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光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大约只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量的20%。以上海为例,今年共有17,000名大学毕业生,其中分配在上海的9,000多人;而各单位申请毕业生的人数达到五万多人。一面是需才若渴,另一面却在滥用人才。据有关部门对81届、82届毕业生的抽样调查,发现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约占分配总数的15%,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呵!
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的单位盲目申请指标。明明只需要中专生就可以了,一旦有了编制余缺,也非要申请大学生,结果工作安排不合适。比如,获得欧美文学学士学位的某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的几位毕业生,被分配到飞机场做售票员、检票员、行李管理员,理由是,这些工种要和外宾接触,也需要外语;五年制大学毕业的医学士分到疗养院发药。二是有的单位搞所谓“干部储备”。有的工厂企业还没有上马,设备还没有购置,就提前好几年申请要大学毕业生;一旦到手,不管是否需要绝不让调出。结果这些人无事可干又得不到培训,业务也慢慢荒废了。三是有的单位以劳动“见习”为名,把大学毕业生当劳动力使用,既不轮换工种让他们全面熟悉情况,又不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更有甚者,把他们干脆放在一边,无人问津,“助工”成了“坐工”。
知识分子,是我国四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但是,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难道要等到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中年、老年以后,再重新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吗?
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全面改革现在的分配制度,使供需双方见面,合理分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根据青年知识分子所学的专业,安排适当的工作,注意对他们的培养和关心。要打破部门所有制,允许人才流动。凡属专业不对口、使用不当的青年知识分子,应允许到其他单位去工作。对少数坚持不落实青年知识分子政策,不重视发挥青年知识分子作用,滥用人才、压制人才的单位负责人,还应追究领导责任。
上海高教局杨德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