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工作者和病人之间

1959-08-16 03:30傅连章
中国青年 1959年9期
关键词:伤病员医务作风

傅连章

两种不同医务工作者与病人的关系

我是一个医生。在革命的队伍里,三十多年来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愉快。当我与一个治愈的患者告别时,我和病人同样地感到无比的欢悦。我常收到一些陌生的人的来信,从那些热情洋溢的信上,知道他们曾经是我治过的病人。有时,我也碰到一些不知名的人来与我握手言欢,从他们的自述中,才知道我曾经为他们治过病。

医务工作者与病人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大凡人与人的关系必然要反映出一种政治关系。革命的队伍里,我们与伤病员之间,存在着一种革命的友谊。我们对待伤病员,不论他是张三、李四,不论他的病情多重,有无救治的可能,首先是寄予他们以极大的同情。在战场上,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也不能扔下一个伤员,尽管条件如何简陋,也不放弃拯救一个病人的最后时刻,因为伤病员是我们革命的战友和阶级弟兄。

在旧社会里,医务工作被当着铁饭碗,或者金饭碗,医务工作者与病人的关系,往往反映为一种金钱交易的关系。除此而外,也有这样一种医务工作者,他们对待病人,从某种个人的目的出发,看这个病人有没有研究的价值,能否从这个病人身上学到一种新的手术。为了个人研究、写论文和攫取名利,不惜拖延治疗,或者给予不恰当的治疗;为了练习某种手术,也不考虑患者的安危,把病人的健康作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的名利,谈不上为病人服务。还有一种见病不见人的态度,就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机械的工作对象,只看到疾病的特殊性,而没有看到人的特殊性,什么病给什么药,千篇一律,办完了事,不去研究每个人的思想情况和其他条件,如何因人制宜地、更细致地进行工作,对病人常是冷冷冰冰,缺乏热情。

应该说许多旧社会的医务工作者,对于有钱的统治阶级,还是服务周到的,所谓见病不见人,说得更透彻些,就是不能很好地为劳苦的工农病人服务。因此,革命队伍和旧社会里的两种不同的医务工作者与病人的关系——热爱病人,和不关心病人疾苦,归根结蒂,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医疗作风的反映。

树立社会主义全新的医疗作风

两种不同的医疗作风,给我们今天人民的医疗机构,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影响。

青年医务工作者,是老年一代的接班人,无疑的应该绝对摒弃某些旧的不良的传统,而继承革命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

医务工作者的革命傅统,就是党和毛主席所教导我们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就是热爱伤病员,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如前所述,革命的医务工作者,在党的教导下,懂得了伤病员是自己的革命战友和阶级弟兄,因而他们与伤病员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痛痒相关的感情。他们也懂得治好一个战士,是增加一分打击敌人的力量,治好一个工人或农民,是给生产战线输送一个劳动能手,把伤病员早一天治好,就是对于革命多作了一分贡献。这样,医务工作者把自己的工作,自然地当着革命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对病人有利的事,都努力去办,从没有考虑到这项工作是否高尚或者繁琐。因为谁也不会认为革命是一件平凡而轻松的事。

在革命战争中,医务工作者要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抬担架或者背着伤员下火线;除了包扎治疗工作而外,有时还要为伤病员洗澡、洗衣服,或者作饭吃,还要去安慰他们,鼓舞他们与伤病作斗争的信心。在紧急的情况下,为了保护伤员,医务人员就拿起武器,坚守在阵地上,许多同志甚至献出了自己青春的生命。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团卫生队长解艺民同志,在一次战役中,亲到阵地,抢救伤员。当他最后一次冲到敌人火力集中的铁丝网边,救出重伤的团政治委员时,自己已经中了三处弹伤。他背着政治委员爬行了五十分钟,到达前线的绷扎站,由于医务人员太少,又坚持着为伤员们包扎,而自己的伤口却不断地向外流着鲜血。这时敌人的兵力占了优势,必须紧急撤退,解艺民同志指挥着担架抬走一个个伤员。有人看到他的伤势也很重,劝他乘着担架撤下去,而他以作为一个卫生队长崇高的革命责任感,坚持着看到撤

走每一个人,看到绷扎站抬走了最后一付担架。这时解艺民已经由于流血过多,昏倒在血泊之中。敌人扑到了绷扎站,他朦胧中看到一个鬼子向他身边走来,愤怒的火焰,燃起了他最后的一点生命力,他蓦地挣起来,一枪把鬼子打倒了。这时另一个鬼子又向他猛扑过来,他又拼着与鬼子在地上搏斗,终因精力耗尽而英勇地牺牲了。

解艺民这种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了保卫伤病员的健康而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是成千上万革命队伍里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传统,在解放以来,医务战线上有了许多新的体现,并且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先进人物。河南有一位护士史素霞,用自己的嘴去吮吸乳腺炎病人含有细菌的乳汁,用自己的手去为便秘的病人掏大便。某陆军医院护士安德厚,护理一个结核性脑膜炎后遗症的患者。这个病人入院时已经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两侧臀部有严重的褥疮,很多人看来是没有希望的了。而安德厚同志却十分同情病人,不厌其烦地采用各种办法:多变换体位,注意保持创面洁净,勤查大小便,更换垫布,不使创面污染,以及在创面上施以热刺激改善局部循环促进肉芽生长等,竭尽一切力量来争取病人的痊愈。问题不在于这些方法有们么巧妙,可贵的是:他能够把这些看来是十分繁琐、对于一个几乎绝望的患者奏效又是如此缓慢的措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在治疗的同时他又不断地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的精神状况和营养状况逐步好转。终于几个月以后,这一个垂危的病人,竟然恢复了健康。这些事例就是一种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的体现。

