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新民
文化教育观念更新必须跟上经济观念更新的步伐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人类正在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对这种变革反应最敏感的是世界的金融领域和经济领域,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关于“新经济”的大讨论,已经开始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经济观念,并影响和改变着经济活动中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生活。我国在加入“WTO”这一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杠杆推动下,在众多“股民”直接经济利益这一微观经济杠杆的驱使下,对这场“新经济”的大讨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参与!这显然是中国迎接21世纪“新经济”挑战的有力对策,并已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然而,同对这场新经济”大讨论紧密相连的新文化、新学习方式、新教育模式的大讨论,却未能引起我国广大民众,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关注和参与,这不仅是令人遗憾的,而且是令人深思的。
这不能不使人反思19世纪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态度。鸦片战争对中国人的教训是沉重的,它使中国开始正视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但中国人首先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并开始从西方引进洋枪洋炮,却忽视甚至排斥西方在科技创新背后的制度创新、文化創新、思想创新和教育创新,致使中国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洋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后面爬行,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如今,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印刷时代,步入信息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华民族要想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需要有经济创新、科技创新,而且要有文化与教育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也更艰难,因为它不仅需要创造前者的社会心理土壤,而且需要源源不断地为前者提供一代新人:同时,这两者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文化教育的创新不仅需要有新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且必须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
从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在全体国民中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中,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信息时代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我国广大教师和学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素养”应成为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综合指标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围绕信息素养的讨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传统图书检索技能中,包含很多实用、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的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研究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此后,信息素养的概念迅速从图书情报界扩展到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各国的研究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展开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如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这一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许多研究者还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展开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这些都还属于低级认知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共同创立了包括6大技能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简称“Big6技能”,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训练课程,开展了长期的实践研究,该项研究已从美国的大学扩展到中小学,受到普遍的欢迎。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开始整合到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中,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中的全面变革。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中日益深入地展开,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在我国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确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
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
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下个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素、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能力的人。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总之,必须将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尽快整合到我国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中,才能有力地推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使命
在当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经开始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大杠杆,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究竟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其内涵、外延和主要标志又有哪些?这显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有一点是必须明确和强调的:教育信息化绝不能变成游离于现行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投资行为和硬件、设施建设,更不能仅把教科书和黑板搬到屏幕和网络上,强化灌输知识和标准化考试的现行教学模式,而必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造,創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培养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了从宏观教育规划、战略、管理信息化,到微观学习环境、学习模式、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信息化等教育体系的所有环节。当前迫切需要从全国各省市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可操作、可检测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与评价体系,我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内在结构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实现教育目标体系信息化;
2.实现教育决策管理信息化;
3.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信息化;
4.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
5.实现学习与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
6.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信息化;
7.实现师资培养、培训信息化;
8.实现教研、科研信息化。
以上这8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
教育信息化还必须有总目标,在此,我们共同畅想一下我国教育信息化总目标的宏伟蓝图:
中华民族要想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潮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速、超前实现教育信息化。我们可以用描述的方法概括教育信息化的总目标——要在全国建成现代化、信息化的城乡教育新体系。教育系统内部要在决策管理和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全方位实现信息化;教育系统外部要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实现信息化,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终身教育体系。要让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适应信息时代新的生存方式,不断提高信息意识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使我国发达城市成为全球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枢纽;使我国的教育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相互融通的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和数字卫星视频系统,创造一个覆盖全国城镇、乡村、山区、海岛的高速、宽带、交互性、智能化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创建各种模式的虚拟大学、虚拟中小学、虚拟幼儿园、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和博物馆等,使网络上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指导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等系统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全国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充分享受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优质高效的远程教育服务体系;造就一批信息时代的教育家、教育管理家和优秀学生,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新一代中华儿女和各级各类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