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臣 牟永贵
一、情绪的引发
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效果,这是现代心理学提示的人类心理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教学实践证明,较好地发挥情绪的功能。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情绪。首先,要有良好的教态。其次,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再次,是寓教于趣,以趣培志。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的兴趣链:好奇心——求知欲——自觉学习。
二、情绪的维持
情绪具有强化功能。强化功能有正强化功能和负强化功能之分。个体行为因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得以巩固,称正强化功能;个体行为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而改变,称为负强化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三分钟的热度”,刚开始时情绪饱满,一会儿便觉单调、枯燥,情绪一落千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热情,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地维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满腔的学习热情。首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精炼、富有趣味性。其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对象因人施教,采用灵活的方法。再次,是难度、强度要适宜。强度和难度是影响学生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度、难度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会感到困惑、疲劳而影响学习效果;强度、难度过小,学生便会觉得轻而易举而索然无味。因此,把握学生学习的强度和难度十分重要。
三、情绪的控制
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学生意志力不强,控制能力较弱。激动时“忘乎所以”,往往出现“情感战胜理智”的现象,不能正确控制注意的分配、转移,有时还会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如嬉笑、做小动作等。因此,必须进行情绪控制。第一,通过控制,保持适中而愉快的情绪。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认识过程产生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且表现于情绪强度和性质两个方面。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过弱和过强都不利于智力活动。保持愉悦情绪,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头脑清醒,可提高活动效率;而不满、恐惧、愤怒等情绪则不利于活动,会降低效率。第二,通过控制,实现情感的转移。课目、内容、场所及方法的不同,都会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情绪状态,其身心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由情绪的弥散性特点决定的。随着学习生活的不断深入,学生会不断获得新的情绪体验,产生新的情绪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调节和转移学生的情绪感受,使之迅速适应学习需要。第三。注重表情控制。表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表情了解彼此的情绪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面部表情、言语表情的作用,既可制止学生的不正当行为,又不会破坏教学气氛,也不损伤学生的自尊,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空军二航院
(长春130022)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