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祎男
约访梁晓声的电话刚一接通,就传来他略带兴奋的话音:我要调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了,这回咱们可是一个系统了!真是教育升温了,著名作家也昂首挺胸跨入大学校门,担起文学创作专职教师的重任。上午刚到学校办理调动手续,下午梁晓声便在家中接待了我们。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怀有高度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梁晓声谈起教育一如既往倾注真情。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担任过老师的他深切地说到,文革后,教育不断得到发展,学校有所增加,保证了城镇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乡村儿童受教育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也正是社会——包括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想原因之一在于乡村教师的待遇得不到落实。一些地区的乡村教师以前没有工资,用工分代替,尽管生活艰辛,却没有磨灭他们对教育的执著。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上岗要达标,要具备相应的学历。但不能仅看学历。乡村教师中,有许多人为教育事业作出了无私的奉献,有的人甚至将一生献给乡村的孩子,死而无憾。他们的事迹很感人。《人民日报》副总编、作家梁衡曾在几篇散文中写到乡村教师的事迹,在满含钦佩的文字中用了一个词:非常心疼,我记得很清楚,也很有同感。在乡村教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下来的。这些人实在不易,要客观、公平地对待他们,允许他们的发展有一个过渡期,要努力解决好他们的待遇问题。
对城市中小学教育,梁晓声颇有感触,他结合所见所闻谈到,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从小学开始将学校划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其后果导致孩子心灵扭曲。他分析道:一个学生小学四年级以后如果进不了重点学校,就意味着从此升不了重点初中,从而也就进不了重点高中,就更谈不上攀上高等学校的象牙塔特殊孩子例外)。也就是说,这类孩子从少年时就被打入另册。可以想见,他们的压力是何其的大。本应无忧无虑的年龄,可他们的心灵被扭曲,使得他们过早地成熟,过早地思考一些本不该他们考虑的问题:诸如今后的收入、待遇、房子……记得有一年国外电影代表团来访,他们听说我国有几亿儿童、少年,以为我们的电影市场很大,孩子们一定常看电影,在欢乐、幸福、无忧无虑地生活。其实,事实正好相反,孩子们的压力是超出他们想象的。
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当然与应试教育不可分。我们在评估学校和教师时,将升学率看做第一指标。国外有些国家也看升学率,但我们这里只要第一指标,其他嘴上说要,其实可有可无。从另一方面分析,恐怕与择业有直接关系。过去有句成语叫望子成龙,家长希望子女考大学,希望他们出人头地。而现实是,家长期盼子女考上大学,仅仅是希望他们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在高科技时代,一个人,尤其是城市生长起来的年轻人,如果不接受高等教育,在人口众多的生存状态下,连过普通人生活的资格都谈不上。家长和孩子能不忧虑!
梁晓声说,北京市一名初二学生曾给他写信:我邻家的哥哥姐姐们大学毕业一年多了,还没找到工作,可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呀!我十分努力,将来也只不过能考上一般大学。我凭什么指望自己将来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竟会比他们容易呢?如果难得多,考上了又怎么样?学校扩招并不等于社会工作也在扩招呀!可考不,上大学,我的人生出路又在哪里呢?爸爸妈妈经常背着我嘀咕这些,以为我听不到。其实,我早就从现实中看到了呀!谁能给我指出一个乐观的前景呢?我现在经常失眠,总想这些,越想越理不出个头绪来……窥一斑可见全豹。为了择业,为了生存,孩子们也就谈不上享受快乐教育、兴趣教育了。
教育是文明社会的太阳。教育二字乃具诗性的词。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是体现教育诗性的优美的诗句。西方某些国家以符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努力体现教育事业之针对于学生的诗性吸引力;反省我们自己的中小学教育,是否正在丧失着教育事业针对于中小学生的诗性内涵?尤其是当全社会都开始检讨我们的中小学所面临的学业压力已成为沉甸甸的重负时,真正使我们感到悲哀的是——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诗性质量,缘何竟似乎变成了枷锁?
