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效论

2000-09-14 06:27孔垂谦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1期
关键词:模式化诱导大脑

张 艳 梁 戈 孔垂谦

人们常常对教学时间这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条件不够重视,甚至长期以来对教学时间的理解是狭隘而有偏见的,认为教学时间仅指老师进行教学的时间。这种偏见往往被带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安排教学时间上,只注重课堂教学时间,而忽视了学生独立学习时间。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每门课程每学期、每周和按各种教学形式分配的学时数与总学时(学分)外,教学计划还应当规定每学期、每周所分配的学时数与总学时(学分)数等。”不管教学时间如何规定,都应包括两个基本方面:教师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这两个方面不是分离的,它们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实际上,教师进行教学时,学生也是在学习,但学生除了这方面的时间外,更需要独立的学习时间,这是学生学习时间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与教学时间紧密相连的,学生对教学时间这一条件的占有和利用,是他们发挥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高等教育的特定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并通过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而教学时间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受教学时间这一特殊条件的制约。只有在合理、科学地安排和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时间效率,并与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教学时间与学生的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发展”的概念也在逐步扩大。1985年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圆桌会议上,各国代表指出,忽视人的发展的状况日趋严重。会议声明提醒人们,“人的发展”正处在危机之中,应当使各国和全世界都意识到这种危机,意识到忽视“人的发展”的代价和危险,意识到在“人的发展”方面还有采取行动的机会。会议还呼吁各国学者从各个方面(过去的历史、现实的状况、未来的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对人的发展进行研究。罗马俱乐部认为:从今后对于人类的每一件重要事情来说,精髓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人将从一个多半处于服从的位置,上升到一个新的占统治地位的位置;所以,要把焦点集中在人本身上,发展他们的潜在的、最内在的能力。

在我国大学教学中实行的是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时间上偏重于课堂教学时间,讲课的时间多,效率不明显,而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少,学生在时间上长期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国规定,大学四年制本科的各专业教学的课内教学总学时应控制在2300—2700内,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专业上课总时数超过3000个,平均计算,四年制本科上课的总学时数为2854个。结果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课的效率低,造成教学时间模式化,继而形成时间模式化的学校、时间模式化的目标、时间模式化的内容、时间模式化的方法、时间模式化的过程,乃至时间模式化的教师,总之教育的一切几乎都被时间模式化。学校就象一座座时间模式化的工厂,教学过程成为一条条被时间模式化的生产流水线,而我们的学生就像一个个在时间模式化生产过程中产出的标准化产品。教学时间的模式化,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一律化和平面化,严重地违背了未来对“人的发展”的迫切要求,更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失衡的教学时间

从培养人才的创造性这一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时间安排明显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重课堂教学、轻学生独立活动环节是我国大学课程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我国高校中,学生的自学、讨论、实验、实习等独立活动课课时数严重不足,占总学时的比例普遍不足1/5。以“中国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时间分配”为例,在13个专业中,学校教育专业的独立活动课总学时数最多,为34周,占总学时180周的19%。数学专业最少,为20周,占总学时172周的12%。(参见《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因为独立活动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活动课的不足导致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缺乏发现未知的能力,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不强。这样,同样的教学时间,一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教育产出的经济效益明显较低,势必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同时,我国高校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模式。这种方法模式虽然在知识的传授上有其合理因素,但已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束缚了现代人的成长,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思想的角度讲,它是“两个忽视”的集中体现:一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忽视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显然,这种重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培养的传统方法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所需要的,融知识获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新型人才的。其结果是,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相对缩短了劳动者的有效劳动时间。这种时间经济效益低下的教学活动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重塑教学时间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科学时代,“膨胀起来的生产力已经不可能继续被封闭在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那个狭隘的界限内了,必须由劳动者群众自己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从而占有他们自己的“自由时间”。这样一来,必要劳动时间就会以社会的个人需要作为标准。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所有的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是依赖于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才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由此可见,自由支配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而作为培养人的场所,学校必须科学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

(一)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生理时间

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德国医生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指出体力强弱周期为23天,情绪高低周期为28天。奥地利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智商的基础上,发现智力兴衰周期为33天,同时认为在各种节律从高潮转换为低潮时,有2~3天的临界期。

人处于高潮时,体力强,情绪好,智力高。处于低潮则相反,时至“临界期则力不从心,神情恍偬,智力波动,最容易出差错,患疾病,遭意外。此外,人脑的活动也是有规律的。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认为,大脑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对立统一的,兴奋过程能激发或加强神经活动,抑制过程能停止或削弱神经活动。兴奋过

