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成就诗坛崔颢名

2009-08-21 02:58许禾钢
文史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崔颢黄鹤诗坛

许禾钢

唐代诗坛群星荟萃,各领风骚,河南老乡崔颢(公元704-754年)也荣幸闪耀其间,与众星交相辉映。

崔颢有才,这位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19岁便中了进士,跻身国家精英行列。

有唐一代,纯粹的职业诗人并不多见,大多是兼职——主业做官,副业创作。但是,某些人偏偏喜欢本末倒置,结果政声不靓而诗名靓,弄得后人都不熟悉他们的本职工作而直呼其诗人了。崔颢大概也可归属于这类“不务正业”之流。

有了业余爱好,终究是要在这个领域试试水的。崔颢下水了,一“下”不可收拾,居然也弄出了自己的集子。但是,知名度却是一般。因为唐代诗坛强人太多,而且强中还有强中手,所以,没有成名作的崔颢只能在末流队伍里扑腾了。但崔才子渴望加盟“腕”级队伍的决心蛮大,为此孜孜以求,勤奋耕耘。遗憾的是,他的主打作品又出了方向性偏差。这位生性风流的才子过于把精力投到了众多美眉身上,写出来的诗大都是风花雪月中佳人们的无病呻吟,诗路太窄,且格调“浮艳”,终为主流派们所不屑。

崔颢及时调整战略取向,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沿着有崔氏特色的诗歌道路踯躅前行,终于,他有了新突破。“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长干曲》为他赚取了不少喝彩,崔颢的名气也渐渐看涨,他加倍努力蓄积能量,为了自己也能发飙的那一天。

这一天说来就来了。在江南任职期间,崔颢忙里偷闲,专程来到心仪已久的武昌黄鹤楼放飞心情。或许是名楼景致太美,或许是崔官人喝了二两小酒,或许……反正那天的他心情蛮爽。于是,就开始把玩起“业余爱好”,不能白白浪费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雅兴不是?一不留神,便吟出七律一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冠名《黄鹤楼》的诗被崔颢题写在黄鹤楼的墙壁上,好歹崔官人也是人流诗人,这点资格,他有。可遗憾的是,这么绝妙的好诗竟没什么人来捧场。想来还是因为崔颢级别差了点,在强手云集的诗坛他还只是个“轻量级”,没有人为他包装造势,想一“诗”惊人,难!

那个时候,和如今正好相反,自然景观多,而人造景观少。物以稀为贵,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自然也就身价不菲,遭到骚客们竞相追逐,连见多识广的诗仙李白都将其视为心中最爱,数次光顾览胜抒怀,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精彩诗句。这回,诗坛“大哥大”再次杀奔黄鹤楼,准备重新抒发一回“斗酒诗百篇”的万丈豪情,让自己的黄鹤楼赋诗“更上一层楼”。

可是,这次李白未能遂愿,因为他遭遇了崔颢的题诗,一下给这首气势磅礴,浑然天成的盖世无双之作给震晕了。走遍天下无敌手的诗仙立时变成了霜打的茄子,无奈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撂笔作罢,打道回府。

“轻量级”赢了“重量级”,崔颢这下露脸了,知名度急剧蹿升。人们这才开始细细品味《黄鹤楼》,越品越觉得它凄婉苍凉中的伟大奇绝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然而,那些“吃不着葡萄”的人还是指手画脚挑出了《黄鹤楼》的“酸”来:上半阕“黄鹤”两字重复三次,对仗不工整且意思相近,明摆着,犯了诗家大忌。可这些迂夫子们哪里知道正是这些“出格破律”的写法,才使得《黄鹤楼》恣意洒脱,气势苍莽,恰恰展示了诗人的大家风范。

对于《黄鹤楼》后人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倍受推崇的《唐诗三百首》把崔颢的《黄鹤楼》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黄鹤楼》的成功和成就于此可见一斑。

崔颢一生写下大量诗作,仅流传下来的就达42首,但是,成就崔颢诗名的只有一首。凭借万古流芳的《黄鹤楼》,崔颢实现了由“轻量级”向“次重量级”的实质性跨越,终于成为公认的唐代诗坛的一个“腕”了。

猜你喜欢
崔颢黄鹤诗坛
黄鹤手绘插图作品
刘良玉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黄鹤楼的由来
黄鹤楼找崔颢
祝贺彭城女子诗社成立(新韵)
老来学艺
国际诗坛
崔颢诗的艺术追求
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