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青岛市的教育教学也开始由重知转向重智、重心、重創新能力和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国家新课程已经在青岛市的四个区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富有个性特征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已经在学校遍地开花。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在青岛的共舞,创造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无限春意。
与国家课程亲密接触
国家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作为全国实验区的一员,青岛市正在市内四区各实验学校有条不紊地实施着新课程。青岛是一个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既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雄厚的教改基础,教师又怀抱着极大的学习热情,新课程在这里很快便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尤其是与教师有了非常亲密、和谐的接触。
培训:新课程的然身运动
当新课程在青岛市刚刚登陆时,广大教师便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青岛市教育局也深知,培养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所在。于是,高质量的培训应运而生。
2001年暑假,青岛市教育局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在全市实验区进行了三级培训——培训者的培训、管理者的培训和实验教师的培训。同时,组织尚未课改的各县区教研员及学校有关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并为以后的课改奠定基础。
培训突出课题中心地位,采用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既重视专家讲座对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重视引发教师的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培训中,教师们常为所学到的新理念、新内容与新教学方法兴奋不已,多有不虚此学的感叹。但他们也有困惑不解之处,与专家直接对话是破译疑难的有效途径,可往往因为授课时间有限而欲言又止。为此,组织者特设专职教师负责每天活动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以简报的形式及时总结每天活动的内容与教师的困惑。这既为专家讲课准备了释疑解惑的文本材料,也为老师们相互切磋提供了最付髦的话题。
培训,变得有的放矢而又趣意盎然。
艺术课是这次课改中构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学科间整合力度大、教材内容跨度大和课堂容量大等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暑期培训班上,美术教师补学音乐知识,有的甚至自费买来钢琴;音乐教师补学美术,纷纷寻找或购买相关的美术图书资料。
培训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还培养了教师自我反思、终身学习的能力。他们每天记一份课后记,每周写一篇教学札记,每月写一篇实验心得,每学期写一份实验总结或实验报告,每人建一个教师艺术档案夹。同时定期组织交流,有的教师的创新思路在得到同行的称道后,又有了更大的创新激情;有的教师从其他教师中取来他山之石,用在自己教学实验中攻玉。学习与研究,讨论与交流,输出与吸收,教师们的两栖能力在逐步形成、发展。
这种立体的培训与学习,在教学中开始塑造出一道道绚丽的风景。
李村小学韩晓青老师在教学一年级艺术课《明亮和星星》时,教唱了一支汉族儿童歌曲《小小的船》。
她把预先绘制好的夜空风景画贴在黑板上。学生顿时被画中的远山、草坪、月亮和在星际畅游的儿童吸引住了,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老师开始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一轮弯月由东方升起,静静地挂在深蓝的夜空,微风轻轻地摇动着小船:远处群星在闪烁,近处儿童在歌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沉醉在梦幻般的意境。此时,老师甜美的歌声响起: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和唱起来。此时此刻,师生忘了时间,忘了空间,与画境、音乐融为一体。
随后,一位同学要求准许他到黑板上作画:寥寥几笔,他就在画面上增添了小溪、泉水、草坪与小动物,以及一群乐哉悠哉的小朋友和站在小小的船里呼喊着快快来呀的小妹妹。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于是,又有了更多更美的想像,各种创意纷纷涌现,展露出孩子们特殊的创造才能。
现在,提起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韩老师依然激动不已:艺术课程培训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内在潜能。没想到,原先视作畏途的艺术课程,今天已经成了我和学生追求快乐和驰骋想像的最佳载体。
教研:为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而努力
新课程给青岛市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研工作也与时俱进,积极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
青岛市普通教学研究室各学科均与各实验区学校教研组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市内51所中学分为四个片,各科都成立了中心组,由骨干教师组成。各区小学在区教研室组织下也按地理区域分成几片,成立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组。三级网络根据不同情况,或分或合,灵活机动,多层次地进行教研活动。
市教研室还下发了新课程标准反馈表和实验教材使用反馈表。各区片每周一次汇报,每月一次上报,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各区片又设立课改实验点2~3所,幅射周边学校。以抓两头,带中间策略,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教学研究工作。在各区、校和教研组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全市举行了课改实验工作研讨会,有优秀观摩课,有形式不同的座谈会;有典型经验交流,有课改成果展示,有阶段性总结等。期末又对四区的课改实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
在课改中,市教研室还特别注重资料的积累和档案的建立,建立了由专人分管的档案橱,收集自培训至今的各区校各学科的典型材料,以及各级文件、活动记录等,既有文字资料,也有音像和图片资料。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也都建起了课改实验档案。有的要求人人建立课改实验档案夹。从而形成了市、区、校和个人四级档案网络,成为课改实验的一笔可贵的精神库藏。
