服,一眼见到在肩膀、臀部等处皮肤上有一片片大小不等的红色出血点,仔细看上去,就像一个个多角的星星,手指按压不见褪色。大夫检查之后,立即做出诊断——流脑,病情危重,速送病房抢救。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一种季节性急性传染病。如果挑破患儿皮肤上的一个出血点,把血放到显微镜下,便可见到两个外形如蚕豆并列在一起的红色菌体,这就是引起“流脑”的病原体,称为“脑膜炎双球菌”。通常2—4月是“流脑“流行高峰。病菌主要通过患者或带菌者的唾液飞沫散播,经由呼吸道传染。10岁以下的儿童易于感染发病,其中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小儿被感染2~3天后,开始嗓子疼、咳嗽,像是感冒初起,接着突然高烧,伴有头痛、恶心及喷射性呕吐。病菌逐步在血液中繁殖,产生的毒素致使血管壁损伤,菌体也可阻塞毛细血管,在皮肤表面形成出血点,这是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这种典型的“流脑”已不多见,常见的往往是一些仅有头痛、发烧等不典型征象的“流脑”。

患了“流脑”如能及早诊治,治愈率可达95%以上。但如果延误病情或发病急重,则可出现各种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在冬末春初,家长们要格外警惕“流脑”的发生,凡有“流脑”发生的地区,孩子若有感冒症状,尤其皮肤发现出血点,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早治疗。

“治病不如防病”。在“流脑”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不要到病人家串门。居室内也要保持通风,常晒被褥,勤洗衣物。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给孩子进行“流脑”预防注射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若能做好以上几点,孩子们就能安全地度过冬末春初的“流脑”流行期。

(本栏编辑:张 红)

猜你喜欢
流脑出血点菌体
菌体蛋白精养花鲢高产技术探析
流脑是什么病?
与流脑的战争
实验室确诊B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分析1例
菌体蛋白水解液应用于谷氨酸发酵的研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黄芩苷对一株产NDM-1大肠埃希菌体内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Mutually Beneficial
生产中丙丁菌及其常见杂菌的镜检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