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军中学搞环境教育已经16年了,但我们只是在几个月前才知道。
那是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结题会上,一万多字的结题报告中有一二百字提到了学军中学开设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一事,这让我们眼前一亮: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人们已有了很多共识,但把它变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学校,还是凤毛麟角,学军中学这一举无疑走在了前面。是什么在支撑他们这么做呢?他们又究竟做得如何呢?我们启程到杭州寻找答案。
思路:让学生终身受益
从浙江大学到学军中学的路上,到处都充满嘈杂和喧嚣,尤其是一些建筑工地,尘土飞扬,机器声吵得人心烦意乱。终于走进学军中学了,周围突然宁静了,视线里增添了许多绿意。在学校广场两侧,用绿色密目网罩住的,是正在施工的体艺馆和行政楼,奇怪的是,这样大规模的施工,居然是那么“温柔”地进行,丝毫没有破坏学校的安宁,也没有影响学校的清洁。直觉告诉我们,这次,是不虚此行了。
一个特别的定位
校长任继长一开口就给了学校环境教育一个特别的定位:“一所学校要办好,需要独特的办学理念,我们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成16个字:学教和谐,因人施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要实现办学理念,就要有一个好的教改思路,我们的教改思路是要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比较先进的未来意识和比较好的品格。环境意识就属于富于时代气息的东西。环境意识,它不仅是科学意识和文化意识,也是社会意识和道德意识。让学生具备较好的环境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抓环境教育是我们学校的一项重大任务。”
要把理念变成可操作的模式,把抓环境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就需要研究学校环境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校课题组把学校环境教育的思路提炼成“三合”:“学科教学中融合环保,环境选修课中综合环保,课外活动中整合环保。”这是学军中学立体化环境教育的一条主线.
播下火种的人
如此明晰的思路和主线,学军中学花了16年的时间来积淀。
16年前,也就是1985年的暑假,周兰娟,一个普通的化学老师,兴致勃勃地带领高二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到杭州20多个泉水点采取水样,然后进行pH值及硬度的检测。事后,学生写出了《杭州泉水硬度与地质关系》的小论文,把化学和地理的有关知识灵活地综合起来。周兰娟选择这样的活动内容,其良苦用心是要让学生由此树立一种环境意识。
当时,要在重点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可谓困难重重。许多人还不知道环境教育为何物;应试教育正日益“得宠”,学校忙于提高升学率,以升学为已任的学生有无兴趣参加也是个问题。但周兰娟凭着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感,执着地认为:人如果没有环境意识,自己破坏了环境也不知道: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日后大都可能成为经理、厂长,他们有无环境意识对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影响更大,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对重点中学来说特别有意义。回忆起当年的环境教育,她的声调不由得高昂起来。她说,当时做这件事,是要讲究方法的。她的体会是,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二要争取当地环保部门、环境科学学会的支持,三要尽力让全体教师参与。实际上,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像她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带头人。
在周兰娟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呼吁下,环境教育进课堂的建议得到了时任校长陈士良、副校长吴亚南和教导主任翁启蕴及一些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老师的支持。1989年,環境教育作为选修课(要求必选,每周1课时)正式列入高一年级的课表。
开课,师资和教材怎么解决?
环境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的内容涉及各个学科,而当时又没有专门的师资,只能借助各学科教师,授课也只能采取拼盘式。
1989年暑假,在周兰娟老师的带动下,崔玉兰、杜持红、彭湘萍、康暨安、蔡建萍、朱燕、翁启蕴、赵梅芳等一些老师加入了省、市环境科学学会,参加省、市环保局和环境科学学会举办的环境教育培训和环保讲座,及时充电使这批教师成为学军中学环境教育的先行者。当年参与授课的12位教师,每人备2节课的内容,分头给高一6个班上课,物理老师讲噪声及其防治、电磁波辐射,化学老师讲大气、水体污染及其防治,生物老师讲土壤植物的绿色化,地理老师讲江河湖海的保护,语文老师讲环境文学、环境美学,政治老师讲环境法学·一这样分工,每个教师的负担也就不重了。
不久,学军中学的环境教育就开始收获果实。 1989年,科技小组撰写的《杭州水源溶解氧调查》获全国青少年“人与环境”观测赛特等奖,这篇小论文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周全的调查和细致的分析,成为学军中学课外活动的经典之作,而其主要作者之一宋越扬,在1989年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荣获铜牌。
学科教学中融合环保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获得日益富裕、舒适的生活条件,人类不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20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这些都源于人类缺乏环境意识,没有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
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光靠在高一年级开设环境教育选修课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各年级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和融合环保。
“我一辈子也不会抽烟了”
2000年3月,高一某班,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正在进行。
几位学生用自制的“S”形玻璃管收集了烟焦油,而后由3位学生用注射器各取1毫升蒸馏水、1毫升烟焦油和1毫升用酒精稀释过的烟焦油,分别注入3只活蹦乱跳的小白鼠体内。一旁的学生掐着秒表等待结果:滴答,滴答……10秒钟刚过,同学们一片惊呼——“喝”了用酒精稀释过的烟焦油的小白鼠一命呜呼了!24秒钟后,注射了烟焦油的小白鼠也步其后尘,只剩下那只“吃”了蒸馏水的小白鼠还神气活现。这时,学生中爆发出一个声音:“我一辈子也不会抽烟了!”
