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德育职能的思考

2001-09-13 06:53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1年6期
关键词:职能导向对象

曹 影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它的基础,事物的基础制约和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把握事物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把握它的基础,基础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只有把前提搞清楚,才能使事物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前提或者基础搞不清楚,则势必造成发展方向上的模糊。对高校德育职能的研究和把握,就是对高校德育的前提和基础的把握和研究。

一、高校德育职能确立的根据

1.社会需要是确立高校德育职能的基本根据。德育是人的一种能动性实践活动,这种能动性产生的根据是社会需要,没有社会需要就不会有德育这种能动性活动的存在。(1)社会化需要,首先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种传习社会规范、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就是必须的。德育职能作为学校分工要完成的职责、任务,就是体现这种必须。其次是个体社会化需要。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是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社会化突出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而孤立的生活,都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要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学习、掌握这一社会、阶级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即这一社会、阶级或社会群体的文化,这一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社会、阶级或群体要保证它不仅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存、延续下去,而且能有所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德育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主动承担向社会成员传授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职责。(2)德育职能必须反映统治阶级需要。国家的统治者们总是强制性地要求学校德育要灌输有利于国家统治的政治观点和理论,形成受教育者自觉维护国家统治的意识,批判和抑制各种不利于国家统治的政治观点和理论。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求它的公民承认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遵守这个社会所规定的法律和道德,为这个社会的巩固、繁荣和发展尽自己的义务。我国高校德育职能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观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这是对我国德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德育不可推卸的社会历史责任,它规定着德育的方向性问题。(3)社会发展对德育的需要。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社会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德育提出了许多新需要。一是德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网络道德问题、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医学伦理问题、克隆问题等等需要德育去面对、去回答、去规范人们言行,弥补德育教育的真空;二是社会发展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具有主体意识的人,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德育要适应这一要求就应大力倡导主体意识、主体精神,鼓励主体精神的发扬,为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德育对象的需要是高校德育职能的重要根据。德育是培养人的“德”的实践活动,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是培养人的过程。因此,德育就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从德育的本质目的上看,德育一方面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和促进个人发展。德育要真正实现为人们美好生活和促进个人发展的目的,就要以人的需要为本制定德育职能。一是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对德育的需要。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总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为适应社会生活,为成为社会人,必然产生对社会规范和社会观念学习的需要。二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进行选择产生对德育的需要。人面对选择的态度来源于主体的价值评价标准,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态度和选择行为,评价标准来源于个体人对各种伦理关系的理解和体悟,来源于德育实践。德育可以指导个人做出选择,这里包括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三是个人发展实现主体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人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适应社会,而且越来越关注个人主体性的实现,关注于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力量。主体人是社会实践过程的能动者,只要条件可能,他总要超越和改变生存环境,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主体。从可能性上说,人有无限的自由度,从现实性上说,主体人受到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制约,是个有限物。个人主体性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个人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和对个体本身的认识程度,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本身就对德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道德从本质上讲是对可能世界的把握和设定,个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主体性质关键取决于个体对世界的把握程度,因此德育要加强对主体性认识的指导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提高个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能力。

3.德育对自己使命的体认是高校德育职能确立的决定性根据。(1)对高校德育职能的研究是在认识和体验德育的使命。德育理论的研究就是为了指导实践,它是在实践之前和实践中对德育的认识和设计活动。德育理论的研究包括对德育职能的研究等问题,其目的在于探讨和认识德育应该怎样进行,德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承担哪些职责、社会需要德育做什么、德育应该做什么、德育可能做什么,这些都是德育职能研究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说,德育职能研究就是在认识德育应该干什么和必须干什么。这些都反映德育理论尤其是德育职能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对德育本质的体认决定着德育职能的确立。德育职能是德育本质的体现和展示,面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决定着德育职能的确立。以往我们的德育理论研究把德育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转化,即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这应该是一个方面,它应该包括提升的成分,即把个体的需要提升为社会的需要。(3)对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认识,最终还是通过对德育本质的认识来解决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是一种存在,这种客观存在能否被认识、被认可,主要取决于德育理论的研究。存在决定意识,而存在能否被意识、能被意识到多少,这既取决于存在的发展,也决定于意识的水平。而意识水平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表现在理论研究的成果上面。可以想见,职能不被认识就不能自觉执行,认识是自觉执行的前提。

二、高校德育职能的内容

关于德育职能,在目前的论著中有功能说、作用说。功能说显然是不能进入职能的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也不能构成职能的内容;而作用说的大部分内容可以是德育职能的构成,但它很不全面。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张和提炼,既把它归入职能的门庭之内,又把一些本来应是德育的职能但又没进入自觉视野的内容确定下来。(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提出的高校德育对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有些论著中把德育的作用归结为灌输、引导、协调、发展;有的学者把德育职能确定为规范、教育、指导职能,这些对我们认识德育职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那么,高校德育到底应该具有哪些职能?在确立德育职能的根据和对德育本质

认识的基础上,我认为高校德育应具有如下6大职能:

