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人的衣食住行

1984-08-20 05:13杜文勇
中国青年 1984年11期
关键词:布加勒斯特西服罗马尼亚

杜文勇

前不久,应《青年火花报》之邀来到罗马尼亚。因是首次到这个国家访问,很有新鲜感,时间不长却也窥见了罗马尼亚青年生活之一斑。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情趣,也能给人一些启发。

穿着讲究,花色品种繁多是罗马尼亚青年穿衣的特点。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大街上,在喀尔巴阡山的山村里,我发现人们的穿着都是相当讲究的。最普遍的是毛料与化纤料。姑娘们裙衫飘拂,五彩缤纷,“花样”换得很勤,我那位女翻译,白天一套,晚会一套,第二天问“早晨好”时,又换了一套。据说,到了冬季,女同志穿的各种款式的皮大衣、考究的帽子用料则更加“高档”。男青年的服装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穿西装的很普遍,很整齐,很精神。笔者在国内属“保守”者,总觉穿西装“与众不同”,觉得不大自然;出国前也赶制了一套西装,与罗马尼亚的“西服”群站在一起,不自然感也完全消失了。我没有研究罗的服装史,在山村偶尔也见穿民族服装的,但是无论是奶牛场场长还是山村饭店服务员,无论是教师还是司机,穿西服的最多,这大概正是人们多年“选择”的结果。目前我国青年中出现的“西服热”会不会波及全国城乡呢?罗马尼亚青年也喜欢穿衬衫、运动衫,很随身,很舒服。笔者出国带了几件衬衫,一律白色,在布加勒斯特看到男青年穿花格衫、各种颜色、图案的运动衫很普遍。不是常说男同志服装单调吗?除了提倡西服外,可不可以在花色上为青年们好好打扮一下呢?

食品结构与中国大不相同,这是一。罗马尼亚人的主食是面包,但是每一顿吃得很少,香肠、奶酪、熟鸡蛋、烤肉排每顿都上得很多。肉以牛肉为主,牛肉排烤得比较嫩,用刀切着吃,往往切开时还带着红血丝。每块牛肉排有二三两重。罗马尼亚人认为不吃肉的人无力,劲头小,他们说自己是“食肉民族”“不吃肉等于没有吃饭”。吃了几天肉,笔者每顿饭也变得只吃一小片面包干了。我们国家不是很有条件发展畜牧业吗?我想,我们民族的食品结构变一变,由植物性食品为主转化为动物性食品为主,我们在未来的奥运会上能否多得几枚田径、大球的金牌?第二,在“吃”上,罗马尼亚人的“讲究实效”也很突出。他们的饭菜花样、品种确实远不如中国,但是营养价值却很高,蔬菜(如柿子椒、西红柿、黄瓜)几乎全部是洗净生吃,就连吃葡萄,他们也“不吐葡萄皮”。还有第三点,在罗马巴亚吃饭,没有一次围桌聚餐式,他们总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这似乎显得不大“热烈、亲切”,可是确实很卫生。十个人共同夹一个盘中菜,其中有一位患肝炎者就够呛。

住房问题解决得不错。布加勒斯特市每人平均12—14平米,三口之家都有一套住房。房租加水电费,大约相当于一人工资的十分之一多一点。分配住房,由于采取了合理的办法,人与人的差别较小。如果谁在平均水平之外多住房,就得加倍拿房租。城市职工中有不少人投资建房,也可自己买房,粗略算一算,买三间一套的房子,大约需要一个普通工人的五年工资。农村住宅建设发展极快,一幢幢小别墅,设计得十分别致。这几年政府注意到农民“房子越盖越多”,很多三口之家都有十几间房,还打算采取点“限制”办法。

行的概念,在罗马尼亚主要是乘小汽车。在城乡街道上,极少见到自行车,有些小孩拿自行车当玩具。罗马尼亚私人多用国产“达契亚”小汽车,一辆价值七万列伊,合一个普通工人两年多的工资。《青年火花报》总编辑讲,他们报社的一半同志都有私人小汽车。青年人渴望买到小汽车,有了车似乎找对象也对异性多了一种吸引力。说到“行”,我还想“牵强”地讲几句“旅行”。在罗马尼亚,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好了,都渴望“远走高飞”,到祖国各处、到国外去转转。罗马尼亚有六百万青年,每年参加国内、国外旅游的总有七百万人次,周末去郊外野炊、露宿,星期日晚上回来的“二日游”还不计算在内。开展旅游,大概也该算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吧,据说,罗马尼亚青年的旅游假(每年15天以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些家庭一年中的积蓄,都要在旅游中花光——为的是玩个痛快。

罗马尼亚党与政府关心群众衣食住行,因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崇高目的是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人”。

猜你喜欢
布加勒斯特西服罗马尼亚
可变形自收纳便携西服设计研究
高定西服在消费者视域下的色彩应用与发展趋势
卖西服
悬崖勒马
罗马尼亚航展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布加勒斯特之怒
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