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之
1
贵刊2000年第11期中,作者王维、冯英子和丁锡满的文章都谈到了中国记者节的肇始,说法大同小异,起到了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作用。
但这个“小异”其实并不小。据冯英子一文称,今天的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最初还是经周恩来同志的启示,由夏衍以“齐为德”的化名约请记者举行的座谈会演变而来的。冯文远比另外两篇谈得详细。此事距今已60多年,冯英子如今虽届耄耋高龄,但仍记忆犹新,诚为难得。鄙人也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此前乃一无所知,读后感慨不已。
2
贵刊去年连续三期在“有争议的新闻”栏内就刘朝关于高考舞弊案报道的意见开展讨论,读后觉得很有收获。然犹感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讨论始终围绕着记者接到群众反映,可能出现高考舞弊的情况,他是首先报告有关部门,还是径自采访、报道?叙述似乎就事论事,深度不够。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难免有沉渣泛起,阴暗面的问题时有所闻。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倘若发现揭露社会阴暗面问题的新闻线索,是先向有关部门反映,请有关部门处理、定夺,还是自己实地采访,然后进行曝光,如何把握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索一下。如果我们视这类事件本身的具体情况,再全面衡量新闻的价值、效果、作用而定,恐怕比一概而论来得效果要好。我认为,这次讨论的主题,如果予以适当延伸,就如何把握此类问题,对广大新闻工作同行或许更有裨益。
3
去年第11期《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一文中有五段英语,没有附一字汉语译文,似乎是一个缺憾。
据了解,近几年来尽管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强调参加评定新闻职称必须先通过外语考试,然而,从总体上看,在新闻工作队伍中,不懂和仅仅懂一点外语的人仍占多数,很大一部份人要靠查英汉辞典才能勉强阅读一点浅显的英语书刊,因此,贵刊选登文章若涉及外文而不附汉语译文说明的段落,读者往往会跳过去不看。这对文章作者来说,是一个损失,对读者来讲更是一种遗憾。所以,希望贵刊视情况而定,在外文句子后面附上汉语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