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辉
“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以下简称“三结合”)是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首创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是在博士导师潘懋元教授的倡导和主持下,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该教学方法曾于1996年12月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3项奖励。笔者作为该项教学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根据自己学习与实践的体会,结合这一方法近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新进展,对这一教学方法略作述评,以就教于各位领导、专家。
厦大高教所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全国高等教育学科第一个硕士点和第一个博士点,目前全国唯一的高等教育学重点学科点。最近,以本所为依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建所之初,本所以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为基本任务,促进建所工作。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科专著,它的出版(1984年)标志着高教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也为“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部专著先后获“首届吴玉章基金奖”和“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励。与此同时,为了建设新学科,为全国高教研究的蓬勃开展输送骨干力量,本所率先在全国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1985年开始,本所即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到1998年,本所共招收研究生122名。其中,博士生33名,授予博士学位20名、硕士学位75名。
1981年,本所招收第一届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那时起,在潘懋元教授的带领下,本所一直进行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探索。经过多年的酝酿、设计和论证,本所于1986年率先在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实施“学习一研究一教学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十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和实用性的、能产生显著实践效果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
“三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指导师在一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的组织与安排,引导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富有成效地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不仅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还能深入地钻研一个或几个课题,获得讲课和主持课堂讨论的教学实践锻炼,从而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能力。
总结本所十几年来的经验,“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大体做法如下:(1)导师根据教学任务,提出本门课程大纲(若干专题或“章”),指定该课程的主要参考资料(对博士生也可不必指定),对各个专题(章)的学习与研究任务提出要求。(2)把一门课程的专题(章)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须系统讲授或专门讲解的,由导师主讲或邀请有关专家做报告,然后组织研究生讨论。导师一般只讲本门课程最基本最主要的理论,并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过程介绍给学生,如介绍自己的观点以及形成这些观点的过程,有争议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什么难于解决,等等。一类是采用“三结合”教学方法的。两类教学的比例,视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水平、能力而定,大体上硕士生专业基础课程讲授比例稍高,硕士生专业课程与博士生课程则更多采用“三结合”教学方法。(3)采用“三结合”教学方法的专题,由导师与研究生协商分配。一般说,每门课程每位研究生以分配2~4个专题(章)为宜。太多则恐研究生负担过重。(4)导师对每个专题分别指定或建议阅读一些(不是全部)参考资料;对于博士生也可不指定参考资料,完全由他们自己搜集。(5)研究生对所分配的专题(章)有计划地进行研究。除广泛阅读参考资料外,有时还要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或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等。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同导师或同学交换意见,然后,写成教学提纲或讲稿。(6)研究生就所分配的专题讲课,每次1~2小时。然后,由其他研究生补充或质疑,展开讨论,也可由导师提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7)导师总结。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专题的讲课和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二是对讲课者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与能力进行评议。也可对其他研究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进行简评。总结时,导师着重于观点上的把关和方法论上的指导。(8)研究生根据课堂讨论和导师的总结,修改自己的讲稿,写成研究报告,交导师审阅。师生双方共同讨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讨论有时利用周末在导师家里进行,小范围地请有关人员参加。(9)考核。考核的依据,一是讲课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态度、水平与能力;二是参加讨论的发言内容与水平;三是书面研究报告。对于硕士生,期末必须进行一次考试,以了解研究生对本门课程知识是否全面、系统掌握;考试结果与上述材料合并评定成绩。对于博士生,也可以不再进行期末考试,由导师根据上述材料评定成绩,但所有课程修完之后,要进行一次综合考试。
实施“三结合”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多种形式对毕业或在学的研究生进行调查,特别是通过1992年和1996年两次全国范围内较全面的对本所毕业研究生的追踪调查,普遍反映: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得主动、灵活、深入。实施“三结合”教学方法,研究生有较多的学习、研究自主权,既有压力,又有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猎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阅读面也比较宽广。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使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碰撞、切磋、交流和补充。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专题(章)的学习、研究,都是一次研究能力的训练,都必须认真对待。同时,他们的讲课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真是一举数得。比起传统的导师讲、研究生记的单向知识传授或单纯的讨论、课堂提问或独自完成作业,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可取代的长处和优势。三者有机地结合,为研究而学习,为教学而学习,对知识的理解就深入得多;同时,也提高了科研能力,获得了一些有创见的科研成果。例如,85级研究生班修“中外高等教育史”后,将每人所写研究报告汇编成《中外高等教育史》内部印行,为研究生和高教研究同行提供了一部很好的参考资料。有的研究生以研究报告为基础对专题继续研究,写出有相当水平的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有的研究生修完一门课程就发表了几篇文章。不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就在课程学习时所研究专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而形成。有的研究生毕业后很快成为与所选专题有关的研究领域的专家、权威。在学期间,有些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研究生)还承担了国家级的重点研究课题。例如,潘懋元教授主持的国家级“九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就是本所1994级的博士研究生。这一课题是潘懋元教授采用“三结合”教学方法讲授博士学位课程——《中国高等教育专题》时提出并酝酿成熟的。又如,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的课题中,我所在学或毕业研究生作为课题组长获准立项的课题就达11项之多。调查表明,本所毕业的不少研究生提前晋升为教授、副教授,有的成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他们出版了高教领域的许多
