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娟
要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变革。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人类,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关注孩子在这方面的成长。
环境教育:不痛不痒地存在
与人们对教育的良好期待不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并不那么受欢迎。
1998年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表明,少年的环境意识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明显高于成人。1999年零点公司的调查也表明,24岁以下的年轻人群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明显高过其他群体。这只能部分地归功于学校的环境教育。
“如果把视线落在一个具体的学校,还是会发现有效的环境教育仍然少见。据1998年乌鲁木齐市对3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79.9%的环境信息来自于电视,其次是通过报纸和广播,在学校课程中获得的信息量仅占27.1%。
“学校的环境教育往往取决于某位热心的老师,而不是取决于学校的整体政策。不少教师感到,环境教育不是自己的份内之事,而且他们对有关问题的知识有限,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无力应付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虽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企业的参与推動了环境教育的发展,但是他们都不可能为学校提供现成的环境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此现在学校的环境教育,即使有,也停留在地球日、课外活动这些象征性的层面,而不是从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和意识,影响他们和环境的关系。”“自然之友”羚羊车项目的负责人郝冰在其《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评论》中这样写道。
郝冰的调查是很有代表性的。环境教育作为校本教育形式存在,无形中就成了学校“想做就做”的一个选项。在记者所走访的几所北京市的中学里,环境教育都被现实地“渗透”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可以想见的是,这种缺乏指导纲要和评价的教育在为升学指标而竞争的各科教学中能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它的实效性又有什么保证?在许多的农村学校,环境教育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对于学校环境教育的一项较大举动就是,2000年3月开始“绿色学校”评比活动。不可否认,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毕竟是鼓励性的,而不是必须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教育的政策保障仍然是没有落实。
此外,虽然从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直到今天,开展环境教育的学校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
“环境教育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就是,环境教育一直浮在表面的知识层面,真正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必要的。但绿色学校不是仅仅停留在多种些花、多种些树上。我觉得这是现在环境教育面临的危机。这样下去,环境教育就会变成教育橱窗里的一瓶花。”张兰生教授如是说。
环境教育,真的是教育的弃儿吗?
谁在为环境教育工作
与在学校教育中的冷漠地位形成反差的是,环境教育成为了许多民间环保组织的宠儿。
在采访中,记者惊讶地发现,国际环保组织积极地活跃于我国的许多大中小学校。一个是世界自然基金会,1996年与原国家教委、英国石油公司合作推进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设立了环境教育中心,开发教材并培训教师。另一个是联合国环境开发计划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合作研究环境教育的读本和教学指南。他们都试图将国际流行的环境教育模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此外,梁从诫先生1994年自已创办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也自愿地承担对公众以及农村学校的环境教育与宣传,并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记者所走访了解的研究机构以及最新环境教育研究成果,无一不是他们的项目分支。
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自身的跨学科性以及普遍性决定了它的教育必然是多方面参与的。但相比之下,涵盖了全国2亿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的贡献是否显得过于弱小了呢?
