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鹏
西汉创办了太学,它是中国古代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大学。汉代太学既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又是国家的考试机关。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是考试,通过考试督促学习、检验成绩、选任官吏。唐代官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比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具有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但是,汉、唐官学都没能实现以升级制为前提的积分制。积分制作为中国古代官学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北宋,南宋时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成为元、明、清三代官学的重要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古代积分制的演变历程,不仅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积分制的发展特点,而且对于准确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的历史源头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分制在宋代的建立和发展
1.积分制在北宋官学的建立
积分制产生于北宋,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管理制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北宋王朝到神宗时代,国家面临深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革新变法势在必行。培养人才成为变法的迫切需要,为此王安石进行了重点整顿太学的改革。熙宁4年(1071),王安石在太学推行“三舍法”,规定大学学生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外舍”,不限人数;第二等级是“内舍”,定员200人;第三等级是“上舍”,定员100人。新生首先进入外舍,然后逐渐上升等级。每月一次定期考试,学习成绩和品行特别好的学生由学校领导和教师报告朝廷,经过审查,由皇帝授予官位。三舍法中学生是通过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并考察平时行为表现依次升级的,因而有人认为,“三舍法”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大学阶段的升级制度。
元丰2年(109),对“三舍法”进行修改。同年12月,朝廷公布《太学令》,对太学的校内考试和毕业任官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宋代中央官学一个典型的升级制度,其中积分法对太学生能否升舍起着关键作用。太学生的考核包括“行”和“艺”两个方面,“以师教不戾规矩为行,治经程文合格为艺”。所谓“行”,主要指服从教师领导和遵守纪律的操行表现。所谓“艺”,指学生考试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考试来考核。考试分为私试和公试两种。私试由太学主持,每月举行一次;公试由朝廷主持,每年或每2年举行一次。外舍的私试每月举行一次,每个学生的测试成绩都转化为学分,连同操行表现按月登记,至季度末进行检查,学分总数较多、没有严重违犯纪律的学生获得季度评定。到年终,学校综合学生的季度评定,挑选学分累积最多的100人,给予年度评定。外舍的公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分二场,成绩评定分为几个等级。考试成绩第一和第二等级的外舍生如果已经获得年度评定,就有资格升到内舍。升舍时,具体人数根据内舍的空额确定,最终以学生当年每月测试积累的学分总量作为先后的顺序。内舍的私试做法与外舍相似,测验每月进行一次,测验的成绩和操行按月登记,没有违犯纪律并积累学分较多的学生获得季度评定。到年终,学校根据季度评定的结果,给予30名积分最多的学生以年度评定,内舍生的年度评定分为“优”、“平”两等。内舍的公试每两年举行一次,合格成绩分为“优”、“平”两等。内舍生能否升级决定于公试的成绩和他的年度评定等级。如果公试成绩为优等,又曾获得优等年度评定,这位学生就被授予“上舍上等”称号,立即任命为官员,或者说立即正式毕业。考试成绩和年度评定一个为优等、一个为平等的学生可升任“上舍中等”继续学习,科举考试时可免除解试和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考试成绩和年度评定两者都为平等,或者一优一否,即获得优等年度评定而公试不及格,或者公试为优等并有三次以上季度评定但没获得年度评定的学生可升为“上舍下等”继续学习,科举考试时免除解试,直接参加礼部试。内舍升上舍的具体人数视上舍空缺而定,合格学生以两年内积累学分的总量为升级的先后次序。
与熙宁4年(1071)初创的“三舍法”相比,元丰2年(1079)颁布的(太学令)对学生升舍的规定有了进一步的改变。积分制在“三舍法”升级制的基础上得到了正式应用,积分成为学生升级的重要条件。
2.积分制在南宋官学的发展
积分制不仅在南宋官学中得到沿用,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北宋一样,南宋太学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也包括纪律表现(行)和学习成绩(艺)两方面。其中“艺”的考核也使用积分制进行评定。外舍和内舍的私试成绩的合格率固定为学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合格考生的成绩又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一般空缺;第二等两人,第一名得3个学分,第二名得2,5个学分;第三等第一名得2个学分,但往往是空缺,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得1.5个学分,第四和第五名都得1.3个学分,其余都得1个学分。学校每月登记学生的测验成绩和遵守纪律的情况,每季将每人所得学分相比,选出积分较多而没有严重违犯纪律行为的学生给予季度评定,到年终选出有三次以上季度评定、积累学分最多的学生给予年度评定。太学每年2~3月间举行公试,合格考试分为五等:第一等一般空缺,第二等得3个学分,第三等得2个学分,第四、五等得1个学分。
外舍升内舍的情况。外舍的学习年限最少为一年,外舍升内舍时,年度考试的成绩和年度评定的情况决定外舍生是否具有升舍的资格,升舍的人数以内舍的空缺为限。能否升舍,积分多少是至关重要的。升舍的形式有五种情况:一是入等升,即正升,公私成绩在第一或第二等级,获得3个学分,并在前一年获得过年度评定的学生可升舍;二是本等升,公试获得2个学分,曾获得年度评定,暂时不能升级,但是一年以后考试再获得2个学分就可升舍;三是进等升,公试获得1个学分,曾经获得年度评定,不能升级,但一年以后考试获得2个学分就可升舍;四是追升,公试获得3个学分而没有获得年度评定的外舍生不能升舍,但是第二年有二次测验名列第一就可升舍;五是外优升,自嘉定9年(1216)起,太学每年选1名获得最优年度评定的学生,即有三次以上季度评定并积分最多的外舍生,不必经过公试,可直接开入内舍,这位学生的积分至少不能低于5分。后采,每年选出积分最多的3人免试升级,但积分必须在8分以上。
