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 群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是关节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及破坏性疾病,主要累及多关节的滑膜,以手足小关节病变多见。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强直及功能丧失,也可伴发关节外病变。此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0.4%,据估计全国至少有440万患者。
新近著名风湿病专家张乃峥教授指出,类风关治疗得越早(在尚未出现骨质侵蚀之前研始治疗)其疗效及预后越好。近年来对类风关的发病机理有了深入认识,更为强调T细胞活化与滑膜细胞产生众多细胞因子的作用。因此治疗上采用不作用于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仅抑制前列腺素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炎痛喜康、扶他林等药物。是不能控制病情、防止骨关节病变进展的。况且每个患者的病情、对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而非甾体类药若对类风关起到抗炎作用,常须较大剂量,像长期服用布洛芬0.2~0.4克,一日3次,是显然达不到抗炎作用的,还可能延误合理治疗。
长期大量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类风关,尽管症状明显改善。但不能改变病程、防止骨关节破坏,且副作用较大。激素并非是万能的免疫抑制剂,如需用激素改善症状,专家建议每日口服强的松10毫克以内,且以短期服用为宜。
对于血沉快、高滴度类风湿因子阳性、很快出现骨质破坏或伴有关节外症状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改善病情的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如氨甲喋呤、金制剂、青霉胺、环磷酰胺、雷公藤多甙等。可单一或联合应用,因为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环节对类风关的免疫反应发挥作用。据美国波士顿大学对1083名类风关患者采用氨甲喋呤、金诺芬或两者并用治疗后的效果评价,在确诊后头2年使用上述任何一种药物治疗,有51%的改善症状的可能性:而在确诊后5~10年治疗,只有28%有明显改善。研究显示。小剂量(每周7.5毫克)氨甲喋呤即能影响类风关的发病机理,阻止其病情进展。
对类风关的治疗,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下台阶”模式。即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根据病情。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类固醇与慢作用药(如氨甲喋呤、金制剂、青霉胺等)改善患者关节肿胀、关节痛指数、晨僵等症状。并减轻炎性骨膜炎损害。非甾体抗炎药常选一个品种,并逐渐加量,足量使用2~3周后,若无效再换另一种药。为防止其对胃肠粘膜的刺激作用,可加用粘膜保护剂米索前列醇、硫糖铝,并注意选用胃肠道副作用小的芬必得、萘普酮、阿西美辛等。
90年代治疗类风关的新战略认为:应早期发现进行性、侵袭性骨关节病变者;及时治疗;联合用药;远期观察预后及新药的使用。对良性关节炎者用单种药物治疗即可。对已有侵袭性滑膜炎者,应采用联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