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志 刘玉俊 王学义
(一)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高高兴兴地来到教室,准备上《三角形的分类》一节。刚出示了小黑板,我便顺势往旁边的凳子上一坐,想休息一下。谁知还没等坐稳,便一个趔趄摔向一边,全班哄堂大笑。我尴尬地看了一眼凳子,我的天,不知哪个调皮鬼,把凳子换了个卫生型的,两条腿之间没了固定的木棍。
我灵机一动,决定改变事先的教学设计,先不做练习题了,干脆以此为契机导入课堂。我说:同学们,刚才老师摔了一跤,你能开动脑筋,或者通过小组的讨论,帮老师找一下原因吗?
话音刚落,学生就进入了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凳子旧了、凳子断腿了、凳子的横棍没了……学生们开始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但我都给予了肯定。接着,我引导道:你能帮老师加固一下吗?怎样加固最稳当?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每个小组都在使尽全身解数进行研究。有的干脆用学具做起了小板凳,然后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固定。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学生终于想出了办法,有的说在两条腿之间加一根斜木棍,有的说在两条腿之间加上两根横木棍,还有的说两条腿之间加上两根斜木棍。到底哪种方法最简单呢?学生又进入了紧张的辩论中,最后一致通过在两条腿之间加一根斜的木棍就行了。
我顺势又提了一个问题:从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经过讨论,学生最后得出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结论。
这时,我想可以非常完满地做一个小结了。突然,一个清晰的质疑声音打破了已经平静的课堂:不对,你看这个四边形不稳定吗?你猜怎么了?一个学生手里举着一块四方形的塑料壳。虽然此时我有点累,但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我高兴学生开始学会发现问题了。
全班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辩驳。最后,大家终于发现了面和线、体以及形的区别,还发现数学课本中的一些结论都是理想化了的,和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
(二)
上一节课没能完成预定的计划,今天可要努力了。
上课几分钟后,我已經导入了课题,让学生探讨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接着我让学生画三角形: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画一个简单一点的三角形,假设它的边是2cm、3cm、4cm。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嚷了一声:画个1cm、2cm、3cm的不更简单吗?这可不是我预料中的事,可我转念一想,此时让同学们认识一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不也很好吗?于是我说:哪同学们就画一个边长分别为1cm、2cm、3cm的三角形吧。
开始时都自己画,可是过了一会儿学生们都自觉地分成小组热烈讨论开了。一看来他们已经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微妙关系了。
几分钟后,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画法没错,都异口同声道:不能组成三角形。
有这么回事?我故作惊讶,我很想知道它的奥妙所在,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三条边为什么不能组成三角形吗?
能!大家很自信。
小组里的学生都拿出了自己的学具开始演示。很快就有人告诉我: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组成三角形。
我刚对这个结论予以肯定,有的学生就提出:1+2并不小于3呀。可不是吗,好几个人都有了意见,他的总结不完整。
我见火候已到,赶紧趁热打铁:快思考一下,怎样就完整了?
小组又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后来发现: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也是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于是大家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做了这样的总结: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组成三角形。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宽阔的天地,我向他们抛出了一道题: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cm、4cm、xcm,那么x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通过做题,你又发现了什么?
经过努力,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三角形的任意边,必定小于其他两条边的和,而大于其他两条边的差。
就这样,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下,自主研究,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当我告诉大家这是以后要学习的内容时,他们高兴地笑了。
布置作业时,我是这样要求的,在完成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的课后题后,有能力的再做一个三角形三边关系演示器,用以演示自己的发现。
课后学生真的就做好了演示器,还是活动的呢。有的是一条边固定,另两条能伸缩;有的是三条边都能伸缩;还有的两边固定,一边伸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