内舍升上舍的情况。内舍的最低学习期限为2年。内舍的年度评定分为“优”、“平”两个等级。升舍的条件主要根据内舍的年度评定情况和上舍公试的成绩而定。从绍兴15年(1145)至淳熙3年(1176),每年选出曾有三次以上季度评定积分最多的10名学生给予年度评定,并根据积分的多少,前3名获得优等,其余7名定为平等。淳熙4年(1177),有的官员批评太学内按定额评选优等,一些学生仅仅积累5-6个学分就可获得优等年度评定。朝廷重新对优等年度评定的积分总量做了修正,规定内舍生必须积累10个以上的学分,才能评为优等,并且每年只限定2个名额。淳熙12年
(1185),优等评定的积分定为10分,并将名额由2个增加到3个。开禧元年(1025),优等名额仍然限定为3个,在举行内舍升上舍考试的年份每人必须积10分以上,其余年份降为8分。内舍生的年度评定名额只限3名的规定一直延用到南宋末期,名列第四的学生积分再多也不能评为优等。
上舍试每二年的9月份举行,考试对象主要是内舍生,及格考生分为优、平二等。优等10名,其中修习经义者占7名,修习诗赋者仅占3名。优等成绩中第一名得10个学分,第二和第三名都得9个学分,第四至第十名都得8个学分。平等成绩的都得6个学分。内舍生的上舍试成绩和年度评定情况决定了他们能否顺利升人上舍或者直接任官。上舍试成绩和年度评定都为优等的学生获得“上舍上等”。“上舍上等”与其说是上舍的一个等级,不如说是毕业生的一种称号,因为学生一旦被定为“上舍上等”,就立即毕业任官了。南宋太学第一次授予学生这个称号是在孝宗乾道3年(1167),从此一直到孝宗退位的X年间,定为上舍上等的共6人。上舍试和年度评定一个优等、一个平等的学生入上舍中等,科举时免除解试和礼部试,直接参加殿试。上舍试成绩和年度评定都为平等的学生,或者“一优一否·,即校定为优等;但上舍试不及格,或者上舍试成绩优等,有三次以上季度评定,却没有获得年度评定的学生升入上舍下等,科举时免除解试,直接参加礼部试。
另外,本年才开入内舍而没有获得季度评定的内舍生,虽然上舍试成绩及格,也不能升人上舍,但可以获得学分。上舍试难度较大,如果及格,能够得到比私试更多的学分,对季度评定和年度评定都有利。
上舍内,中等和下等的学生不再参加私试和公试,而只是参加两年一次的上舍试。如果他们在上舍试中取得比原来升级时更好的成绩,就能够改变等级或者立即毕业任官。
无论外舍升内舍,还是内舍升上舍,一般都以获得年度评定为前提。在外舍和内舍,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获得年度评定,大多数太学生都不能升舍,不能毕业或者任官。这些人必须经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因此,参加科举还是南宋太学的主要出路。
绍兴13年(1143)至庆元3年(1lg7),太学建立50多年间,通过科举考试的学生共计178认,不经科举直接毕业任官的只有7人。事实再次说明,南宋太学的主要作用,还是帮助士人参加科举。
二、元明清的积分制
积分制于宋代建立和发展,经过元、明两代和清代初期,变得日益成熟完善。
元代国子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其官学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分制在国子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占据突出的地位。仁宗延祐3年,集贤学士赵孟颊等人的建议被采纳,建立了“国子贡试积分法”。其中规定将国予学分为游艺、依仁、据德、志道、时习、日新六斋,此六斋又分为上斋、中斋和下斋三级。每斋名额多少不等,每一季考试及格而不犯学规者依次递升,名曰升斋。能否升斋以私试的成绩而定。元代国子学的私试与宋代太学的私试大致相同。国子学的学规十分严格,凡应私试积分生员有不事课业或违犯学规的,初犯罚1分,再犯罚2分。元代国子学的积分法与宋代太学的积分法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元代国子学的月考(私试)是积分的主要依据,积分的多少又决定着能否升斋,学生只要私试积分达到8分以上,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就可致仕。元代官学的积分法在升级和任官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积分法已经趋于成熟。
明代国子监在元代积分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严密的考试和升留级制度,积分法尤其得到重视。国于监共分率性、修道、诚心、正义、祟志、广业六堂以馆诸生。进入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学习的第一阶段;一年半以后,经考试合格,升入修道、诚心二堂,为学习的第二阶段;经过一年半学习,若达到“经史兼通,文理俱优”的水平,即可进入率性堂学习,为学习的第三阶段。对率性堂的学生,校方用“积分法”计算他们的成绩,积分法的具体实施情况是:“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1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8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就是说,在一年内的所有考试中,学生只要所得积分累积到8分就可毕业,达不到8分就得留级。
清代初期的国子监沿袭了明朝的积分制度。清代国子监分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祟志、广业六堂。在国子监的高年级即广业堂实行积分制管理,但实行时间不长。其具体实施情况是,凡月考列为一等的给1分,列二等的给0.5分,但如有“五经兼贯,全史精熟,或善摩钟王诸贴的,虽作文不及格,但可以给1分。在一年内以积满八分为及格,及格的由监分别送到吏部,并在吏部历满考职后,按照成绩分别录用。如一年内积分不及格而仍愿继续留监学习者,听其自便。
三、结论
透视积分制在宋、元、明、清诸代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积分制是社会和教育,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升级制的确立是古代积分制建立的必要前提。汉代太学出现了升级制的萌芽,经过唐代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直到北宋太学“三合法”的创立,大学阶段的升级制才得以确立。伴随升级制而来的问题是,学生从较低年级升到较高年级,学业成绩方面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积分制能够通过分把学业成绩量化,积分的数量差别可以作为能否升级的重要依据。因而,随着年级升级制的出现积分制产生了。积分制的出现,使我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由模糊笼统走向精确量化。从汉、唐官学的等级式评定到宋、元、明、清官学的积分制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了。
