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东
前不久,有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来闲谈。他们知道我对裴文中教授比较熟悉,因而向我发问:裴文中曾以创作小说出名,后来又发观了“北京人 ,成为古人类学家 ,看来他的成功道路可以说是一随风顺的罗?要廓清青年朋友的这个疑团,还得从六十年前说起。
文学界里一过客
1921年的暑假,裴文中从老家滦州师范毕业,来到了北京。因为家贫无力接济,他报考了北京大学这座学费较低而资格最老的全国最高学府。地质系又是个冷门,报考的人不多,他遂决定报考这个系。被录取后,裴文中就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攻读。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斗争的狂飚虽已过去,生气蓬勃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潮鼓舞着许许多多的青年。裴文中字明华,名与字联在一起,就是“文明中华”。怀着报效祖国, 文明中华的宿愿,他向自己提山了许多问题:中国真的老大了吗?中国人的思想真的僵化到不可救药了吗?裴文中决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一下这个古老民族的特点,一心一意地爱上了自己选中的这门专业。
裴文中不时地遭到贫穷的因扰。有的的候穷到三顿饭都接不上的地步,只好抱着包袱走进当铺。他把《论语》上的“君子坦坦荡荡”,风趣地改为“君子常当当(读dàng dàng,以物质钱之意)”。由于入不敷出,爱好文学的裴文中只好又向报刊投稿,弄点稿费以补助生活上的不足。他的代表作《戎马声中》这篇小说,写的是游学的青年,为了炮火下的故乡和父母而惊魂不定的真实感受,文中朴素无华,感情真挚热烈。1924年秋天,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滦县陷入火线。裴文中和几个同学得不到家乡的消息,奔走问讯,焦急万状。裴文中把这种心情写入小说。小说发表在孙伏园编的《晨报副刊》上。鲁迅对它十分重视,1935年收入他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之中,并称赞这篇小说为‘乡土文学”的一种,又别有信手写来,不事雕琢的好处。
人类学上的巨大贡献
1927年,一贫如洗的裴文中靠半工半读读完了大学。毕业就是失业。他写了不少信,向有关部门毛遂自荐。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正式的职业。到了1928年春天,地质调查所的所长翁文灏先生为他设法,找到周口店发掘化石的工作。当时这项工作由杨钟健教授和瑞典人步林博士负责。裴文中担任杨钟健的助手。
发掘周口店的化石是从挖“龙骨”引起的。从前北京的药铺里卖的“龙骨”,据说有镇惊等功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发现周口店出产“龙骨”,先后来到周口店的龙骨山发掘化石。经过几年的发掘,发现了人类牙齿,他们把这一发现称作“北京人”。
1923年4月初,裴文中第一次到周口店,当工人在山上向他指点并辨认若干动物化石时,他惊慌了:一位工人竟有如此丰富的知识,自己空持有大学文凭,在这里插不上手可怎么办?他横下一条心,勤奋学习,赶上去!
开始,杨钟健派裴文中管理工人,记算账目。裴文中希望自己也参加挖掘化石。当时,杨钟健和裴文中都住在周口店附近的刘珍小店里。每天晚上,小店的土房里油灯下,杨钟健用挖掘出来的标本亲自给裴文中讲授指点,使裴学业大进。
从此,裴文中起早摸黑,环绕整个尤骨山进行活动,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周密地调查了洞穴的内外。1929年夏,杨钟健到山陕进行地质调查,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裴文中负责。就在这年12月2日下午4点钟左右,一个重要的时刻到来了。在主洞偏北的下洞附近,一位工人找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从来没有见过,让裴文中去看。裴文中一见之下,脱口喊道:“是猿人”喊声惊动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围拢过来。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头盖骨,拨开松土,可以看到它的顶部。它一半埋在松土中,一半和硬土连结在
一起。
冬季白昼很短促.还不到五点钟,已经暮色苍茫了。洞内黑乎乎的,北风灌穴,寒气袭人。此时此刻裴文中激动异常。他想,即便加油工作,恐伯到了晚上也不见得能控出来;明天再挖吧,又不放心。怎么办?决心挖下去。他在几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手特铁锤和凿子,全神贯注,借着灯光轻轻地挖掘。紧张的工作使他不仅不觉得冷,反而浑身发热,头上冒汗。天色更黑了,他使用撬棍,要把它撬出来,结果头骨的一部分被震碎了。他懊悔不迭。然而这一失误,却使他知道了这个猿人的头骨有十毫米多的厚度,比现代的头骨厚得多。最后,他直起了腰,呼吸了一口气,胜利地望了望大家,头盖骨终于被挖掘出来了。
五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的头盖骨重见天日了。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全国、全世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这一重大发观,促进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1930年龙骨山上扩大了工作范围,为以后的发掘奠定了基础。裴文中又找到许多石器和骨器———“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找到许多脊椎动物化石----和“北京人”同时生存的动物群;找到“北京人”已经能够用火的证据。这是最了不起的贡献。它标志着“上帝造人”“抟土造人”种种神话的彻底破产,为“从猿到人”的进化观点和“劳动创造人”的伟大真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关于“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过去有种种的推测,有的竟说是协和医学院解剖科主任英籍加拿大人步达生发现的。而步达生却说:“名义上虽是我担任研究,实际上我并没有挖掘过。”随后参加发掘工作的贾兰坡教授也说:“整个发掘工作,除了步林参加过l927年及1928年周口店的发掘外,可以说任何外国人都没有动手挖掘过哪怕是一铲土。”是我国当时年仅26岁的裴文中,经过艰苦勤奋和富有智慧的劳动,使中华民族的文明放出了独特的光彩。
