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凭吊 各见风采

2003-03-11 02:37潘江红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2003年8期
关键词:崔颢黄鹤黄鹤楼

潘江红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是登临凭吊怀古的千古佳作。崔诗先作,李诗在后,饶有兴趣间让我们来赏析一下他们各自诗作的风采。

一、同是登临吊古佳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一诗,是借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黄鹤楼因在湖北武昌的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也有说三国时费祎在此驾鹤登仙。在无限的时空中有种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的寂寞遗憾之情。后半首诗实写诗人在楼上眺望汉阳城还有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只是在烟波江上,何处是归程呢?思乡之情恰如眼前浩渺的一江水,顿时一股愁绪涌上心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由写凤凰台的传说起笔。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聚在金陵凤凰山,于是在此筑台,山和台由此得名。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唯有长江的水在不停地流着。此时李自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大自然和江水中,只是他非常遗憾不能回到长安一展其雄才大略。

从诗作的题材来看,这两首诗同是登临凭吊怀古之作。

二、流畅清丽间的迥异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览胜景动乡思。前四句用散调变格一气顺势而下,后四句整饬归正,像古风式的律诗,文势起伏间有波有澜。

《黄鹤楼》一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似断实连,主要在于文气的畅通贯达,昔人黄鹤,杳然已去,渺不可知;忽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的情景;而后以烟波江水日暮怀旧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回到開头渺茫不可见的境界。首尾环抱,浑然一体。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此诗“唐人七律当以此首为第一”实不为过。

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说李白登黄鹤楼时,本想赋诗一首,因为看到崔诗,于是敛手。或许后人附会了,但李白确实是曾经两次想拟此诗的格调作诗,但因“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未写。

李白在武昌时搁笔未题,后来漫游江浙一带,到南京后,拟崔颢诗作《登金陵凤凰台》。在摹拟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不凡气度。

李诗起句摹拟崔诗,先写凤凰台传说,十四个字中连用三个“凤”字,丝毫无重复之嫌,音节流畅明快,极其优美。次句“去”、“空”、“自”表明凤凰不再见,古台依然在,物是人非,只有自然界的水永恒地默默东流。若说前两句从虚处勾起怀古之情,那么“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则是从实处导引出伤今之感。此诗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的。总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己年迈,现实生活中又遭受种种磨难,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而他却在屡受挫折中依旧表现出执着的政治热情。与崔诗相比,李诗抒发的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历史的感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深沉历史感带给人的是阔大深沉的思索。

崔颢之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李诗伤时忧国,指斥谗谄之徒,其气象与寄托,和崔诗作客之愁乡关之恋境界大小高下还是有别的,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胜出于蓝”之美。

三、偶然间的必然

诗的好坏,“往往不仅在语言,而在语言后面的意境”(朱光潜)。从上文对比中可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确受崔诗的影响。然而李白却能在“七律当以此首《黄鹤楼》为第一”的这首诗之后再拟写,确实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莫属。

诗贵新,“能道前人之所未道”。也就是说,如果诗人没有对生活的独到深刻的发现,怎么能在普遍性的主题中,表现出诗人的不可重复的“这一个”?生活是基础,体察是契机,激情是动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李白两次登黄鹤楼想赋诗,却未写。那是因为“深刻的诗的意蕴的获得,不完全凭借诗人的力气,它是时代精神与物象契合的结果。这种触发灵感的物我契合条件,在武昌黄鹤楼不具备,李白只好把自己的艺术冲动按捺下去。到了金陵,壮丽的河山与六朝遗迹融化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特写镜头式地推向诗人眼前。……积郁心中的愤懑找到了喷发的火口。”(皇甫修文《美学与艺术构思》)“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李白一生豪放飘逸,关注现实和国家命运,渴望参与政治却一再失意而又仍非常执着,依然满怀一腔报国情。客观的外在景物、壮丽的金陵河山与六朝的遗迹融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唤起诗人的盛衰之感。在抚今追昔中,积郁心中的报国无门的怨悱喷薄而发。真正的诗人的每一首诗都自成为一体。不朽的作品凝聚着作家的个性和风格,显示出他们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这才是伟大的诗作得以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同是登临吊古之作,崔诗、李诗表情达意,各具风采,但都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

猜你喜欢
崔颢黄鹤黄鹤楼
“黄鹤楼”安全教育更上一层楼
黄鹤手绘插图作品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难忘黄鹤楼
黄鹤楼的由来
黄鹤楼找崔颢
黄鹤楼
崔颢诗的艺术追求
黄鹤楼
《黄鹤楼》成就诗坛崔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