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育中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

2000-02-02 00:49胡智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5期
关键词:感性美育美的

胡智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可见美育和其他各育一样,非常重要;为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独特功能的美育是其他各育所不能代替的。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颓废文化的渗透,给学校的美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大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审美需求十分明显,在他们的审美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

1.庸俗化倾向

这一倾向主要反映在他们在审美活动中沉缅于一般生活中的审美享受,其审美价值仅在于满足个人低层次的享受上。我们看到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在社会上的不良倾向的影响下,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庸俗化的东西,并以此为美。我们知道,审美观是和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通过审美媒体,在感受美、欣赏美、实践(创造)美的过程中,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其审美个性,培养其审美理想。推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塑造其完美人格。这一切取决于高尚的审美理想。否则。就难以进入高尚的审美世界,也就不可能有远大的生活理想和追求。这样的人就很难期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2.感性化倾向

这是指一些人在审美活动中跟着感觉走。片面地追求审美的感官刺激,猎奇,以稀奇古怪、粗俗丑陋、恶浊污秽为美,求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快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快感是有层次之分的,一般生理快感属于生理本能的低级快感。它是感官由于获得物质上、心理上的满足而产生的,是实用价值和物质享受,并没有形成理想的审美感。审美感则是心理上、伦理上和精神生活上的满足。反映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是高层次的精神感受。美学家席勒认为只追求感性刺激会使人变成一种物质,而不是给人以物质。如果只追求情感上的快适,人就成了物质的奴隶。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感受和领悟的结合,感性冲动只有通过理性的引导、规范、净化,才能发挥其在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进健美、培养意志诸方面的作用。为此,必须使美不能仅停留在感性上。还要使审美情感转化为高尚的审美情操,进入脱离低级趣味的理性境界。

3.唯我化倾向

随着青年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并不拘泥于已形成的审美准则,往往听凭自己的意愿,在对美的欣赏、评价、创造中作出取舍认为合乎自己意愿的就是美,反之则不美。殊不知美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在我们看来,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和人类理想愿望的才是美;美是超功利的,是一个人精神价值的体现。正因为这样。所以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便有所不同。如有人出于个人的审美情趣,以穿着奇装异服为美,与此相反,有人却认为这是丑的展示。在审美活动中,如果不从自我封闭狭隘的小天地里跳出来,扩大审美视野,在多样化的情境下接受美的锻炼,审美心理便很难得到培育和提高。审美活动的感性化只是单凭个人的感性要求决定对美的取舍便很难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如果走出小天地,就会从不同审美体验中受到不同的陶冶,有利于提高美的鉴赏能力,从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在大学生审美活动中存在的这些不良倾向。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根源是审美价值、审美准则的扭曲。主要原因。一是受教育者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心态。他们的审美素养有待于培养和提高;二是施教者对审美教育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缺乏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致使教育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上述情况说明,审美教育在高等学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提高美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切实把这一工作做好。

1.大力普及美学理论知识

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审美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重要前提。只有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才能正确地、深刻地感受美、欣赏美。提高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理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将其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保证足够的学时。严格考核制度。还应在课外举办针对社会文化现象、文化思潮、审美趋势或符合现实需要为内容的各类专题讲座。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审美实践

为树立大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除通过学习美学理论,还要组织他们参加审美实践,让他们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课堂中接受锻炼。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创造美的激情。如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开展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活动。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等,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

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美的素养.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因为环境的美化对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旨趣和审美个性的形成具有无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营造校园文化时,无论大环境小环境。无论是动态文化还是静态文化,都要使其有助于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必须启发、引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组织他们参加到美化校园的实践中去,共同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4.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

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是推进学校美育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教学和教育的主导,身兼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应成为美的传播者的主力军,把美的种子撒播到学生的心田,用自己的美学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灵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才。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承担起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掌握审美教育和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坚持情理结合,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以期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5.树立美育思想,加强领导

学校领导必须树立美育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而审美素质是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教育方式,又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人得以全面发展。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必须把美育纳入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学校的全体人员也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美育的实施献计出力,以期收到实际效果。

作者系吉林省教科院高教所副研究员

(长春130022)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感性美育美的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感性理性不拔河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