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娟
课程专家就教师关心的问题答本刊记者问 (五)
本期座谈专家: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宴验研究分课题负责人。)
记:您能否简单地描述一下什么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
余:我们所说的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他主,就是指导,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人,学什么,怎么学,时间怎么安排,第一段看什么,第二段看什么,碰到问题怎么思考,都由老师做主,老师说了算,这就是他主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性。但是学习还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他的经验的积累、变化,还是他自己的,只是在别人的引导、规划下实现这一点。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是我的事情,我能够学,我尽量自己学;不懂的,不会的,我在同学的帮助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思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感到自己培养女儿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从小就让她明白,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师也好,爸爸也好,妈妈也好,所有的人都只能是帮助你。
记:您常说:如果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主转移到学生身上,那么很多奇迹就会出现。这句话和自主学习的真谛有什么具体的关联?
余:这就是自主学习基本特征之一——主动性的问题。什么是主动性?不是教师要我学我才学,家长要我学我才学,而是我要学。
主动性是怎么来的?
一个是兴趣,怎么培养兴趣?新课程提供了很多平台,创造了很多条件,比如教材强调生活性,科学探究的都是与学生有关的东西——我喝的水原来有这么多氍意儿”,数学就是我天天在生活当中比如买笔、书、食品和衣服等都会遇到的问题,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满足感,我们砍掉繁、难、偏、旧,就是让学生容易学会,有成就感,有自信,这样才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还有一个责任的问题。并不是每一项学习内容都能让学生马上有兴趣或能成功的,也不是马上就能看到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作用、价值,但我相信这个学习对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对我的将来、对我的家庭、对国家、对科学都有价值,有意义。这样就不能说兴趣高于一切,还要有责任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我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对我父母负责,怎么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这个很重要。
所以,要让学生我要学,第一,要以兴趣为主,第二个方面,把责任感培养起来。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越往后责任感应该越来越强。如何培养责任感?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对于教师来说,不是告诉学生你要有责任感,而是不断地把知识与他的生活、他的成长、他的未来建立起联系。当然,兴趣和责任感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记:教师经常反映,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把握好扶与放的度,自主学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吗?
余:这就牵涉到如何理解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独立性的问题。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因此很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能学是要有过程的,
谈到这里,我想对教与学的关系做一个描述。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如果有个老师引领一下,这个时候我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跟着老师学,这就是刚才说的他主,依赖,有的时候甚至完全依赖他,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这个过程是不可以缺少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走向独立。比如一二年级,由于身体、心理、认识上的原因,我们主要或更多地依赖老师,到了三年级、四年级,觉得这样不行,我有了一点独立性,我的经验增加了、思考力增强了,依赖性就越来越少,独立性就越来越多。到了初中就相对独立,到了高中就基本独立,到了大学就完全独立。这个是从大的教学过程来讲。
从小的过程来讲,比如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也是这样。
所以,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独立性?我们可以引用教学论专家江山野的精辟论述:首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我们只能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以让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适应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再次,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最后,每个学生,当然这不包括一些有特殊原因的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总而言之,独立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学生普遍具有的一种根本特性,也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记:这样说来自主与他主的不同点又在哪里呢?
余:简单地说,就是着眼点和立足点不一样,我们着眼和立足于独立来强调依赖。比如我们今天的谈话,目的是让你们明天或后天能自己做出判断,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你今天来听,明天来听,后天还来听,从小学到大学,完全依赖老师,哪一天老师不讲课,让你自学,你就不会学了。立足点不一样,结果也就會不一样。
我们在福建搞自主学习实验的时候,第一个实验老师是怎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他花一年的时间,数学书拿起来,一个宇、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例题地教学生读,比讲授法还讲授法,而后学生知道:原来数学书是可以这样看懂的。教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自主学习不是一下子就让学生自己学。学生从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要有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慢慢地把方法教给了学生,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这位老师花了一年的时间。到了初二,学生就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分析问题。我们去听课的时候,有一个例题,全班学生竟然会用12种方法进行解答和分析,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和价值。可见,由教到学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成为一种专制。
但是,现在有许多老师不注重这个过程,没有着眼于独立而强调依赖,结果学生也就无法真正地从他主走向自主。
记:有的学生有学习的愿望,自己也能学,但是学习、生活茫然无序,走一步算一步,经常是临睡之前,才发现作业没做完,整个生活乱了套,难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余:从自主学习来说,当我愿意去学,也能学时,我还要会自我安排如何学习,这就是自我规划,或自我管理,你们提到的这些学生缺乏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
规划性是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必须从小培养。比如我对自己的女儿,现在到了三年级,我就有意培养她:早上起来,看看课程表,知道自己一天的学习进程,知道今天数学、语文有没有、有多少家庭作业,大概什么时候能做完,怎么把一天的学习安排得井然有序,剩下的时间可以练钢琴,可以看电视,可以看童话等等,这就是一种规划,它实际上是学生对自我的一种意识,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家长如果自觉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和习惯,自己就会非常轻松,一个老师也是这样。
学习规划还包括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方法的应用,学习活动的调控,教师要培养学生把学习过程当成学习对象进行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记: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就教师自身素养来说,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余: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不会自学的老师绝不可能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刚才我提到的那位初中数学老师,原来是中师毕业的,后来函授自学了专科和本科,几乎所有的高等数学知识,她都是靠自学学来的,在这个自学过程中,她摸到了一点学习的门道,有了对自学的感悟和自信。
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方面的阻碍来看,就是教师读书、自学、研究的体验太少,这是个非常重大的缺陷。你想想看,一个很少自己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不移的理念会有多少认同呢?会坚定不移推行自主学习吗?会有耐心吗?做两下子可能就回头了。
任何行为、改革、追求,都要有自己相應的观念、经历、体验、思考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就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真正地坚持下去。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新的文化的建设道路更为漫长,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