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冠华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下简称“入世”)。“入世”后的最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但其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和深远的。高等教育既将面临绝好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虽然很多,但它们并不会自动成为现实和产生效益;挑战虽然不少,但它们是压力,也是动力,因而并不可怕。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清醒的头脑及时制订相应的策略,牢牢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使我国高等教育有一个飞跃,以适应“人世”需要。
一、迅速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入世”后,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推动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将加速建成和完善,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等也将加大改革步伐。一方面,经济的竞争和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和科技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真正面向社会,根据市场需求办学;另一方面,在国际大市场的背景中,在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现实面前,高等学校只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求得生存发展。这一切将形成巨大的合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发起猛攻。因此,高等教育在坚持教育基本规律的同时,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牢固树立全球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质量效益观念和危机意识,并且以这些观念为基础,形成新的适应“人世”需要的高等教育的办学观念、管理观念、教学观念、科研观念等。
二、加大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教育法制
“入世后”,外国教育必然要来华争夺庞大的中国教育市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宏观态势下,我国高校不仅要参与国内高教市场的竞争,而且也面临外国高等教育服务的有力竞争。同时,“人世”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也会加速改革,从而既向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改革提供前所未有的配套大环境。“人世”后,上述市场的激烈竞争首先要求高等教育制度必须有重大改革和创新,以为提高教育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提供有力保证,使高校获得更多的由市场配置的教育资源。为此,第一,政府要真正改变“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宏观管理体制,坚决下放管理权,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独立的法人实体。第二,加快高校内部办学制度、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要牢牢把握“入世”后外部经济、政治大环境改善的机遇,站在“面向世界”的高度,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优长之处,大力改革创新自身的有关制度。要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第三,加强高等教育法制建。WTO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其重要原则之一便是透明度原则,一切依法行事。“人世”后,健全的教育法规定可以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中外竞争双方的合法权益。我国在教育法制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不小步伐,现在一是根据WTO法律体系的有关内容(主要是教育服务贸易),对我国已有教育法规进行适当调整,修订;二是合理借鉴WTO成员国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制订新的教育法律(如“民办教育法”),使之既能相通相容于WTO的法律体系,又能有效地保护我国高等教育。
三、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入世”后,新的形势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出更迫切的要求,并将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一是为了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经济建设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据预测,“入世”后我国每年GDP可提高3%),也使之有能力对高等教育作更多投入,并可提供更多的人才就业岗位。二是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加大和国外办学力量的来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将更丰富广泛,办学形势也更灵活多样。对此,高等教育应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扩大高教发展规模和招生规模,吸收大批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包括境外青年)学习。第一,国家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国家投入仍应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渠道。第二,要多形式、多途径拓展高等教育办学资源,通过联合办学、民间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扩大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和提高其培养能力。要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社区高等教育等。要适应“人世”后产业结构调整重组和大量专业人员转岗、转业的需求,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大力举办各种形式的上岗、转岗、在岗培训教育。
必须指出,上述多形式、多途径办学以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思路,应基于这样的前提,即:淡化学历文凭的书面使用价值,实现个人待遇与其能力的紧密挂钩。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多形式、多途径办学等问题上,常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其根源正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历文凭的特殊的书面使用价值——一纸文凭便可使个人直接获得相应的物质待遇。这是与WTO成员国高等教育制度格格不入的,也是我国难以有效借鉴发达国家教育先进经验的重要原因。因此,淡化文凭的书面使用价值,是高等教育适应“入世”要求、适应推进大众化要求的关键。
四、强化教育质量意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全球目光的创新人才
“入世”后,最当务之急的人才需求,就是大批掌握WTO规则、熟知国际商务的涉外人才,例如外语、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企业管理等专门人才。当然,最主要和最根本的还是对整个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第一,是要求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入世”后,经济竞争的胜负更突出地取决于人才的知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强弱,“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2]。因此,高等学校应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置于相当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给学生以较大的发展个性、形成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空间。第二,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入世”将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改组,社会对人才的专业、规格、类型等需求都会产生相应变化。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特点,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是多元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它们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和全方位的。高等教育决不能只着眼于单一类型、单一规格、单一层次的人才需求,而必须尽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密切与产业界的联系,瞄准多种社会需要,培养多种适用人才。
必须特别指出,“入世”后,高等教育应将提高质量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因
为要在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中取胜,要在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争夺和占有更多的份额,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质量——依靠高质量去争夺和占有。否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高等教育服务市场被高质量的外国办学力量占有。
五、加强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思想品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入世”后增强我国经济、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对于振兴中华、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入世”后,随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各种各样的西方文化将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其中有积极有利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不利的负面影响。同时,“入世”后,激烈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使我国加快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科技竞争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人们由此可能更为注重人才的科技素质、业务素质,而忽视人才的人文素质、思想素质。由此可见,“入世”后高等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笔者认为,第一,在加强德育工作时,要注意树立全球意识,站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的高度,教育学生遵循国际上公认的基本文明道德准则,如公平、公正、民主、守信、人道、协作、守法等。第二,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品德教育,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识别和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侵蚀的能力。第三,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将现当代优秀的中外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还要着眼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其许多优秀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抵制、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单纯追求发展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现代文明病(如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生态失衡等等)。要大力弘扬诸如“自强不息”、“见利思义”、“淡泊名利”、“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秀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
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果转化
“入世”后,各国的经济竞争突出地表现在高新技术的竞争。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生力军,不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肩负着知识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使命。第一,高校要树立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科研思想,树立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新观念。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将知识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面向经济建设、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科研及科技开发思想。第二,积极发展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美国在80年代及时实施了“依靠高等学校与工业界结合”的战略,建立了许多依托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的“硅谷”式科学工业园区,使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发展。其大学与企业合股公司每年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值的推动力要占总体的50%。英国剑桥大学工业园现在的产值已高达1000亿英镑。“人世”后,我国高校要发展更多的像北大方正、清华同方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努力争取公司上市。第三,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业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入世”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对于我们这个财力物力有限、经济领域急需科技成果推动以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发展中国家不言而喻是相当重要的。高校要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构建教育、科研、生产有机结合,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校企合作的网络体系。
七、建设“传道、授业、解惑、导创”的新型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之本。只有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使教育改革获得成功,教育质量得到提高,在“入世”后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上获得更多份额,否则,一切良好的愿望和思路都会落空。“入世”后,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成为创新型教师,迅速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观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导创”的新型教师观。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其实,这种教师观的本质表现为教师的一切职责和活动都是围绕已知知识的承传展开的,其中恰恰缺少了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完全忽视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应承担的职责。对这种欠缺,我们自然无须去厚非古人。然而。在即将“入世”的今天,高校教师必须全面认识自身肩负的现代育人使命,不能仅仅停留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知识的层面,还要积极“导创”——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去探求未知的科学真理,去创造、开拓崭新的学科领域,去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过硬的创造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人才资源总是流向回报率最高的领域或岗位。在全球范围的信息、知识、技术和人才流动的大背景中,教师队伍必然也会不断流动。而“人世”后,越是优秀的人才,越可能成为中外企业不惜重金猎取的对象。高校存在着“人世”后优秀教师大量流失、队伍动荡不稳的隐患。因此,在努力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要下大力气,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高校教师的各种待遇,增强高校吸纳、稳定、凝聚优秀人才的能力。
注释:
[1][2]江泽民·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系《江苏高教》杂志社副主编
(南京210024)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