教师:在合作中成长
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师的角色行为要转变,要成为合格的实验者,需要群体的智慧。
于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形式再现辉煌。将新教材的重点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发言人为了在发言时吃透教材且富有创意,查找大量相关资料,深入思考钻研,寻求他人帮助,真可谓众里寻她千百度。尔后才写出发言提纲或文章。在发言时,既向大家输出自己的研究信息,也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人人畅所欲言,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就是在这种毫无保留的讨论和争辩中,大家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理解一步步深入。
一所学校教研组在研讨《字与画》一课的教学时,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一种认为,学生刚刚入学,应以细教为宜,一幅图一幅图地指导学生看图和认字,反复认读,并告诉学生字与画的关系;一节课只能学习课本上的8个字。另一种认为,许多学生入学前识字不少,对课本上的字已经基本掌握,细嚼慢咽的教法,会抑制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让他们以外先生的身份教其他学生认字,并由他们自主地观察与发现字和图的关系。经过争论,大家达成共识,认为第二种方案更与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相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比如,为了给艺术教师提供一个合作、沟通的平台,李沧区采取了三环节群体协作式备课形式:个人备课是第一环节,参与分片集体备课是第二环节,在全市展示是第三环节。个体备课、个人研究与集体备课、共同研究的有机结合,使教师学会了合作,跨出学校的小圈子,走进了校校联合的大舞台。教师在互相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中发挥了群体效应。
另外,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增加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甚至与不同学科教师合作。比如,不少学校的教师,在初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就有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合作。在学习中,学生打破了班级界限和学科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而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参与指导。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管理员之间的配合等,直接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质量。
而后,就是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从而建立起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氛围里,教师又提出了三鼓励,三允许,一使用的开放性教学策略,即鼓励学生勇于和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向老师提意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和鼓励性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分,只惟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评价:相信你是最棒的
新课程改革倡導发展性评价,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存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调,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基于这一思考,青岛市教育局在课程评价内容、形式和主体上都进行了新的尝试。
(1)评价内容:激发兴趣,鼓励创新。
青岛市教育局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试卷内容的求新、激趣上下功夫。比如在一年级期末语文和数学考试试卷中,分别以我长大了一岁和相信我是最棒的作为题目,并以成长记录的形式呈现。这不仅缓解了学生考试时的压力,还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卷面上增加了激励性的提示语,如:能照样子写一个句子吗?相信你一定行!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请你和同伴编一个英语小对话或表演一个英语小节目,祝你合作愉快。这学期你学了不少古诗,选你最喜欢的一首默写下来;若能默写一首课外自学的更好。这给了不同层次学生展示才思的空间,并具有亲切感,拉近了试卷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评价标准在从单一走向多元时,更加关注学习主体思维的开放与心灵的放飞,评价内容的独创性与个性化。学生不必过多地顾及统一的答案,僵硬的教条,而是尽情展露自己的才思与发表各自的见解,大胆地进行创新性求索。
连词题原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可在四方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中却出现了新的景象。题目给出小露珠、我、妈妈三个主语,在家里、在学校里、在绿叶,上三个状语,滚来滚去看电视、做操三个谓语。按照以往的标准答案与人们的惯性思维,应当连接成小露珠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我在学校里做操、妈妈在家里看电视。可有的小学生却连出了外露珠在绿叶上做操等富有诗意的句子。在这看似不合逻辑的连接中,有童心的荡漾,有奇特的想像,更有思维的自由与开放。而拥有了新的教育理念的老师,也为自己的学生有此精彩的创作而欣喜,不仅给这些学生的答卷画了大大的对号,还各奖给他们一个红五星。
评价,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与友情,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2)评价形式:关注过程,指标多元。