许多先进的人物和事迹,是不胜枚举的,而抢救丘财康的事件,又是集中地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新的医疗作风和工作方法的光辉范例。这一个奇迹的创造,首要因素是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由于党的教导,医务人员觉悟到挽救一个工人战士生命的神圣职责,因而破除了对资本主义国家医学权威的迷信,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许多专家,打破了门户之见而通力合作;许多工厂,帮助赶制一切急需的器械。当治疗需要输血或者植皮时,人们就迅速地排满了长长一列报名的队伍。一个工人的生命健康,得到如此最大的重视,动员了如此巨大的群众力量,谁说不是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才能做得到呢!所以这一场战斗的性利,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新的医疗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胜利。

我们医务战线上,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了,医院订立了许多便利于病人的新制度。医务人员走出了医院大门,轮流下乡下厂,把医药支援到生产最前线。现在还流行着很多口号,如:“一切为了病人”、“政治下病房”、“医药送上门”、“无痛医院”等等。问题不在于这些口号是否完整,也不在于无痛医院是否真的做到100%的无痛,而可喜的是这一切都反映了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打算,使医疗工作更好地为生产服务的新气象。这就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全新的医疗作风和工作方法,正在迅速地生长,生根,和普遍开花。

当然还应该看到,那些不关心病人疾苦见病不见人的旧的医疗作风,在我们中间还存在有相当的影响,新的医疗作风还树立得不够巩固。破旧立新,往往是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有这样的一些同志,曾经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医疗队,或者下乡下厂支援除害灭病,的确表现了很大的革命热情,为人民立下了功劳。在他回到原单位之初,也确有一番抱负,希望把这种新的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但是时间长了,这种热气就渐渐的消沉下来,重新按照医院的老常规办事了。这就说明新的事物的出现,如果果不积极地培植它,去改造旧的某些落后的传统,则这种幼嫩的新苗又会有淹没的危除。

青年人要具有欣欣向荣的朝气,要有敢做前人所不敢做的事的气魄。我希望青年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作为一支勇于革新的先锋和突击力量,以你们的模范行动,带动群众,高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大旗,让抢救丘财康的精神遍地开花,放出更大的异彩。

全新的人才能做出全新的事

什么花结什么果,全新的人才能做全新的事。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就不会出色;没有工人阶级立场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就不会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和医疗作风;没有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就不会把革命的工作干好。

许多先进的人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革命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只要与革命有利,与挽救自己的阶级弟兄的生命和健康有利,就不怕脏,不怕臭,不怕劳,不怕累,在必要时,为着革命也不惜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叫做革命的人生观。我们今天革命的胜利,正是有千千万万(有名的和无名的)具有这种革命人生观的先进人物,前扑后继,英勇斗争所得来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事业是一个规模更为巨大的革命任务,需要更多的这种大公无私舍己为群的具有革命人生观的人投入到新的斗争中去,以争取更大的胜利。对于青年来说,这正是前程似锦大有可为的时代。

不幸的是,青年医务工作者中,还有一些人,看不见伟大的革命远景,而斤斤计较眼前的个人得失,轻视自己的职业,认为是太平凡了,做侍候人的事,因而不安心工作。

如果说医务工作是侍候人的工作,也可以。侍候有病的工农劳动人民有什么不好呢?再说,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项不是工人农民创造的,他们不也是在侍候我们吗?只可惜我们侍候他们还没有像工人农民勤勤恳恳生产东西来侍候我们那样周到和完满。世界上只有一种人不侍候人而专接受人家的侍候,那就是剥削阶级。

我多次地说过不要轻视护士工作,因为在医疗过程中,医生、护士、药剂、化验等人员是一个协作的整体。共同担任保障人民健康的工作,只有分工的差别,没有社会地位高下之分。在我们国家用,荣誉可以用劳动来争取,并没有特定的荣誉职业。前面举出的几个护士同志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而享有崇高的荣誉。看起来那些认为自己的工作太平凡了的同志,倒并不是他们真正具有什么高尚的思想,相反的,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与那些大公无私舍己为群的先进人物比较起来,确是有些太平庸得不足道了。

青年是处在一个成长的时期,他们的身体、政治思想、生产知识都正在成长。农作物的成长需要雨水和肥料,青年人的成长需要党的教养和自己的积极学习、艰苦锻炼。

我深切地希望,青年医务工作者,在党的教育下,以革命的思想,又红又专的步伐,发挥冲天的干劲,在医务战线上创造惊天动地的成绩,大大地超过我们老年一代。这也是我们引为慰籍和寄予厚望的事。

猜你喜欢
伤病员医务作风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