专著,发表了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为高教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的毕业研究生则留学国外深造。他们从留学所在国写信回来说,“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他们能较好地适应国外的学术环境,进入国外较高层次的研究领域打下了基础。留学国外,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三结合”教学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能使研究生茁壮成长的好方法,他们从中受益甚多。
“三结合”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研究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这一改革,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取得明显的效果,主要在于:它符合高等学校教学的规律,符合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向,符合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一教学方法的首倡者、本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潘懋元教授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专家,这一教学方法是他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所创造的。“三结合”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1)研究生本来的意义就是研究者。一般说,硕士生的培养是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通过自主学习和有指导的科研活动,使之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负担某一工作的能力;博士生的培养则是以科研为主,通过自主的科研活动,表明其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并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赖于学位论文工作,而且应贯穿在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学术活动中。课程学习与专题研究的结合,有利于及早地促使研究生进入研究领域。(2)除应用型研究生外,研究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科研与大学教学工作。因此,硕士生的课程设置规定必须修“教学实践”2学分。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更应加强教学实践的锻炼,使之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教而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3)研究生已受过本科或专科教育,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能自己猎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当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要避免研究生教学的“本科化”。
由于“三结合”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规律,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它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有些学者、专家专门著书、撰文评介这一教学方法。例如,张宝昆先生的著作《英才教育法》就有较大篇幅对这一教学方法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刘根正先生的文章“课内外一体,术业品并重——简析潘懋元先生的研究生教育实践特色”也从侧面评介了“三结合”教学方法。1988年,厦大电教中心摄制的介绍厦大高教所的电视专题片《十年开拓》也着重介绍了这一研究生教学方法。该专题片先后数次在全国性会议以及厦门电视台上播映。几年来,不少高等院校在高教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收效甚佳;有些地区把这一教学方法概括为“潘懋元教学法”加以介绍,“引起很大反响,许多教师感到受益匪浅,并尝试运用了潘懋元教学法”。(见张宝昆著《英才培育法》,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不仅如此,这一教学方法的创立对我国当前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也起着一定的启示和推进作用。
在推广和运用“三结合”教学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对导师的要求很高。导师不但对各个专题(章)都要有深入全面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引导研究生的研究与讨论,要能做出较高学术水平的总结,还要善于发现研究生的讲课与研究报告中的问题,做出有指导意义的评议。这比自己备课、写好讲稿进行讲授要困难得多,个别教师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效果就较差。(2)有的研究生,整个学期全力以赴准备自己所分配的专题(章),对于其他各个专题(章),事前没有很好准备,参加讨论时发言质量不高,因而对于整门课程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全面系统地掌握。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1)要求教师不断地自我提高。(2)对参加讨论的研究生,事前要求他们准备至少提一个问题,对他们的发言内容和水平及时评议并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3)硕士生修完课程之后,要进行一次考试;博士生要进行综合考试。
当前,本所的发展已经进入总体战略部署的第三阶段,即进行较高水平与较广泛领域的科学研究,建设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学科点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进入这一发展阶段,丝毫不意味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削弱。要完成本阶段的战略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因此,本所与兄弟单位联合发起,分别于1992年4月和1996年11月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高教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总结和交流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加强与兄弟单位的合作,达到共同发展、开拓未来的目的。通过会议的交流与总结,本所首创的“三结合”教学方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已得到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同和赞许。大家一致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三结合”教学方法已臻于成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运用。与会代表指出,十几年来,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大大提高了高教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质量,有力地促进了高教学科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实现高教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等教育学的博士和硕士,他们为全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三结合”教学方法在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界乃至于整个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所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他们勇于开拓,积极实践,为建立、发展和完善“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高教学科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高教所(厦门361005)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