根据课程标准,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青岛五十一中的期末考试,由平日作业、小结评论、开放性口试和试卷检测四部分的成绩共同组成。平日作业成绩占20%,包括每日作业、长周期作业各种探究性活动、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等或小论文,以及其他一些适合学生操作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小结评论成绩占10%,是指组织学生进行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整理。开放性口试成绩占20%,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开放,全体学生参与整个口试过程,其他教师或家长可以观摩;二是试题开放,提前发试题,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准备,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试卷检测占50%。许多学科教师还根据各自的特点出台了各个学科的评价方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四方区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只占全部成绩的20%,过程评价则占80%。而过程评价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比如在语言评价中,喜欢语文课这一项简单的理由就可以占到10%,而爱提问题也占到10%,还有,喜欢读课外书占10%,认字多少占30%。
青岛市教育局还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生档案袋,将学生所参加的课外活动,如课堂三分钟、课堂小品剧表演、课堂讨论发言、课下完成的作业,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剪报等,由老师指导学生自行整理存入档案中,并将学生活动情况和成果收集进学生学习档案中,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同时,还在有关学校试点:学生对自己的某科成绩不满意,允许重考,以增强学生学好的信心;无人监考,以培养自律、诚实的人格。
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具有新的导向功能:学生在平时拥有了持续努力学习的内在需求,关注的学习内容也从单一的课本知识转变为多元的知识寻索,从单调的知识探究拓展到与知识相关的情商因素。
(3)评价主体:多方参与,综合评价。
新课程的实施,使评价主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方区将每学科设优、良和达标三个等级,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评价。累计18个优以上为优,16和17个优为良,15个优以下为达标。还有在小组内背课文之类的小组自评方式。此外,老师心中的我给学生一个描述性的评价,家长心中的我也将家长拉进了评价的主体。
课程改革使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方课程开风气之先
地方课程介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又以其自编、自选和没有固定教材的形式起着独特的作用。而青岛市地方课程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则为全国的课程改革点缀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教材:适合学生的学习胃口
早在几年前,青岛的教育者就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克服国家和省统编教材在地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性。结果,他们就引进和编写出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地方教材。
第一,将《美国三百句》等英语教材引进课堂,增加口语与听力的内容,使英语学习更具有实用性。
第二,编写信息技术教材。青岛过去使用的是山东省统编教材,由于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省编教材照顾了大多数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制约了青岛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青岛市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教材,形成了一套具有个性特色而又完整科学的教材体系。
第三,自编了一套供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使用的《课外阅读》丛书,让学生作为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第四,组编了一套從小学到高中的《学会学习》的学法研究指导教材,促使教师从关注教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法方面来,促使学生从接受知识转移到主动探索未知上来。
研究性学习:绽放个性的魅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不过,还在两年之前,青岛市已经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地方课程,在全市中小学全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深深地烙上了青岛的印记。所以,记者还是将其视作地方课程进行比照与透视。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的同志说,研究性学习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它要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示创造空间,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秉持多元而不是划一的价值标准。它体现每一所学校以及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每一个地方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条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青岛在教育部尚未要求开设这一课程时,便在全市中小学中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探索、尝试。
青岛育才中学结合《世界地理》的学习,在初一年级便对学生开始了我对美国知多少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之广,探究之深,以及内在潜力和智慧上的充分展示,都令老师们感到意外和惊喜。不信,请看一看他们探讨的题目:《美国独立战争》、《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尖端医学一器官移植》、《美国洛杉矶的旅游业》、《中美教育之比较》、美国武器的佼佼者——空中幽灵美国战斗机》、《美国西部大盆地的植被类型》……
青岛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则写出了《电脑的开发》、《走进南极》、《俄罗斯战机》、《汽车的进化》和《文明的成长》等百余篇课题报告。在采访《卤虫的孵化》课题组组长周硕和组员殷霏、方真、林友时,他们向记者详细地讲述了课题问题的提出和实施情况。他们说,常听大人们说:火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沙泥。但虾米难道真的是吃沙泥长大的吗?沙泥里不含任何营养,没有营养何以成活?
