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教学信息的辩证观

2000-09-14 06:27廖湘阳王延明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1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信息量革新

廖湘阳 王延明

一、教学信息的增加是质与量的统一

(一)量的增加是基础,质的丰富是根本,结构的优化是保证

1.增加教学信息不仅要考虑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质的丰富。单一同质的信息的直线扩充式增加,不仅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不断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必须保证信息的质地和质的多样化。为此,一要努力提高信息单元的含金量和品位,二要努力提高信息的附加值,三要努力拓展信息单元之间及单元内的张力。

2.增加教学信息既要重视量变的积累,又要促成质变。就课堂教学信息的增加整个过程来说,单纯的数量的增加,即使各个信息单元都具有丰富的质,也只是一种必要的准备和过程,其根本目的和归宿是引发质变,使整个教学信息系统或过程实现质的飞跃,拥有新的整体性质。同时,一旦质变发生,在新质基础上就已具有较大的容量和统摄力,能够提供更开阔的框架以容纳更新的信息和接纳新的量变。怎样实现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呢?一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特别是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规;二要树立教学信息系统观;三要审视教学信息的传统结构,寻求更加灵活的结构,四要繁衍部,分质变以诱发根本质变;五要通过质变深化更高层次的量变;六要放弃教学信息增加一劳永逸的错误观念,确立动态发展观。

3.结构的优化是实现质与量统一的保证。—个系统中信息量是它的组织化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就教学系统或过程中的信息而育,其信息量取决于信息组织化程度以及信息与教学系统的组织化程度。为此,要增加教学信息,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就必须实现结构的优化,否则系统的嫡就会增加,结果就不是有效信息的增加而是减少,因为它导致的是紊乱,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内耗。

(二)辩证对待教学信息量的增加

1.教学信息量的增加不仅指规模,也指范围,其理想状态应是在适当的几个范围内拓展规模。具体来说,当前急需采取的措施就是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在课程接合区域选择合适的内容充实教学,从而达到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

2.教学信息量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增加。1956年,George A. Miller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题为“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可在5~9之间波动。当然,因信息组块的质的差别,同样组块数所包括的信息量是不相同的,但就增加教学信息量而言,有一点是肯定的也是必须遵循的,即必须有一个度,信息过量与信息贫乏一样有害。额外的认知处理可能会降低其他应该予以更多注意力进行的认知处理的良好运行,而由此导致的学生分配认知资源的方式直接影响学习的量、结构和持久性。同时,持续的过量认知处理则会使学生认知处理能力下降,学习兴趣衰退。可见,过量增加教学信息非但无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引发一系列问题。

3.增加教学信息量必须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率和公平存在着对立,教学信息量的增加更使两者的对立加剧,对于这一点,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为了使增加的教学信息发挥最大功能,必须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以求得两者的平衡,不能因增加的教学信息有利于某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置其他学生于不顾。

(三)高度重视信息的质量控制

在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动力驱使下,信息的数量急剧膨胀,就有可能出现无用信息、虚假信息充斥教学信息系统和过程的现象,而且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的概率随教学信息增加而呈指数地递增,信息的质量控制已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信息的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绕工程,这里提出两个思路,一是通过为教学信息制定质量等级来控制其质量,二是从教学信息的教育教学功能角度控制其质量。

二、声学信息的增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教学信息的增加是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革新之间的协同

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推动增加教学信息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增加某一教学信息单元,在考虑这一内容的价值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展现这一内容的形式。教育价值再高的内容,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形式,就只能停留在空想。同时,内容和形式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极其复杂的。课堂教学信息是复杂的,与此相应,也就产生了表现这些复杂内容的纷繁复杂的形式。这要求我们打破头脑中潜在的固定的对应关系,灵活地考虐内容与形式之间多样化的有机联系,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灵活的、富有新意的、具有建构性的匹配。在此,一方面要反对形式主义,保证增加的教学信息具有充实的内容,而不是无用信息或虚假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内容的发展与更新,并以此带动包括教学信息形式在内的整个教学改革。

2.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推动增加教学信息内容拓展与形式革新的协同。内容相对于形式来说是比较活跃的、易变的;形式相对于内容来说则显得比较保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教学改革来说,内容拓展可以通过上令下行的途径,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效果,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形式的革新却不行。(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就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影响而言是比较大的,但本应相适应的形式的革新却是滞后的,对这一点要有清晰的认识,要有紧迫感。另一方面,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拓展。因此,研究和改革基础课程、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同时,要研究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之上,适应内容拓展的需要,选择、利用和创造最适当的形式,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二)积极推进内容的全方位拓展