程和抑制过程的矛盾统一、相互协调,支配着人的正常的、合乎规律的运动。两个过程是相互诱导的,兴奋过程能导致或加强抑制过程,抑制过程也可以激发或加强兴奋过程。前者为负诱导,后者为正诱导。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时候,神经活动就会形成新的暂时联系,即新的条件反射。只有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才能形成暂时联系,而当大脑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时,就能够更迅速地形成这种暂时联系,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它的生理基础是正诱导。这种新建立的条件反射不牢固时,就会产生外抑制或超限抑制,就会使条件反射被抑制或消退。而外抑制或超限抑制的生理基础是负诱导。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生理时间,创造条件加强正诱导,防止和克服负诱导。

(二)按人的体力、情绪、智力周期和大脑活动规律组织教学

首先,教学内容要“少而精”。教学内容不在多,而在于精。教学的效率主要不是取决于内容的量,而是取决于它的质。教师的讲授应对丰富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取最有价值的、精华的内容传授与学生,做到“厚积薄发”、“画龙点睛”,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力、情绪、智力和大脑活动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这不仅符合教学卫生的要求,而且学生掌握了知识的精髓,就能够以一当十,举一反三,越学越愿学,越学越有趣。

其次,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教学的疲劳度,往往被理解为课堂的难度。前苏联著名医学家格罗姆巴赫认为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他指出:“难度和疲劳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难度愈大,疲劳度也愈大。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困难的作业并没有引起较大的疲劳,相反,却是那些不具有困难的客观特征的作业引起了疲劳。因此,不可以把难度和疲劳度混同起来。难度是课堂教学的客观特征;疲劳度则是课堂教学的‘生理值,是课堂教学的作用在学生机体中的独特反映,这种反映的性质,除取决于难度外,还取决于因人而异的许多其他因素。”心理学实验证明,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的体力、情绪和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积极情绪的主要来源。积极的情绪能活跃大脑的高级部位,使学生高度兴奋。上课时教师枯燥无味地讲,学生毫无兴趣地听,不仅严重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还是产生疲劳的最主要因素。没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教学就是如此。根据教育专家的观察,课堂教学单调乏味,是58.75%的学生疲劳度增强的原因。可见,教学内容中有适当的难度,但“难而有趣”,是减少疲劳,开发智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最后,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新颖多样,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神经疲劳的一种重要手段。大脑的不同区域指挥着不同类型的行为和不同内在的活动。长时间地干一件事或学习同一种内容的知识,会造成大脑某一区域长时期充血的现象,从而引起个体的疲劳。因此,为了使大脑某一部分细胞不致因长时间的工作而疲劳,使大脑紧张而富有弹性地工作,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断地使学生转换兴奋的中心。因此,教学方法也应该新颖、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协调大脑不同部分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振奋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树立科学的教学时间观

时间是客观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合理支配时间,就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

1,抓紧上课时间。上课是教师智慧结晶的体现。学生应抓好这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集中精力听讲,汲取教师的劳动成果,做到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

2,珍惜早晨时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大脑清醒,应学习需要记忆的材料,或对关键的内容追加记忆。

3.注意时间的间隔。心理学实验证明,同等的时间内进行记忆,用时间间隔的方法比连续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是因为,有时间间隔大脑能得到休息,因而可以增强记忆的功能。

4,注意课间休息。紧张的智力劳动和休息、活动要相互配合。注意、记忆、思维等长时间持续的活动会出现疲劳现象,需要适当的休息或用其他活动方式进行调节。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相互诱导的原理告诉我们,兴奋过程可以导致或加强抑制过程,而抑制过程也可以导致或加强兴奋过程。它们是相互作用的。课间休息或从事其他活动虽然使学习时的兴奋中心得到抑制,但它可以形成正诱导,即导致或加强这一兴奋中心,为下节课或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保证课间10分钟的休息,它对调节室内空气,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课堂教学的正诱导都是必要的。有的教师喜欢拖堂,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这是违背教学卫生要求的。从总体上来看,是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课堂教学负诱导的因素。

其次,教学时间的长度要科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要多长时间,要以学生身心发育的状况为依据,以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我国大中学校每节课是45分钟,小学每节课40分钟,这样确定缺乏科学的论证。究竟一节课多长时间为宜,一天的教学时间怎样安排,一周和一学期怎样合理使用,这些都应进行实验、研究。经过科学论证后作出决策,再加以明文规定。

最后,工作休息要结合。人的大脑的兴奋过程是互为条件、相对平衡的。在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要保持最佳的智力活动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教育部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课外作业和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初中不超过8小时,高中不超过9小时;每天睡眠时间,小学生应有9—10小时,中学生应有8—9小时,这应予以保证。大学生、成年人工作和学习时间也应保持相对平衡。睡眠是人生理的需要,是最好的休息。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他们充足的睡眠。列宁有句名言:“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们也可以说:会工作的人应该善于休息。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把紧张的工作学习和文娱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生活有张有弛,有劳有逸。这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教科所

(武汉430062)

责任编辑:邵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模式化诱导大脑
透气感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XKY—1和XKY—2的选育研究
一类捕食食饵系统中交叉扩散诱导的图灵不稳和斑图
最强大脑
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化探索与实践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最强大脑
包头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将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