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的凯歌

1955-08-16 03:14天荪
中国青年 1955年1期
关键词:苏联劳动建设

天荪

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域是辽阔的,土地是肥沃的;地上有丰饶的物产,地下有无尽的宝藏。在这里居住生息的我们伟大的民族,人口现在是六万万,都以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著称。这无疑是世界的荣誉。

一九四九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获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同志那时曾庄严地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但毛泽东同志也警诫了我们:“过去的工作只不过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正是这样,我们才更加警觉,更加奋发,全国人民以一致的步调,将时代的巨轮继续推向前进。我们用惊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能力,扫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所遗留下的障碍与残渣,开始了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

从那年十月一日那个伟大的建国日子到现在已过了五个年头。这五年是胜利的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标志这“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回顾胜利的来路,展览建设的成绩,不仅在参加战斗和亲身劳动的人是无尚的愉快和安慰,对继续前进的队伍也将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在新中国的第六个元旦,我们正可以以这种心情来读读《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选》。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及时的书。这本书是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方面的缩影。这本书反映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面是很广的:工业、交通、水利、农业、林业、渔业……。文章是五十六篇。五十六篇文章像五十六部电影,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绮丽的图画。它引导我们参观工厂、农村,使我们经历各种艰苦的同时也是幸福的生活;它介绍我们访问不同类型的家庭、集体,使我们有机会和人人景慕的英雄、模范作亲切诚恳的谈话;它时而带我们爬山越岭,时而带我们航海潜水,时而带我们到雪地冰天或五谷稔熟的农庄:一篇文章是一个世界,一种场面是一番体验。书的前言里说:“可以看出伟大祖国的壮丽面貌;可以看出全国劳动人民在党、政府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在积极参加祖国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创造了多么伟大的成绩,树立起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新的英雄人物正在不断地大批地涌现;新的发明创造正在不断产生。”这是真话。当然,正在蓬勃发展的祖国建设事业,规模的宏阔、气象的雄伟、内容的丰富,绝不是一本书、尽管篇幅四九六页,所能描绘其全貌的。这里且让我们在万千新人新事中窥其一斑吧。

老孟泰,全国闻名的劳动英雄,生活就为了工作,“我要跟大伙一块去寻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要亲手干!”他的格言是“不虚度今天”。“万能工具胎”的创造者王崇伦,他和时间赛跑的故事已经变成了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他在一九五三年一年内完成的工作量就等于原来插床四年一个月零十七天的定额。张明山“反围盘”的发明,是有国际意义的;它照亮了我们原有工厂的机械化、自动化的道路。这些是祖国工业基地鞍钢一个方面的事例。

在交通事业上,天兰铁路的修筑,工人要和坚石、泥浆、汹涌的洪水作战,才在西北的高山原野给六百九十四公里的沿线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幸福。他们的筑路歌是:“树要人来栽,路要人来开,人民天兰路,人民修起来。”康藏公路上打通折多山、雀儿山,战士们传颂着“艰苦就是光荣”;在冰冻的地皮上铺了干树枝睡觉,还有兴致互相戏谑:“钢丝床底下还有自来水哪!”副连长陈家才的智慧:汇雨水冲刷山石泥浆,洗出一条平整的大路;班长周登华的顽强:两眼失明,还用铁簸箕清除碎石。这都是我们青年的战斗的榜样。塘沽新港,人们做着“移山倒海”的工作,六十八岁的潜水师傅冯泰亲自潜水打捞挖泥船“大沽一号”,对人说:“要在解放以前,我这身本事就带到棺材里去了;可是现在,我要把我所有的本事都交给我们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社会变了,人也变了。过去的淤泥地带,长出了葱绿、茁壮的杨柳和香槐;码头上成天放送着愉快的歌曲,夜晚电灯、探照灯也把港区照得四处通明。

我们有“把大山当作小土堆,把大海当作小河沟”的经济建设的前哨——勘探队,他们的目的是役使自然、改造自然,使沙漠变良田,戈壁成绿洲,把珍贵的宝藏从地下挖出。我们有基本建设工人,他们把神灯和魔戒指一类奇幻的故事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平地起高楼,昨日的荒野明日可以是烟囱林立的城市。人造湖,我们已有了荆江分洪、官厅水库,既防旱灾又防水灾,还可养鱼、发电,这叫做“人定胜天”。还有什么?兴安岭、黄海、渤海、大陆上无垠的田野,造林,捕鱼,农艺,哪里不在进行建设呢?“奇迹在英雄的劳动中产生”。新鲜的事物,模范的业绩,一件件都像醇烈的旨酒。我们是不惜为它们满饮陶醉的。热爱这些事业,就是热爱祖国。每一种事业都值得我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放进去,奋斗终生。