三十年代初期,裴文中根据研究心得,写了一些学术报告和论文,开始受到国际上的注意。1925年裴文中去法国,在步日耶教授指导下,得到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以后,他一直从事古人类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之一。
爱国、正直的科学家
科学上的发明创造绝不是由于幸运而得来,裴文中之发现“北京人”,乃是勤奋的结果。当时的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曾对裴文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以五六年的时间,从不识猪牙鹿骨之人,一变而成为古生物学专家,世界学者莫不闻知他的大名,这是需要如何份量的努力用功,方能到此境地!”寥寥数语,把这位有为青年的主观努力,肯定得十分恰当。
1955年,裴文中去法国学习深造。他把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倾注在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上。行前他立下了誓言:“此行绝不能给中国入丢脸”。本来,他连法文字母也不认识,批准公费留法之后,他立即自费学法文。到了举行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已经能够用法文回答问题了。从此,裴文中除用中文撰写他的科研论文外,并且可以用法文或英文写学术论文。在法国,裴文中省吃俭用,然而外出活动,绝不低人一等,有辱国格。裴文中毕业的时候,国内的抗日战争爆发了。本来,他可以留在法国安安静静地搞科学研究,然而值此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他呆不下去了,毅然决然地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
在那山河破碎、人民过着奴隶般生活的日子里裴文中继续搞发掘和科研的愿望已成为泡影, 就连周口店发现的人类化石也在几个美国人手里弄得下落不明。裴文中为此而被关进日本宪兵队,备受折磨。正因为这样,解放以后,裴文中就愈发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因为今天的国家是真正属于人民的了。
1949年三四月间,裴文中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出席了世界和平代表大会。在布拉格,他参观丁捷克的博物馆,深受启发。他向同行的著名学者郑振铎教授表示,我们国家应当建立一个规模宏大范围广泛的自然博物馆,通过标本、实物以进行知识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郑振铎担任文物局局长后,聘请裴文中任该局博物馆处的处长,积极主持自然博物馆的筹备工作。接着,文化部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先后联合举办了”考古专业训练班“,由裴文中负责领导,亲手培养了很多中、青年考古专业人才。现在全国各地博物馆馆长,好多就是裴文中当年培训的学生。
五十年代中期,一些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是解放后第一次最重要的发现。它的发现为中国旧石器时代和人类发展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材料。从此我国的考古事业从经费到发掘和研究, 完全靠自力更生,不再假诸任何外国的力量。裴文中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收获很大。1956年,裴文中以他蜚声中外的学术成就被英国皇家学会推选为该会会员。
十年浩动中,裴文中遭到重重磨难,身心备受摧残,但是他丝毫没有失去对祖国光明前途的信心。粉碎“四人帮”后,他更是精神焕发,一片赤诚,竭尽全力,在祖国大地上风尘仆仆地从事着发掘和研究工作。1976年裴文中患了冠心病,病愈后,一次家里人陪他到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上班。他坐在研究所里抚摸着自己采集来的化石标本,爱不释手,下班铃声响了,他久久不忍离去。最近,77岁高龄的裴文中身患重病,但雄心未已,计划年内一定要奔赴广西柳州和内蒙古扎赉诺尔两地考察,他说:“如果此举不能实现,我死不瞑目。”最近,他因脑血栓病住在医院里,听说所里同人即将到安微和县进行一项重要的发掘工作,他立即用不太灵活的手提笔作书给他的亲属,表示自己也要飞赴合肥,然后转道和县去考察。我们的老科学家就是这样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
裴文中是有文学才能的,尽管他改了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已经多年,但在搞野外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日子里,仍间或写些杂文揭露内战根源,抨击反动派的顽固。例如,1947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地主还乡团“火会”也借机残酷迫害和屠杀当地的革命群众。裴文中怒不可遏,秉笔直书,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今日之乡村》。他的文章直截了当指出国民党扶植的“火会”就是为虎作伥、无恶不作的土匪。他不顾朋友劝告,文章署名竟用本名。这种挺身而出、仗义直言的行为,确实冒着相当的风险。北平一解放,裴文中见到了董老(必武)。一见面董老就说:你的文章(指《今日之乡村》)传到了解放区,我们见到了,写得很好。裴文中深受鼓舞。
旧中国的苦难早已过去了。八十年代的中国拉开了新时期的帷幕。如同当年裴文中那样的热血青年大量涌现,他们正怀着发展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的强烈愿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在振兴祖国的神圣事业里谱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