关键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与责任感教育
虽然环境教育的现状不够理想,但是这个领域却是非常有意义并且值得不仅是国际社会也包括我们在内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伴随环境问题发展的几十年里,人们获得了对环境教育的真知灼见。
一个儿童如果生下来就在蓝天白云下生活,与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中的生灵亲密相处,并理解他们的生存权利和存在的价值,那么他还会去破坏大自然吗?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这个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定义说明,环境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教育,需要走出学校,把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场所和教材,并且注重价值观和行为教育。通过这样的环境教育,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的人。”“自然之友”羚羊车项目的负责人郝冰便是带着中国第一辆绿色流动教学车到城市和农村,和孩子们一起实践自然游戏教学法,比如让孩子们蒙上眼睛一起触摸大自然,聆听大自然,唤起对生命的关注,理解生态的规律,使他们平和、理性地对真实的环境问题和体验自然的美与神奇都成为一种可能。
一次课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吗?一辆车就能改变现实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希望通过注重体验、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特点来平衡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的做法着实是值得实践的。
国际上,环境教育的目标被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意识、知识、态度、技能和参与。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嘉琳、王红旗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纯粹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结果说明,环境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是不太一样的,其目标并不是仅仅获得知识,而是要作为一个人,他的意识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他在做每件事时能够将环境保护的意识考虑进去,即主要是意识的提高和态度的转变以及行动。
张兰生教授也从另一个角度呼应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责任感教育是我们目前环境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所缺乏的:“我想不起来中学、小学有哪一册课本是完完整整地告诉小孩子,21世纪中,你的义务是什么,你的权利是什么,但是环境教育多多少少要承担一点这样的责任。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等,首先你应该想到,你应该尽什么义务,同时你应该想到,你应该享受哪些权利,假如这些权利某些人不给你的话,你应去争取。”
的确,看到今天公众对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实际上的冷漠,我们宛如看到了未来同样一代的成长,如果我们不对责任感、价值观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话。
但是,多年来我国思想教育缺乏实效性,这对今天具有类似性质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获得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黄宇博士认为可以汲取西方道德教育的营养,‘比如说,他们有一个方法叫做两难判断。就是说提供一种道德困境,即哪种方法都不对。举个例子,村子里有渔民、有农夫和果农,村里有一个化工厂,它恰恰将河水污染了,果农种的树不结果子了,渔夫捕的鱼不能吃了,農民种的禾苗也死了。那么他们就要去告化工厂,但是,这个化工厂是一个乡镇企业,他们的孩子都在这个化工厂工作,如果关闭这个化工厂的话,他们就会失去生计,如果不关闭的话呢,渔夫他们又会失去生计。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就看站在什么立场来看,是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我们习惯的做法就是妥协,希望找到各方都满意的方案。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判断”。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所渴望的“学会学习”在价值观教育中的成功运用。当过去我们希望通过告诉学生,环境问题有多么严重、自然原本多么美好,从而使他们获得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观念的方式宜告失败时,我们就应该探索、借鉴新的方式,比如,让他们去感受、调查真实的情况,学会自己去分析、判断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明晰观点,等等。
一个可能牵动整个教育方式变革的突破口
由于环境教育的问题性和跨学科性,以及目标的独特性,即要求学生有独立的批判性、对全球环境的责任感、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理解,源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探究式学习成为环境教育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口在很多方面,环境教育的要求与探究式学习不谋而合,比如,环境教育需要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参与、自主、个性、民主、开放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思想,探究式学习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等等都与环境教育有着天巧之合。
在教育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作研究中,探究性学习被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向教师和学生推广。
其学习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搜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主要的活动形式有,培养学生交往、分享、合作能力的小组讨论,让与会者充分自由发言的头脑风暴和教会学生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的角色扮演等。
在一些学校里,比如北京十三中,我们也看到探究式学习作为环境教育的实践课形式,被许多高中学生津津有味地分享着其中的快乐。每个学生要求在高中的两年时间里,完成一项对环境问题的实地调查,研究并整理资料,讨论并提出建议。他们的许多研究课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北京市立交桥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调查”,“关于地铁内环境的调查”等等。他们除了需要自己查找有关环境质量的检测指标进行实地测量外,还需要实践数学的统计方法,理解物理与化学知识,以及锻炼分析判断能力,与同学合作等等。
这样的研究之所以受到学生们的青睐,还因为与其他的传统科目教学方式相比,它跳出了课堂,是学生更广泛意义上的发现学习;同时,在目前考试评价方式下,它是仅有的少数可以不要在“应试”压力下进行的真正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教育可以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方式变革的一块极好的“试验田”。
对此,王红旗教授非常兴奋:“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如果将这个作为一个起点的话,环境教育甚至可以引起整个中国教育的观点的改变。”
“由于环境问题一出现就有一种明显的批判社会的性质在里面,而环境教育就是应对环境问题提出来的,因此环境教育也是批判性的,要求我们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现成的和过去的东西。这也是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的一个巨大挑战。”黄宇博士也对环境教育这样一个独特的教育领域很有信心。
不管环境教育自身的价值以及其可能的对教育的贡献如何,基于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现状而言,也许最必要的还是积极地实践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行文至此,记者不由地想起一个画面:丽日蓝天下,一个儿童背对着我们,站在开满鲜花的草原上,望着远处快乐的牛羊。他在想什么?向往大自然的和美?还是长大后彻底地开采它?还是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一切将由我们的教育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