考试是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积分制强化了考试的作用。积分制把月考、季考和岁考成绩与积分相对应,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学分必须努力学习,形成了学习上的竞争机制。积分考试的内容与学习科目相对应,考试积分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上的不足,做到及时复习,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积分考试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科举考试相关联的。但是,用积分的方法来决定学生的出路,士人多了一条致仕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举考试一次定终身的弊端。
封建统治者利用积分制也有效地控制了士人的学习方向,能够培养出自己需要的统治人才。南宋时,上舍试的优等名额中修习经义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因为选学经义的学生就有可能多得学分,获得较高等的评定。统治者鼓励士人读经以统一士人思想,其用心是非常明显的。然而,积分制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也使教学管理的民主性不断丧失,学生为学分所驱使,被迫就范于专制封闭的管理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为被动的管理对象,扼杀了个性的发展。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昨天的历史是今天现实的源头,我国近现代大学所实行的学分制,是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即古代积分制的基础上,以西方文化,即欧美的学分制为参照系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古代的积分制和近现代的学分制尽管所处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依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在内容及具体做法上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相通的。探索积分制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将给学分制的实施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指导教师:华南师大教科院王建军教授)
作者系华南师大教科院硕士生
(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海文分。在一年内以积满八分为及格,及格的由监分别送到吏部,并在吏部历满考职后,按照成绩分别录用。如一年内积分不及格而仍愿继续留监学习者,听其自便。
三、结论
透视积分制在宋、元、明、清诸代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积分制是社会和教育,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升级制的确立是古代积分制建立的必要前提。汉代太学出现了升级制的萌芽,经过唐代教学的进一步发展,直到北宋太学“三合法”的创立,大学阶段的升级制才得以确立。伴随升级制而来的问题是,学生从较低年级升到较高年级,学业成绩方面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积分制能够通过分把学业成绩量化,积分的数量差别可以作为能否升级的重要依据。因而,随着年级升级制的出现积分制产生了。积分制的出现,使我国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由模糊笼统走向精确量化。从汉、唐官学的等级式评定到宋、元、明、清官学的积分制管理,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了。
考试是古代官学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积分制强化了考试的作用。积分制把月考、季考和岁考成绩与积分相对应,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学分必须努力学习,形成了学习上的竞争机制。积分考试的内容与学习科目相对应,考试积分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习上的不足,做到及时复习,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积分考试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与科举考试相关联的。但是,用积分的方法来决定学生的出路,士人多了一条致仕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举考试一次定终身的弊端。
封建统治者利用积分制也有效地控制了士人的学习方向,能够培养出自己需要的统治人才。南宋时,上舍试的优等名额中修习经义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因为选学经义的学生就有可能多得学分,获得较高等的评定。统治者鼓励士人读经以统一士人思想,其用心是非常明显的。然而,积分制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也使教学管理的民主性不断丧失,学生为学分所驱使,被迫就范于专制封闭的管理之中,丧失了主体地位,成为被动的管理对象,扼杀了个性的发展。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昨天的历史是今天现实的源头,我国近现代大学所实行的学分制,是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即古代积分制的基础上,以西方文化,即欧美的学分制为参照系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古代的积分制和近现代的学分制尽管所处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依托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在内容及具体做法上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是相通的。探索积分制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将给学分制的实施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指导教师:华南师大教科院王建军教授)
作者系华南师大教科院硕士生
(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