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促进中学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2001-04-27 11:28瞿振元
人民教育 2001年10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科目

瞿振元

高校招生考试上连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横向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的升学、就业和前程,因此总是被社会格外关注,成为教育的热点问题。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扼制它的负面影响,对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回顾历史,是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恢复了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批判高考制度是“分数挂帅”、“智育第一”,是“摧残青少年学生的修正主义路线”,要予以“彻底砸烂”。高校招生从此中断,耽误了整代人的成长,严重的人才断层影响了国家的发展。1977年,国家百废待兴。在“左”的思想仍然禁铜着相当多的人们的头脑的情况下,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下决心恢复高考制度,这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个极有影响的重要标志。从此,扭转了由“四人帮”造成的教育战线的严重混乱局面,提高了高校新生质量,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整个社会改变“读书无用”的风气,形成全社会好学上进的新风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当然,恢复考试制度后,也出现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小平同志在恢复高考制度后刚刚半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

显然,对高考制度一要坚持,二要改革,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二十多年来,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高考制度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和探索,成绩是主要的和基本的。特别是1998年,为了促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党组决定,自1999年起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试点,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部对高考改革已经进行了试点,今后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完善。”他要求进一步加快高考改革的步伐。为什么要有强烈的紧迫感,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高考改革?因为教育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快速的、深刻的变化,原有的招生考试方式与现实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初现端倪,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考试内容都必须改革,以塑造新人、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学校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教育选择人,人也选择教育”等都要求改变“大一统”的招生考试方式,使高校招生考试更加灵活和多样。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阶段的教育正在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规模较小的高中及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考试选拔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现实发展的要求。即将加入WTO,对外开放迈入新阶段,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强,各国招生考试制度的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将更加快捷和频繁。总之,教育的内外环境都要求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加快改革的步伐。不仅要克服原有考核评价制度的不足,而且要以新的举措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改革高考制度,以高质量的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几乎所有国家都在研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但改革的取向并不完全一样,很有点“围城”的味道。一些原来比较强调统一招生考試的国家朝着更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方向改,而一些原来强调自由分散的国家则朝着加强统一性的方向走。但是,不同的取向具有相同的目的: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未来的挑战。这种“围城”现象意味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度”,使统一性的要求与多样性的要求有机结合,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只讲统一性或只讲多样性都不可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

当前,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具有了比以往更好的条件。这不仅是最近的高考改革试点使人们对高考改革的认识、改革的内容有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而且更由于素质教育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的增加、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连年扩大招生规模,使升入大学的机会大大增加。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108.4万人,1999年扩大到159.7万人,2000年达到220.6万人,2001年预计为250万人。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翻了一番还多。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也都有了很快的发展。总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270万人跃升到2001年的530万人。最能表征升学激烈竞争程度的普通高校招生的录取率已从1998年的36.3%上升到2000年的57%,预计2001年接近60%,在“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将按照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的要求,实现毛入学率15%左右的目标。与两三年前相比,升学竞争的压力已经大大缓解,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市,能不能上大学的竞争转变为能不能上好大学的竞争。总之,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改革高考制度、推进中学素质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组织、评价及监督等诸多方面。我们所说的改革,不是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细微末节的改革,而是全面系统的改革,即按照有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坚持统一考试招生为主、其它多种考试招生和免试保送为辅,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与选拔方式,对不适应客观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

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根本上说,考试形式的改革和科目设置的改革都是为高考内容改革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用高考中强调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引导中小学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将进一步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路。强调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也必然要求命题工作突破“本本主义”的思维方式,不是教本本、学本本、考本本。这样做,一点也不意味着“超纲”或“超出课程标准”,而是强调在中学所学知识点范围和水平上,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最近几年来,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各个科目的命题专家们进行着创造性的工作,命题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今后,将稳中求改、稳中求进、稳中求新、逐步深化。

在高考科目设置上,将按照“既要有统一的考试,也要有选择性的考试”的要求,继续试行并逐步完善“3+X"的方案。“3”是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的科目。根据我国几十年来高考科目变化的经验,比较各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一个共同的认识是把这三门课程作为一般性的、基础性的、工具性的课程,必须进行考试,其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内容。“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能力测试”中自行确定的考试科目:考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高等学校,参加相应的考试。“综合能力测试”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及专科综合。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X”科目设置的选择权归高等学校。这样做,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大一统”的考试模式,建立起把统一性的考试与多样性、选择性的考试相结合的新的考试模式。这一试点工作1999年在广东开始起步,2000年,山西、吉林、江苏、浙江也进行了试点,今年在18个省市进行试点。今后,将在扩大试点省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X"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这几年,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网上录取,使录取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天津、广西成功探索的基础上,去年实现了实施网上录取的省市数、高校数和通过网络录取的学生数都超过了50%的“三过半”的目标。今年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进行网上录取试点,明年力争实现远程化。这一工作不仅使招生工作效率提高、经济节约,而且使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已经得到社会的好评和欢迎。当前要特别注意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万无一失。在网上录取的基础上,还要逐步试行网上阅卷,以减少阅卷中的人为误差。

从2000年春季开始,在北京、上海、安徽等地开始了两次考试的试点工作。总体进展平稳,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使学生有多次参加考试的机会。

为了使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包括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从1984年开始就试行保送生制度,还对三好學生、优秀学生干部、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等实行加分鼓励的政策。保送生等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有些方案尽管在理论上似乎完美,但由于实施的环境并不成熟而漏洞很多。今年,我们采取了“压缩规模、严格标准、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强保送生制度的管理,变过去的“软标准”为“硬条件”,变“数量控制”为“质量控制”,并且上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些措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

高校招生录取要进一步贯彻“综合评价”的要求。根据多年实践,高等学校的招生录取坚持了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入学考核形式以文化考核为主以及公正竞争、公正选拔等原则,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工作的自主权,更好地体现综合评价的要求,今后提供给高校的考生信息会更加丰富,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行面试等试点。

高考改革的环节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比如:高职专科院校的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以后,相应的招生和考试如何与这种管理体制相适应?社会化报名、有条件的高校自主招生等都可以在科学论证和试点成功后逐步推行。高考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以避免高温天气对考生的不良影响。总之,一切对高校选拔人才、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好处,受人民群众所拥护和欢迎的措施应当大胆地采纳,精心地实施。

高校招生考试涉及到每年几百万学生的培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对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和政策的调整,既要态度积极,又要行动稳妥。要一切经过试点。由于各省市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条件差异很大,高考改革也有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改革不能“齐步走,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实现新的突破。无论全国的还是各省市的重大改革举措都要尽早向社会公告,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教学活动及其他方面都能早有准备。当然,改革也会有阻力,最大的阻力就是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和与这种思想观念相适应的习惯做法。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克服阻力,推动新一轮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并且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相互促进,一定会使我国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达到新的水平。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高考制度科目
如果十二星座是语文老师
基于理论获取和实践提高基础上的考试制度改革创新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高考新政改变了什么
高考“新科目”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考试制度历程之高考改革路
50年前的高考变革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重、难点讲解(unit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