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内心世界

1992-07-15 05:29郭英剑
读书 1992年9期
关键词:赛珍珠中西文化内心世界

郭英剑

应该说,《我的中国世界——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自传》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自传”,“它是在不同层次上写不同地方的不同的人,把它们串在一起的只是时间”但它无疑是一部充满温馨情感的回忆录。作者以秀丽、细腻的文字,回忆了她在中国以及日本、印度等国的日日月月。这里有童年的稚趣、生活的欢欣、情感的激荡、战争的威胁、苦难的历程,更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她受教于“宿儒”孔先生,自此而有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世界。她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并希冀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到一个契入点,力图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她被称为两个世界中的“人桥”,是当之无愧的。

作者对乱世时代中国的何去何从有着深切的思考。我惊异于她的真知灼见:那时的“年轻的中国人”,“一心要缔造一个新中国”,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办事不切合实际,不知道也不理解他们自己的人民有何想法,却试图照搬西方那一套”。“虽然他们的本意是成为现代人,……但实际上当时根本没有真正的现代中国人,他们只是西方化的中国人”。这样的批评与鲁迅先生早年对“欧化”现象的针砭正是相同的。

“我现在已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如果说我还时常想念中国的话,那是因为我在这里找不到一点哲学”。这位“以全球为家,为全人类而生存”的人,总是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中国、中国人以及整个世界。她断言:“总有那么一天,(中美)这两个伟大的民族走到一起,彼此相解,永远友爱”。

大凡批评诺贝尔文学奖者,随手拈来的例子十有八九会是赛珍珠。赛氏惊诧于缪斯女神的垂青(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或许更令其惊讶的该是:何以在其获奖后的半个世纪里反倒在她视为第二故乡的中国声名日下,甚至在五、六十年代(那特殊的历史时期)“堕落”为“美国反动文人”与“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她曾多次表示过:“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对这一番“自做多情”,我们似乎淡然处之乃至不予理睬,倒是对其众多有关中国的著述多持批评与否定态度,全然不顾她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亦不顾她如何挚爱中国、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如何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呼吁、奔走……

无庸讳言,鲁迅先生当年评述赛珍珠的作品时,曾说过:“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但多年以来,对赛珍珠的总体评价却从未超出半世纪前鲁迅先生的批评。鲁迅先生的话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决非“盖棺定论”。首先,这是鲁迅先生在一封信中提及赛氏的,机时非专门评论;其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鲁迅等文学巨匠来说,国家的生死存亡、人的自由与解放才是至关重要的主题与题材,借文学以唤起民众、疗救民族才是其目的,自然对赛珍珠这位异国人撇开当时的“主流”而专注于“支流”的作品不以为然。然而,这不能成为评价赛珍珠的唯一根据。

赛珍珠一生处于两难之境,“身处中国却非其一员,身为美国人却依然不是它的一员”。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是可以想见的。我常想:她一生竭力去理解人、理解人类,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探索一下她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去理解她呢?

我们不妨听一听她发自肺腑的呼唤,并接受这来自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

(《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标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版,5.00元)

猜你喜欢
赛珍珠中西文化内心世界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风车山麓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微趣图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爱心大使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