1.从局限于教学内容向全方位的教学信息拓展。教学过程、教学信息系统中,应当包括调动学生兴趣、积极性,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信息。

2.从局限于课程壁垒内向跨学科拓展。强调科学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实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3,从局限于知识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协同培养拓展。只有拓展教学信息的内容(包括规模和范围),并佐之以新的相适应的形式,才望有可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望有可能真正实施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工程。

4,从局限于再现向创新拓展。教学信息观要突破再现领域而向创新领域拓展,增强教学信息内容的距离与层次,增强其难度,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探讨真正意义上的未知。

(三)创速性地推进形式的革新

1.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以服务于形式的革新。如重视信息媒介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尽量采取新的显示和传播形式,从而推动内容的全方位拓展。当然,还要同时综合考虑学习者特性等其他因素。在此应当强调一点,即必须辩证对待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越进步,越使人难以分清间接体验、模拟体验、实际体验的区别,招致生活体验、自然体验不足的恶果,导致人不是被教育而是被计算机编程读写出来;同时,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淡薄,影响人性、人格的发展。这些都是在革新教学信息形式时必须考虑到的。

2.加强教学信息结构的研究,寻求富有活力与灵活性的新结构,扩大结构的容纳度和增强其灵活性。为此,就要树立学术知识的集成观,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综合考虑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的客观需要,创造性地集成学术知识。

3.把形式的更新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为了真正实现形式的革新,既要努力实现信息内容结构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又要努力实现教学的形式,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同时,使内容形式的革新与教学形式的革新相协调,并与教学信息内容的拓展统一起来。

三、教学信息的增加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一)教学信息的增加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的统一过程

区别于“人——机”系统或者“机——机”系统,教学系统信息流的编码与译码受制于活动主体的活动质量以及活动主体之间的适合度,因此,教学信息的增加不只取决于教师的单方面行动,而且取决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并且随着教学信息的增加特别是质的丰富,后者的作用愈来愈大。

1.增加教学信息的源泉不只是教师,还包括学生。教师携带的信息与学生携带的信息越采越同步,在时空上越来越一致,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双向耦合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考虑增加教学信息的时候,还必须动态地考虑到学生关于教学信息的自主增加状况。

2.增加教学信息不仅要考虑教师的输出,更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学生输入端功率的提高,一靠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反馈能力的提高;二靠对教学信息的再挖掘、再处理、再组织。古人曰:“温故而知新”,对教学信息的再挖掘、再处理、再组织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主观冗余度的,也即实际地提高了教学信息量。

3.增加教学信息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和学生有时几乎是同时从网络上下载同一信息,教师也还不一定完全消化。况且,学生还板有可能获取教师还不曾获取的更佳教学信息单元或课件,这对教师的触动就更大了。要想避免这个僵局,就必须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两者的统一来实现教学信息的增加。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既是增加教学信息的目的之一,又是增加教学信息的保证。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增加教学信息的预期和参与,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适当增加有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信息。增加教学信息不是为了狂轰乱炸,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启发学生,而与之相应的“愤”与“悱”的诱发,不仅取决于教学信息中教学内容的适当与否,还依赖于对非智力因素作用的那部分信息,主要是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和保持。

2.适当加大信息间的张力,构建学生“最近发展区”。如果缺乏思维空间,信息的增加非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干劲和保持学习乐趣,获得发展,反而使之枯竭,使学生厌烦,感到索然无味。为此就要改革以前按照简约的归纳和极少的演绎来提供教学信息的传统方法,倡导以尊重现实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特点的新方法,以同质异义信息发展求同思维,以异式同源信息发展思维灵活性,以相反意义信息间的同一联系发展辩证思维。

3.促进教学信息增加与自学能力培养的统一。为此,一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的增加过程,如围绕某一主题自主独立收集信息;二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信息的处理与分析上;三要保证增加的教学信息的建构性,而不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填充,以激发学生对信息的再处理和创新性学习。

作者系湘潭大学高教所副所长、讲师

(湖南湘潭411105)

责任编辑:黎立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信息量革新
复旧运转
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
浅谈班班通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几点做法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融合HTML5技术实现智能化教学的运用研究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困扰探讨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数据结构课堂上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研究
千金碎琴
让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飞扬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