现在,我们的教育进行改革,提出为学生减负。但是,学生考不好,影响今后的前途,家长不满意。于是,就出现老师变着法儿给学生补课的,家长偷偷找老师要求加码的,连孩子也没因此感到轻松,初中生都知道,谁减谁是傻瓜蛋。对此他们反响强烈。他们说,现在我们中学生,就是拳击场上的预备拳击手。如果这会儿不加紧锻炼,上场就惨了:不是鼻青脸肿就是头破血流……
由学业上的竞争引发的后果是,纯洁天真的学生变得对人不真诚、撒谎、自私。原本会的题,考虑到面对的同学将是不久考场上的对手遂佯装不会;明明有好的复习资料怕借给同学后超过自己而谎称没有: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对考试已经准备得很充分,偏偏找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同学玩,而那些不善心计而又碍于情面的伙伴就跟着玩,结果一考试砸锅了。于是,面对竞争,几类学生应运而生:聪明的不说自己会,偷偷下功夫;狡猾的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傻的则听之任之,任人摆布。在非常小的年龄,不同的孩子就学到了不同的体事。
由此,引发出梁晓声这样的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忽略了少儿的心理教育和基本品德教育。谈到此,梁晓声说,联想到前不久大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出人预料的事件,归究起来,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把品德教育放在其次,那么决定国家未来的一代公民的素质可以想象。而我国学校的品德教育往往与政治思想混为一谈。品德不能仅仅看成是政治思想,品德二字也不可由分数来确定。看外国影视如《成长中的烦恼》,引起家长烦恼的是孩子的撒谎。一个美国孩子如果不诚实,可能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因为随着他的成长,谎言将会带到工作和人际关系中。而我们的学校在这些基本品德的培养、教育方面还显得很无力,使得一些人直至长大成人后仍然说假话,不讲诚信的人还很有市场。
采訪中有电话打断,梁晓声返回来兴致盎然地接着刚才的话题谈:今年是50年代初任国家副主席的张澜先生诞辰130周年,他的孙女——民盟中央的副主席张梅颖来电话向我约稿。电话中谈到张老先生70余岁时提出的四勉一戒,我觉得对当前的青少年培养很有益。这四勉是:人不可不自爱:人不可不自修;人不可不自尊:人不可不自强。一戒是:断不可以自欺。说到最后一句,梁晓声强调说,不可说假话。
梁晓声的话,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国外一所著名学校的校训——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应该是骄傲的,因为在这里赋予他们如下的品质:最大限度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利所害,尽可能地讲真话与善于思考,担责任重气节,珍视荣誉并且勇敢。对比我们一些学校的教育,不禁汗颜。
梁晓声又举例说,我接触过一位美国老妇人,她是位私立学校的校长,可以说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她曾经对我国的大学生被称之为男孩、女孩不解,对港、台三四十岁的人还被称为男孩、女孩就更为吃惊。她说,在我们那里,小学生进入中学,我们便称其为先生、女士了。因为他们即将成为美利坚的一员,我们要用成人的称呼激励他们更加自爱……这说明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动脑筋思考——如何为美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或者说研究还不到位。另外,我们的教育缺少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一次看电视,一位年轻的主持人面对小学生指着几位成年人说,你们知道吗?他们是世界首富。然后问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首富……这样的节目对小学生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话题转入家庭教育。谈起教育儿子的事,梁晓声直言不讳。从某种意义来说,我对孩子不施压。我从未到学校去给孩子开家长会,不想让人知道我的身份。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主张一要努力;二不要看重分数,成为其奴隶;三考上任何一所大学均可以,考不上可以二次努力。我教育儿子,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一次散步,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主干道上行驶的是小汽车,两旁便道上是自行车,马路边上是公共汽车站。我对儿子说,我们眼里不能只看到小汽车,大多数人在骑自行车,在等公共汽车,他们没有那么多钱打的。不要以物质条件衡量人,他们也是社会成员之一。人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努力都会出成绩。
采访中了解到,梁晓声怀有一颗爱心,常参加公益活动,不断资助当年一同上山下乡生活困难的知青。对儿子的教育也要求从具体事做起。前几天儿子所在的大学组织义务献血。儿子回到家后,梁晓声问,你检查身体了吗?儿子答检查了。后来梁晓声得知儿子体检合格没献血,他想了解儿子究竟什么想法,便与他谈心。问他为何不献血?儿子说这次是义务献血。梁晓声说正因为如此,作为每个国家公民更应该尽这份义务。儿子又说义务是自愿的。梁晓声反问,不自愿对吗?说不定哪天哪个人就会成为义务献血的受助者,一个人不愿为他人付出不是美德,是自私的表现。而一个自私的人将来到了社會上也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一个人可以因个性不被人喜欢,如果因为自私不被人喜欢绝不是好事情。在梁晓声的教育下,孩子第二天到学校献了血。梁晓声说,我们不能一面埋怨学校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教育,而在家里又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采访即将结束时,梁晓声满怀深情地说,教育是诗性的世界。从前人们把教师比喻成辛勤的园丁,这比喻多么朴素,多么美好啊!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越办越好,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和少年培养成出色的人。
告别梁晓声,一首古诗跃上心头:嘮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清。曲喻人通过教育之后,就会变得比原来更好。对中国的教育,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