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益 林秀芬 梁增芳 姜小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7)
摘 要 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为原则,局部取穴:如肩、肩前、肩后、天宗和痛点为主,配合循经和辨证配穴,临床采用温针灸,治疗前后痛阈测定,肢体血流图测定,P<0.05或P<0.01,提示温针灸有止痛、改善局部循环、促进机体康复的作用。
主题词 关节周围炎/针灸疗法 肩关节 温针疗法肩周炎是以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中老年人疾病,温针对本病有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观察发病在3个月内的门诊患者132例,其中男57例,女75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82岁,其中<40岁5例,41~60岁119例,>60岁8例;病程在1个月以内43例,2个月以内67例,3个月以内22例。一般为单侧肩患病,其中有3例间隔一段时间后,另一侧也受累。诊断标准按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标准[1]。2 治疗方法2.1 取穴患侧肩、肩前(前腋纹端与肩连线中点,奇穴)、肩后(后腋纹端与肩连线中点,奇穴)、曲池、合谷、天宗、痛点。
2.2 治法针刺得气后,针柄上套以2.5cm艾条,燃尽后再换1炷,每天治疗1次并辅以肩部功能锻炼,15次为一疗程,然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按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之标准,分为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1]。3.2 治疗结果临床治愈41例,占31.0%;显效36例,占27.3%;有效48例,占36.4%;无效7例,占5.3%。总有效率为94.7%。
3.3 痛阈测定采用江苏省江都医疗仪器厂生产的R85-2型测痛仪,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痛阈测定,电极置于外关,单位为秒,其结果治疗前后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3.4 肢体血流图测定采用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生产RG-2B血流图仪进行测定,电极置于患侧云门穴与手五里穴,电极为黄铜镀银厚度为1mm,其结果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意义(见表2)。
4 讨论肩周炎属中医经筋病范畴,病因是中老年人气血不足,并常因劳损或感受风寒等诱因而发病,疼痛常有固定痛点,夜间疼痛尤甚,遇冷则痛剧,有得温则痛缓等特点,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本病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为原则,取穴以局部取穴和痛点为主,配合循经和辨证配穴,临床采用温针灸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从痛阈测定可以看到治疗前患者示痛平均时间比较短,治疗后示痛时间延长,说明温针灸有止痛作用,从而提高了痛阈。
从肢体血流图治疗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到,治疗后各项复合指数均有所改善而趋向正常。其中T1/T2快入指数增加,C/H1外周阻力下降,H1/T2流通量增加,Z/H1转折比下降,H2/H1舒张指数下降,说明患肢血管弹性增强,阻力减少,单位时间内动脉的血流通容量增加2,提示针灸有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在治疗观察中,治疗前患侧肩部波幅高于正常,而健侧常低于正常,两侧对比波幅差较大,治疗后高者下降,低者提高,均趋向正常水平,使两侧波幅差明显下降(治疗前后为0.247±0.106,0.152±0.128,P<0.01),提示针灸可以使机体亢进者平复,不足者得以改善,达到补虚泻实、祛邪扶正的作用。
5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2):18
2 郑豁然.临床血流图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44
(收稿日期:1999-03-21,赵昕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