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源 戴建祥
“哭”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写出了情态各异的哭,并藉此展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哭”的精彩华章。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悲剧似乎总是与泪水相伴始终,曹雪芹便是用众多人物(主要是女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用书中的判词来说就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其中,选入高中第六册教材中的《宝玉挨打》,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始末,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并纷纷为之悲泣泪飞,展示了性格迥异的形象特征和心态。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宝玉挨打》中的众生“哭相”。
第一个开始哭的竟是打人的贾政。在得知宝玉的“大逆不道”之后,贾政暴跳如雷,在连连喝令“拿宝玉”之余,竟然“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足见其内心之气,已使这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难以自抑,除了不顾斯文的破口大骂之外,还要靠流泪来发泄了;贾政在这个事件中还有两次哭:一次是因他要“勒死”宝玉,王夫人哭喊着阻拦,“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另一次是王夫人叫着贾珠的名字哭并引起了李纨的哭时,“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这两次哭,显然是因为王夫人的哭声触到了他的痛处,他一方面因贾珠而哭,是反观宝玉的“异端”之后对贾珠的痛惜,另一方面也有对宝玉的“恨铁不成钢”的气恼与无奈。
第二个哭的是王夫人,她的哭声最响,时间最长,在书中描写的次数也最多,她的哭固然是心疼儿子,但有另外一层意思,从她哭叫的内容便可看出:“……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自来大贵妻荣,母以子法,宝玉在贾府中的升沉和未来的“出息”,当然是王夫人将来的依靠。所以,当她哭到“苦命的儿吓”时,自然想到她过早天亡的大儿子賈珠,贾珠历来“恭敬孝顺”,深得正统人士的认可与喜爱,倘若活着,是当然的贾府继承人,所以王夫人“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对宝玉的所作所为的态度与贾政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旦脱离了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竟然“死一百个也不管了”,“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这正是封建正统制度下扭曲了的贵夫人的典型心态,维系母子亲情的竟是儿子能否作为她的靠山!她的哭声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贾母的哭描写不多,书中只写了她的两次流泪。一次是在她斥骂了贾政之后,看了被打后的宝玉,“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第二次是在听了贾政的劝说后,她“含泪说道……”贾母对宝玉一向溺爱,最见不得宝玉吃一点苦头,她的哭一方面是真情流露,另一方面却也显示出了她在贾府中的绝对权威,以至于连刚才还在大发淫威的贾政也唯唯诺诺,连连认错。
另外两个次要人物的哭也值得一提:第一是李纨,这在前文中已提过,她在听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之后,“禁不住也放声哭了”,她的哭当然并非为宝玉,而是为贾珠,为自己青春守寡的命运;第二是袭人,因袭人是宝玉的贴身大丫鬟,是宝玉将来理所当然的侍妾,她对宝玉的挨打最为情急关心,但因是贾政“教训儿子”,自己只是下人,况且“此时薛姨妈同宝钗、香菱、袭人、的哭也有区别,在其他时候,黛玉的哭要么是感怀身世潸然泪下,譬如在有名的“黛玉葬花”时的哭;要么是和宝玉“使小性子”时的“滴下了几滴眼泪”,都没这一次哭得这样悲痛与深切,之所以如此,固然有背景和诱因的不同,而最根本的却是此时的黛玉对两人的前途和处境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生性敏感的黛玉当然知道宝玉挨打的真正根源,而这根源,则是横在两人之间的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所以,黛玉“抽抽噎噎”的一句哭劝,实是包蕴了太多的无奈与惆怅。
令人称奇的是,《宝玉挨打》写了那么多人的哭,而这出戏的主角也就是挨打的宝玉却始终未见一句哭声,要知道宝玉并不是那种性情刚强、能忍受酷刑的“硬汉子”,恰恰相反,一向“在内帷厮混”的他却很容易哭泣掉泪,但现在挨了一顿暴打却未见其流泪,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宝玉如果哭了,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哭相?这倒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红楼梦》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尤其在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上,更是做到了“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写尽了人物的喜怒哀乐。窥一斑而知全豹,《宝玉挨打》虽然仅写了几个人物的“哭”,就已经将人物的性格心态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明晰自然。记得有句流行歌曲曾反复咏唱过这么一句:“谁的眼泪在飞……”道出了男女青年对爱情的伤感抑或神往,而我们则透过《宝玉挨打》中纷飞的泪水,触摸到贾府众生鲜活跃动的灵魂,让人读后为之悚然心动,为之荡气回肠。
注:《宝玉挨打》参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