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华
教学改革,实质上应该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改革,即教的改革与学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改革的着重点,往往只放在教的改革一方面,忽视学的方面。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才能,币逸而功倍”。因此近年来,中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倡导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研究与实验,才备受众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这种学习指导所注重的还是继承性学习的指导,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显得微弱无力。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时代呈现出重大变化,诚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因此,从学生在校的学习来说,必须要转变学习的方式,即从以往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在学习的变革中,仅有立足于空间变革的学习社会化和立足于时间变革的学习终身化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学习的创新化,也就是创新学习。
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是进行创新学习指导的重要前提。没有善于创新学习的教师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善于创新学习的新一代。我们试以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例,他是一位最具典型意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他广泛涉猎,比较赞可夫和凯洛夫,比较布鲁纳和布鲁姆,从中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内容。他认为,教育改革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可以同归。他说,我学教育科学的第一个实验品就是我自己,并以浓厚的探索兴趣,进行灵活多样的实验,做了许多创新的工作。魏书生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理智的好奇心给他的创新以动力,开拓前进的顽强意志给他的创新以活力,他把诗一样的深情倾注在学习者身上。师生心心相印,给他的创新以合力。他不怕遭受挫折,既能大胆果断地提出改革设想,又能严肃认真地评价这些设想,以防止错误的发生。一旦实验失败,他又能深入剖析原因,重新加以調整,绝不气馁。魏书生在指导学生创新学习方面有两句名言,叫做“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这几乎成为他每个学生创新学习的座右铭。那么,在实践中魏书生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呢?通过分析和概括他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创新意识。
需要、动机、意向、理想,这是进行任何创造的前提。为此,魏书生经常引导学生读英雄、伟人的传记,使学生们认识到:“尽管我们一生也无法企及这些伟大人物的精神境界,但这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一高峰攀登。他还采取探索科学家襟怀的方法,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勤奋读书,使学生信服为祖国和人类进步事业奋斗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他常常把自己订阅的《国外科技动态》杂志拿给学生看。太空探险,土星的奥秘,飞船对接等。他的学生们争相阅读,对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探求心理。当学生们创造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之后,他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引向眼前的创新性活动。他和学生一块研究教育改革,一块探索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在魏书生的启发下,学生们逐渐树立起“做世界一流”……”的豪迈志向。
二、增长创新才干。
知识、智能、方法,这是从事创新的坚实基础,离开它无法进行创新。魏书生充分认识到这个道理,他努力从这几个方面去增长学生们的创新才干。
1.教给系统的知识。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魏书生也有同样的深刻见解。他主张:“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使人们的思想有一个落脚点。”他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他运用画“语文知识树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并把此法推广到其他各学科,这好比行军的地图,使学生知道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中间有哪些必经之路,自然会心明眼亮,加速前进的步伐。
2.培养完善的智能。魏书生常对他的学生们讲:“就一般人来说,大自然并不偏袒哪一个人。科学家之所以知识渊博,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比较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智力。”在全面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魏书生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能力。他对创造性思维的看法是:“创造性思维和传统思维的区别就是:传统思维非得沿着过去走过的老路延伸不可。拐弯不行,换一条航线也不行,换一个空间角度也不行。人掉到水缸里非得捞,打破就不行;称象非得拿秤,像曹冲那样用船称就不行。这是不对的,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他认为,创新是离不开想像的,没有想像便没有文学艺术,便没有创造发明,便没有科学预见。他认为,能够化为想像力的脑细胞,在十四五岁学生的脑子里大量地存在着,而且由细胞转化为能力的距离要数这个年龄阶段最近。所以,他特别珍惜初中阶段——发展学生想像力的黄金时期。于是,他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学生发展智力的信心;二是向学生介绍发展智力的方法;三是结合教学对学生实行严格的训练。“一题多作”是他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常用的训练方法。
3.指导自学的方法。魏书生曾用法国作家莱辛关于真理的话,启发他的学生们要真理,更要获取真理的能力。他说,要得到获取真理的能力,就要学会自学。为了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他帮助学生总结出三结合的读书自学方法;他教会学生自己批改作文;他让学生自己出考试题;他叫学生自己留作业……在他教的班级里,学生养成了自学习惯,在独立获取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三、陶冶创新个性。
创新活动是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创新才能只是获得创造性成就的必备条件。魏书生充分了解这一点,因此他说:婴成就一件伟大的事业,首先是动机和胆略,在具备了崇高的动机和无畏的胆略之后,决定成败的重要条件就是意志了。他给学生们讲埃及的塔哈。侯赛因,讲法国的戴尼斯,讲美国的海伦,讲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指出,既然身体不健全的人照样可以取得了不起的成绩,像我们这样四肢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行呢?他就是用这些生动的例子鼓舞学生时时用奋发和进取的精神去做一个对祖国和人类有贡献的人。他要求学生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他认为那种狭隘的胸怀势必禁锢人的聪明才智。他给学生讲大难大易的道理,屈原被逐而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而著《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而率百万大军,使学生认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的道理。
四、广开创新途径。
每个人的成才方向不可能完全相同。无论从主观条件的可能性着眼,还是从客观的实际需要来看,人才必然是多样性的,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像浇铸标准件那样非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可。魏书生主张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在他的班级里,邓明的字写得好,获奖;刘勇的《马》、郝继军《虎》,作为出色的国画习作在校内展出;边闺如以演讲在全县获第一名。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只是用一把分数的尺子、升学的尺子去衡量每个人的价值,该会多涌现出多少各行各业的人才啊。他的观点是:只有千差万别的钢,方能适合现实生活各种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那不管多好的钢,只是单一品种,这个世界也不可能发展得快。金子固然好,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一切金屬都变成了金子,那么人类就将难以生存了。一定要为人才的成长开辟多种途径,做到“人尽其才”。
五、开拓创新环境。
建立一个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气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魏书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入手的。从纵向看,他创造的“六步课堂教学法”,从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到小结,处处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真正放到了主体地位,一反传统教学那种压抑积极性的“满堂灌”教法。从横向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组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信息交流网,也就是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他不容忍课堂上有一个学生“陪坐”。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勇于进取的竞争状态,不管是老师说的,还是书本上说的,只要他们认为有疑点,就决不放过。有一次,他给学生们讲英国未来学家的一篇文章《五千万年后的人类》,这位未来学家预言五千万年地球将由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而自身消灭。学生们针对这种观点热烈争论起来,人类怎么会灭亡呢?人类既然知道了生态不平衡,将来当然可以控制生态不平衡。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思想非常活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时时都体会到一种“解放感”、“轻松感”,感受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沃土。
总之,从魏书生的创新学习指导实践中,给我们的重要启发是: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一个不善于创新学习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善于创新学习的学生;没有富于创造性的操作体系,就很难实现创新学习指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