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梅
新世纪即将来临,像往年一样,为迎接元旦书画展忙活了一天的张春光老师,缓步向家中走去。他个头不高,头发虽已花白,但却步履稳健,加之目光清澈,显得神采奕奕。此刻,他还沉浸在书画展的细节之中,趁走路,再将每个步骤回忆一遍。
“张老师”,同校一位老师喊他,“你看到今天的《中国教育报》了吗?你的名字上报纸了!”
他一愣:“怎么回事?”
“你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了!”
“噢”,他笑了笑,“我还没看报呢!”
他接着走路,脑子里却过电影般地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想起那一双双充满感激和爱戴的眼睛……
学:孜孜以求
张老师从小喜爱美术。1961年,16岁的他凭实力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附中,但因家庭政治问题而未能如愿。1977年,一直自学不辍的他,又充满信心地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仍因同样原因被拒之门外。两次求学的失败成为他心灵上的疮疤,令他难以忘怀。以后,他多方奔走,仍无考学之望。于是他开始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心爱的美术。他积攒每一分零用钱,买回一些小册子研读。其中费新我先生的《怎样画铅笔画》,让他爱不释手,每日临画不辍,为他学画打开了一扇大门,一次,他在同学家看到一本前苏联画家契斯恰科夫著的《素描教学》。这是一本典型的学院体系的教科书,书中的素描习作功底深厚、技艺精湛,令他捧之惊叹。书中讲到了正规的绘画技法,从石膏几何形体模型入手,到静物写生,再到石膏头像和人物。他兴奋不已,自认为找到了一位最好的老师。
但是,到哪里找石膏几何模型呢?他苦苦思索,一无所获。一次,喜爱阅读的他,看到一则齐白石年轻时勤奋学篆刻的故事,受到很大启发。于是,他便到河滩挑了一担粘泥。回到家,他用手和菜刀把泥做成了圆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待干透后,又在表面涂了几遍石膏粉,做成后简直就像真的石膏模型!这以后,他以此为写生对象,不断地进行练习,田间地头的风景、人物等也纷纷入画,他的绘画水平日渐提高。
1964年,他得到一本《徐悲鸿素描选》画册,真正找到了久已慕名的名师。以后又读了《徐悲鸿的一生》这本书,从感性上对这位大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徐先生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的事触动了他的心弦,他写信向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求教,收到几次回信。这给予他莫大的鼓励,更坚定了他追求艺术的信念。徐悲鸿先生不仅是他学画的老师,更是他为社会培养美术人才的精神动力。
教:诲人不倦
1968年,23岁的张春光踏入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看到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信心百倍: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教给他们一个五彩的世界。从此,他用忠诚和汗水为学生们描绘着人生美丽的画卷。
他先在乡下任教27年,1995年秋季被选调入灵宝市实验中学,次年又调到灵宝市一中。33年来,他始终将美术教学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将美术班作为最挚爱的责任田,辛勤耕作,一丝不苟。
在美术教学中,他从理论学习、静物素描、水粉写生直到作品创作,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他用自己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他按照蔡元培先生送给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四个字“宏约深美”来要求自己的学生。从学生一入班,他就将兴趣学习与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向学生讲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列宾、丢勒等中外艺术大师的故事,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用大量模型、实物等进行直观教学,精讲多练。他组织学生观看《绘画入门》、《水粉静物画技法讲座与示范》等录像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单单上好课表上的美术课还不是张老师的目标,他的愿望是要培养大批学有专长的美术人才,他要办一个美术特长班。为此,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将办美术特长班作为自己的分内工作。不等学校布置,不靠制度要求,他总是最先组织好队伍。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他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假期短训班和普通美术班,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进行培训。到初三时,学生完全达到了参加美术专业加试或到社会上谋取职业的水平。
为了将大批学生送入美术院校,张老师付出了更辛勤的劳动,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1993年,他侨居美国40多年的胞兄回国探亲,兄弟俩平生第一次见面,学校领导让他多陪胞兄几天。可第二天,他又出现在三尺讲台上。多年来,他放弃了一次次改行的机会,将根深深地扎在学校。为此,勤劳的妻子承揽了全部的家务,就连八句老母在弥留之际,也不忍心让儿子在病床前多待片刻。美术教学有其特殊的连续性,他常常在画室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嗓子哑了,衣衫湿透了,但看到学生们一幅幅成功的作品,他不觉苦,倒觉得无比欣慰和自豪。
在做这些事时,他从未收取过任何一个学生的报酬。有人问他:“搞艺术的靠收学生学习费,就能挣到不少钱吧?”可他说,这是我分内的工作,不是挣外快。他对那些感激不已的家长说,孩子爱学、好学,我就很高兴。
他的汗水没有白流,换来的是120余名学子的录取通知书,是学生深深的敬佩和铭记,是120个家庭的自豪和感恩,是一摞子的荣誉证书和啧啧的赞叹。
从1988年至今,他已将灵宝市120余名学子送入了美术的专业殿堂。学生们有许多考入了河南大学、西安美院、洛阳师专,其中一大批学生进入了师范美术专业,成为美术教学的后备人才。还有的学生毕业后成为报社美术编辑、工厂美术人员、电影美术工作者及装潢、设计人员。
在学生们心中,张老师不但是一位美术教师,更是他们做人、做事的榜样。有一位学生作画刻苦认真,但缺乏创造性。张老师对他说,作画如做人,你性格孤傲,缺乏变通,如果你改变了,作画就会有长进。一番话说得这位学生心悦诚服。一位考上了美术院校的学生在给张老师的信中说,您对待艺术的严肃态度和您对我们的严格要求让我永难忘怀,对我的一生都有好处。
亢淑华是他教过的学生,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开学那天,亢淑华的父亲领着女儿专程向张老师辞行,父亲说:“我做梦也想不到,泥腿子的后代也能进大雅之堂,这多亏了您啊!”在灵宝市,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学校,张春光的学生随处可见。1999年和2000年,灵宝市第一高级中学先后录取美术特长生5名,均被他的学生囊括,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张春光老师那里,学生找上门来要“报恩”的事不胜枚举。每逢过年过节,看望他的学生络绎不绝。他调入城区的第一年,一个在服装厂搞设计的学生听说后,找到他,非要给他做一套西装不可。学生说,老师在乡下时,不大能见到面,现在到城里了,一定要报答一下。学生的请求当然被张老师婉言谢绝了。他每到外地出差或办事,只要遇到学生,就会得到学生热情的招待。他深深体会到,教师这种可贵的收获,这份真挚的感情,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33年来,张老师多次被灵宝市、三门峡市评为优秀教师,他的作品入选《中国硬笔书法大成》、《中国硬笔书法精英大典》、《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他的事迹也被载入《河南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人民艺术家》等书。
艺海无涯,教海无涯,在美术教学的道路上,张老师仍然在用自已的画笔,为学生们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