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诚 张秉平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设置的,每个专业都开设了大约几十门课程。门类众多的课程覆盖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的各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但是对这些众多课程的自身特点、重要次序、相互关系、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却没有或很少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导致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雷同化与模式化。这些众多的课程就像一个大拼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食而不得其味,并导致消化不良。有些课程名义上是开设了,但实际上学生却并没有真正理解。
那么,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思路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进行思考。统计学里有一条著名的帕累托定理:事物中存在着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要善于找出关键的少数,正是这些关键的少数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在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比较,公共基础课是关键.的少数。从理论上看,只有学好了公共基础课,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从实践上看,正如有的教育专家曾指出的那样,我国高等教育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主要差距在基础课。所以要想提高高等学校课程质量,首先要抓公共基础课的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公共基础课有十几门,究竟主要抓好哪少数几门课呢?我们说要抓关键的少数几门课,并不是其他大多数课不重要,而是谭这少数关键的几门课与其他大多数课有关联作用。如果学好了这少数关键的几门课,那么对其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乃至将来毕业参加工作、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少数关键的几门课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学的薄弱环节,需要师生付出比其他课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更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效率。
通过对当前高等学校所设的公共基础课的分析、排列和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数学、外语是高校所有课程中最关键的三门课,其中哲学又处于三者之中的首要地位。这三门课学得好坏,不但直接影响、制约着其他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将来毕业生参加工作和进一步研究深造起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目前的现实是,在高等学校中,这三门课恰恰是最薄弱的环节。所谓薄弱,是说虽.然名义上开设了这些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没有真正学懂这些知识,从而导致了某种程度上人才的畸形发展。比如缺乏哲学和数学思维,导致文、理科之间的互不沟通;外语能力的不足又导致信息交流的贫乏和知识视野的狭窄。
进一步分析这三门课为重点课的原因,有如下两点:其一是这三门课本身难度大。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概念、范畴、规律比较抽象、深奥、难懂。高等数学相对于初等数学来说,要更加抽象和深奥。学生所熟悉的初等数学,即常数数学,是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活动的。而变数的数学(即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部分)在本质上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因而高等数学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个全新的领域。外语虽然不需要抽象思维,但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记忆词汇和训练听说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二是这三门课的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哲学和高等数学主要是教材和教学方法问题;外语主要是教学进度安排问题,本文将不作详细论述。
根据在认知领域中,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繁杂的分类原则,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1)具体知识。指那些具体而有形的现象,是较多需要记忆,而较少理解的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大多数课程,特别是一些专业课属于此类知识。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运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困难;(2)局部抽象知识。指某一特殊领域的理论和结构的知识,如某些专业基础课属于此类知识。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难度,但稍加指点,就可以理解、掌握。(3)普遍抽象知识。指对普遍事物进行概括、总结的理论,如哲学、高等数学。此类课程对于那些习惯于局部、孤立、静止地观察分析事物,缺少生活储备的大学生采说,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学时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采用恰当的教材和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门课程,否则将事倍功半。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期间,其认知顺序一般是按照具体→抽象的路线进行的。但是仅就大学阶段而言,由于大学生巳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在课程安排上应当首先学习一些普遍抽象知识一哲学和高等数学,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进而再去学习一些具体的知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抓关键的少数几门课,以求在教育质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培养出能辩证思维、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我们真正教好、学好了这三门课,其结果绝不仅仅是这三门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是整个高校课程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全面提高。
第一作者单位:吉林粮食高专(长春130062)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