为此,他们专门走访了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从他们那里得知:小虾主要吃的是一种叫做卤虫的生物长大的。卤虫究竟是什么生物?它又是如何孵化出来的?带着这些问题,他们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从书刊和网上查找了许多资料:选择了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作为研究基地,咨询、请教和聘请了专家,从而确定了以卤虫卵的孵化实验作为活动内容。在研究中,同学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做实验,制作多媒体课件,写作实验报告。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迅速提高,让老师和家长们刮目相看。
当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是可以看到走向终点的沿途瑰丽多彩的风景,并且从中学会获取知识,提高洞察世界的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陶冶科学思维品质,体验到自己是学习主人的巨大乐趣,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地方课程关注教育理念与知识信息的更新,注重就地取材与本地教学的实际,加之有着水平较高的教材编选人员,所以当它承载着时代的气息走进学校的时候,就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普遍欢迎。但作为介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具有中庸特质的一种课程,要真正起到啥我其谁的作用,在不少地方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校本课程激活发展的内驱力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实施者,还是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尤其是在校本课程方面。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要更加注重参与过程本身,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在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同时,校本课程非常注重学校的主体作用:由学校自身发起,在学校中实施,它强调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对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利用。
因此,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资源,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海洋科普:前无车,后无辙
青岛市不仅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而且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国家重点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国家级的海洋研究所、海产博物馆、海军军事博物馆等,特别是在青岛的17位院士中,有13位是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院士。这为学校开展海洋普及教育,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便创设了海洋科普活动课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于国际海洋年的1998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专家拟定提纲,举行讲座阶段。邀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专家拟定教学提纲,以授大课为主要形式,每学期举行两三次的海洋科普知识讲座。但由于专家所讲的内容过于强调系统性与专业化,难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致使学生兴趣不大,效果欠佳。于是,由我们自己的教师来上海洋课提到议事日程。
校本课程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自编校本教材,实施校本课程阶段。但当时我国还没有一套集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海洋科普教材,而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海洋知识也难以达到灵活驾驭课堂的水平。针对这两大难题,学校一边请海洋专家给教师进行海洋知识的强化培训,并选拔出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干部、教师,组成吵年海洋科普活动学校教材编写课题组,与海洋专家一起,合作编写教材;一边创设校本课程——海洋科普活动课。通过课堂教学,向全体学生进行海洋科普教育,同时也对教材进行试用和验证。前无车,后无辙,教师只有创造性地开展海洋课堂教学活动了。没有参考书,就跑图书馆、新华书店,上网查找资料;没有教具,就自寻标本,自制投影片,搜集图片、音像资料等。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们往往需要花费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但正是在教师的自主探索中,他们拥有了许多海洋知识,真正成了课程的开发者与实践者。加之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研讨的情景随处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地高涨起来。在1998—2000年三年的实践中,学校经过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上课的循环实践,实现了二注重,二关注的突破,即在内容上,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形式,上,注重活动性、多样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1年,国家新的课程将青岛作为实验区,新的精神、新的理念,为《少年海洋科普活动学校教材》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契机,校本课程的改革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依据课程标准,再次修订教材、改进教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增加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删除那些过于专业、繁难、乏味的内容。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格外浓厚,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海洋意识、环保意识也随之树立。
陶艺课:解放双手和唤醒心灵
青岛二中陶艺课是校本课程中一道美丽景观。
10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4台电动拉坯机,5个作品陈列柜;1间小型陶艺活动室的两排博物架上,陈列着精品陶瓷器和学生的陶艺作品;此外,还有烧窑操作间、办公室、库房各一间。记者前去采访时,学生正十分专注地创作着陶艺作品。
纪仁盛老师告诉记者,高一年级14个班开设了陶艺必修课,每周一节;高二、高三开设了陶艺选修课,每周两个小时,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陶土、水和火都是人们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所依赖的因素,因此,陶艺是最接近人性的。玩陶的本源即快乐和愉悦,是通过触觉、视角直入人的心灵的,引人向上的一种朴实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他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只要去做,只要做过,就能体会到自己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的快乐,就能体会到陶艺无穷的魅力。
纪老师说,学生对做陶充满了情趣,很多同学草草吃点晚饭,便匆匆回来做陶;有的同学干脆买点方便食品,在教室里边吃边做。
他还透露,学校将继续加大对陶艺中心的投入和管理,继续对陶艺教室进行美化和装饰,再添加一个1立方米的液化气窑和一台真空和泥机及相关设备。同时,还要建设一个小型陶艺博览中心,用以陈列古今中外优秀的陶瓷作品和学生陶瓷作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空间结构看,课程发展走向了立体化和动态化;从时间结构看,学生的学习已不只是局限于有限的几门学科的课堂学习,而是扩展到学校的整个生活世界之中,呈现出百花争妍的态势。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课程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在课程改革中正逐步发挥主导作用,这必将为青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