——这是崔玉兰老师在化学课上结合环境教育组织学生做的“香烟千馏及其产物毒性验证活体实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环境的影响,她已首先向学生作了讲解,但是这样的灌输难以使学生从内心产生拒绝吸烟的念头,而实验却以活生生的事实给了学生以极大的震动。
这只是学军中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个例子。多年来,学军中学的教师已形成了对环保问题的高度敏感,讲到有关动物的知识就会联系到当今的生态环境,谈到声音的原理就会跟噪音挂上钩,说到城市问题就会点到白色污染、垃圾问题,等等。这都是常识了,学军中学做得不一般的地方在于,把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系统化了。他们精心设计出各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政治:进行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价值取向与意义:语文:从写作入手,在语言美上对学生进行环境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环境审美意识;地理:从某些自然灾害的人为起因,如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切入教学:物理:进行噪声的测定和控制设计,自然资源的最佳运用方案设计;化学:空气、水、土壤的测定及污染治理方案设计;生物:搞爱鸟活动,无土栽培,校内外护绿、养绿等;历史: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环境破坏及保护的事例等。
日常的学科渗透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有着水滴石穿的作用。但有些内容无法在单一的学科教学中讲全讲细,因而有必要进行学科之间的协同“作战”及与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有关酸雨问题的教学,地理学科中,在“大气的组成”、“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章节中渗透;在环境教育选修课上,可在“大气污染”、“全球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及“酸雨的概念和成因”等部分中细讲;化学实验中,可进行pH试纸及酸度计的使用、雨水酸度的测定等内容的教学;对于气象小组,则可组织各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的活动。
还鸟儿一片蓝天
去年11月,教初一年级生物的叶华老师在准各“鸟类”一课的教学时,心头一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许多鸟类正遭受着灭顶之灾,爱鸟、护鸟应当成为下一代自觉的行动,何不结合这一节内容搞个活动呢?一个主题活动就此在她脑海中酝酿成熟,她给它取了一个动听的名字:“还鸟儿一片蓝天,让家园更加美丽”。活动历时半年,从2000年11月至2001年4月,分三步:第一步是准备阶段,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她提供给学生的参考题目是:①鸟类有哪些形态特征适于飞行生活?②请你从鸟类繁殖行为的角度谈对鸟的保护。③为半年后的校爱鸟周设计宜传活动方案,并想出精练的lL-句话广告语”。④如果你有养鸟的经历,请把它写出来。由4~5人组成研究小组,利用互联网和社会信息资源搜集、整理资料,时间是两个月。第二步是征集环保一句话,是迎接爱鸟周的“热身”活动,2001年1月下旬结束。第三步是2001年4月4日至10日的爱鸟周活动,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成果为基础,走出课堂,自己设计展板以及进行演讲,在全校掀起爱鸟、护鸟的热潮。
这次历时半年的主题活动,环环相扣,开展得很成功,增进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爱鸟、护鸟意识。但其意义远不只是这些。最终的成果展示形式丰富多彩:有自编自写的书刊,有充满想像力的展板,还有关于鸟类专题的网页。而一个学生告诉我们,他那组撰写的洋洋洒洒几万字关于鸟类的“大作”,有60%的资料是从网上搜集的,另外的40%,一部分是从一位研究鸟类的亲戚那得到的,另一部分是由平时积累和从各地爱鸟活动资料中汇总出来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想像能力乃至人际交往、小组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师生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了解、沟通也得到了加强,家长可能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孩子竟如此能干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成果后,惊叹道:“你怎么可能写出几万字的东西呢!”);老师也是瞪大了眼睛:自己的学生居然有如此巨大的潜能口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无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选修课中综合环保
要把环境教育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最好是要有个“基地”。
这个“基地”就是环境教育选修课。
动态的教学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军中学的环境教育选修课内容由起步时的拼盘式逐渐发展成形,从纵向和横向构建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系统。
纵向,指由保护环境的若干中心问题,组成环境教育综合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环境和环境保护知识。如:
第一讲 环境概论;
第二讲 环境的价值,环境与发展;
第三、四讲 大气污染及防治,全球三大大气环境问题;
第五、六讲 水体污染及防治(一)(二);
第七讲 土壤污染及防治;
第八讲 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处理;
第九讲 居室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十讲 噪声、电磁波及放射性污染和防治;
第十一讲 生态问题与自然保护区;
第十二讲 环境与健康;
第十三讲 美学与环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环境问题出现,环境教育也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也就成了一个动态体系。1992年~1994年的教材体系变成八大部分:生存还是死亡(相当于环境概论);工业文明还是黑色文明能源与污染):是祸还是福有毒化学品污染、臭氧层空洞等);是多还是少(水的问题);城市,理想吗;这是一片净土吗(农业环境问题);不可缺少的绿色:停滞还是发展(环境与发展问题)。如今,学军中学的活页版《环境保护》教材分为认识篇、知识篇、能力篇和綜合篇四大板块,另外,还编进了1989年~1994年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优秀作品;在装订上采用活页笔记本式,教师可按教学需要随时选用或补充新内容。
横向是指以知识教育为起点,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及全校活动中展开。(下文另述)
开放型的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