1.规范职能。无论是社会化还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需要,都需要德育行使规范的职能。所谓规范职能是指德育承担着在生活和实践中规范学生的职责。这种规范主要是用社会的各种规范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我们承认,在社会生活中负有规范职能的不单是德育,甚至主要不是德育,但这并不影响规范在德育职能中的地位。从一个角度说,社会需要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个人需要规范来约束自我和保护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同样需要用规范实现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从另二个角度说,规范之所以成为德育的一个基本职能,那是因为德育目标和德育要求中包含着对规范的要求。规范职能的具体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培养大学生的规范意识。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规范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个人需要规范是因为个人需要社会的保护。其二,能在实践中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强化规范意义。其三,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一是让学生认识职业规范的必要性,二是让学生认识职业规范的基本内容和种类,三是定向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总之,无论是规范意识的培养,还是实践中的规范行为,抑或是针对专门职业的职业规范约束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保证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不能回避的。高校德育的规范职能更多的或突出的是表现在实践层面上。

2.教化职能。教化是指用说理的办法让教育对象接受德育的要求。这种说理的办法,不像规范职能的行使那样是外在的,它主要是通过建立对象内心信念、原则等办法来达到目的。尽管它可以表现为强制的外在要求,但真正达到目的还要靠内在的接受和认可。教化之所以是德育的一个传统的基本职能,这是因为生活中的客观真理和价值原则以及统治阶级的愿望要求,唯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传达到教育对象身上,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被接受。这些要求既是统治阶级对德育的要求,也是对德育对象的要求。而德育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就是教化。高校德育的教化职能要通过课堂的形式和随机性的、针对性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的教化职能,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法来认识事物,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以及历史的必然趋势。

3.导向职能。导向职能是指德育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这里的导向,一是强调德育工作要有导向意识、导向责任,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发挥导向作用;二是导向对德育工作来说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意识,导向是相对于教化而言的,教化突出的是什么和应该怎样做、必须怎样做,而导向突出的是一种引导;三是针对接受对象接受而言的。导向的内容由于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自主性、选择性的,突出的是一种影响力,因此,学生易于接受引导。从另一个方面说,学生的行为是需要引导的。德育的导向职能表现在舆论导向、目标导向、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等。导向职能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职能之一。德育实现自身职能应该引导,对象成长发展需要引导,德育工作必须清醒认识导向的意义。导向的非强制性有利于对象的接受。放弃了导向职能和不能清醒认识职能,实质上也就是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导向的错误也将产生严重后果,这是被经验证明了的。

4.指导职能。指导职能是指德育对学生即德育对象负有指导的职能。这里的指导和导向不同,导向是主观干扰,指导是客观需要。指导是学生即德育对象由于形势、环境的复杂需要指导,是由于对象面临的问题需要指导,是由于学生任务的艰巨需要指导。指导更多的是来自对象的需要,而当这种对象需要被社会认为是德育职责时,指导也就成为社会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虽然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虽然不是专门的为其培训技能,但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让学生认识哪些是社会需要的,我们在众多的需要中该如何选择、如何发展。对此德育应承担起指导的职能。

5.服务职能。德育的服务职能源自于德育要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而社会需要从根本上说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需要,即服务来自于德育对象的需要。“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正是多数个体人的需要,才构成了社会需要。计划经济是服从经济,市场经济带来了主体意识的上升,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主要强化社会需要还是正确的,但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并不完全矛盾。”“把学生当作人的需要,在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目的的内化的教育是人文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这样才能完成教育人培育人的教育目标。”德育不仅仅是教化学生,它更应该为学生服务,它有服务于学生的职能,德育只有在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过程中,才能更便于让学生接受你所传达的信息。德育的服务职能,表现在它要为学生的合理需要提供条件,诸如心理咨询机构、就业服务指导机构的设立,还有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还应包括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可能的条件。通过服务不仅可以渗透我们的观察原则,而且在服务过程中,由于角度位移有变化,我们也更能走进学生的心理,能更多更具体地把握了解德育对象的实际。服务会缩小我们之间的距离。

6.发展职能。“德育的本质是让对象接受社会的规范”,这种表现已经远远不适应现实的需要,不符合德育本质的深化要求。笔者认为德育除让对象接受社会要求、并外化为行为之外,还应该负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职能。如果只是让对象接受这些要求,那么只会考虑用社会要求去限制学生,而如若把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能,那么德育在实践中,就会把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发展职能是指德育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从道理上说,德育的任何一项职能都会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所帮助。可这里的发展是指价值导向上、具体举措上的发展,我们的德育不仅要用规范、教化、导向职能来教育约束学生,而且要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这里的发展不只是—个抽象概念,而是在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化措施。德育之所以把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是因为它是教育的一个构成部分,教育从根本的职能或是从理想化的职能来说,就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德育没有理由背弃教育的本质。另外,德育要把社会要求尤其是统治阶级的要求变为对象的行为,统治阶级和社会虽然希望德育能够为社会稳定秩序、能为个体适应生活做工作,但它也希望在这个前提下有所发展,或者说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稳定社会。德育对象自身发展意向和竞争迫使德育不能放松对发展的要求。德育要通过培养合格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能,就要在考虑让对象接受的基础上,更好地考虑发展学生的才能,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职能是高校德育应该承担和必须去完成的职责,德育职能要根据社会需要、德育对象需要和德育自身发展即对德育使命的认同来确立,研究德育职能的目的在于为德育提供科学的具体的指导,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作者系北华大学马列部副教授、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132000)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职能导向对象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犬只导向炮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
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