完成这些事业,在各种事业里做出成绩,可以从通讯报告里归结出四个主要的因素,那就是党的领导,苏联的帮助,集体的智慧和劳动者的高贵品质。

马雅可夫斯基在长诗“列宁”里写道:“党——是我们事业的永生。”我们也可以说党是一切事业的灵魂。哪里有党哪里就有胜利。太行窑上沟村,组

织了一百七十三户的大合作社,修筑了“八一储水池”,使三百亩地免除旱灾威胁,党支部书记王锦云说:“主要是多年来党对群众的教育。”主要靠支部作为领导群众前进的核心。在一切事业上,人们在接受工作任务——哪怕是极艰巨的任务——的时候,常常是这样表示:“我没有什么困难,就是有的话,有党的领导,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因为在工作还没有头绪的时候,党会指给我们以工作的方向,在工作中间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党会支持我们,帮助我们,鼓励我们。抚顺煤矿工人说:“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感触到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党教育人,培养人;从年青到成长,无论谁都会在工作的锻练中、党的爱抚下健壮起来。十七岁的苏秀芬,远离了母亲去佛子岭建筑连拱坝,瘦得被人起绰号“麻杆子”,却终于成了女钻探手;队长说:“在共产党怀里的人,麻杆子也会变成铁柱的。”这种事不是稀罕的。创造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的鞍钢钢绳厂工人栗根源的话:“下决心,永远跟着党的道儿走”,正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心声。

谈到苏联的帮助,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著作中曾指出过:“问题不仅在于这种帮助是极度便宜的,技术上是头等的。问题首先在于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一九五二年二月十一日毛泽东同志给斯大林同志的电报也说:“我们感谢两年来苏联政府和人民……给予中国政府和人民热诚的、慷慨的援助,这些援助大大帮助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的巩固。”就在这种情况底下,我们国家哪里有重大的建设哪里就有苏联老大哥伸出来的有力的援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两国人民兄弟般深厚友谊的表现,一百四十一项工程,又十五项新添的工程,是“重大的、巨大的、友谊的援助”。在通讯报告里,我们可以看到,苏联同志帮助我们是无私的、忘我的:专家荷兰姆索夫爬进五百耗宽的地沟一连工作三小时,连咖啡色西服都染黑了;老克里巴乔夫,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帮工人找铜瓦间隙,整天不休息;拉杜什内接到母亲去世的电报,可以放下不管,照常工作,事后对问的人说:“这是我私人的事,可是工作呢,却是为了大家。”事情都是这样令人感动。他们责任心是强的,卡勃加洛夫说:“我们到中国来,不但是帮助安装机器,更重要的是,还要帮助你们培养自己的人才,自己的专家。”也的确有不少担任实际工作的同志在苏联专家指导、培养下由外行变成了内行。人们说苏联专家对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的于龙江就是老师,是同志,又是朋友。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良师益友是苏联”,教导我们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必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经验。有多少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因亲身获得了苏联同志的指导而深深怀着留恋与感激;不同的建设部门也因苏联帮助创造出了卓越的成绩。苏联的帮助正是胜利完成我国各项建设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集体是智慧的源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又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单独一个人——等于零。”我们讲集体主义。集体的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建设,要求“劳动、技术合作,发挥集体力量”。毛泽东同志远在十几年前就号召“组织起来”。农业方面变工队、互助组、直到生产合作社,就是沿着这一英明的号召发展的。组织形式常因时间、地区和条件不同而有差别,这条共同富裕的道路的好处却是千百万农民感受一致的。山东王吉信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申请入社等待批准的单干农民说:“合作社能够多打粮食,就是干起活来也痛快。你犁地犁得好就专门犁地,他播种播得好就专门播种。不像我们这单干户,不管怎么样都得眉毛胡子一把抓。”社员们用“咱社”“为了社”来谈论社里的事情,证明农民的私有观念正在改变着,热爱集体利益的新道德品质正在成长着。过惯了集体生活的人,“离开了工作,离开了大家,就像是离开了空气一样!胸口发闷,脑袋发胀,心脏都像要爆炸的样子!”这是部队里的事例。在工矿、水利、林业以至勘察钻探都是一样。可以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集体智慧、集体劳动的结晶。孤掌难鸣,独脚戏是演不成的。

谈到高贵品质,首先是热爱劳动。人们形容抚顺煤矿工人:“他可以把任何东西都送给你,但是你夺也夺不走他心爱的劳动。”他们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事情”,“是英维豪迈的事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创造人类历史,这个真理,只有劳动者体会得最深刻;生动、热情、忘我的劳动,也只可能体现在真正劳动者的身上。站在无缝钢管厂操纵台上的李金芝热试轧的时候,四周拥挤着激动的人群,她可以什么也看不见,“整个世界就只剩下她和她的操纵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那是旧社会剥削阶级制造的理论,根本是反动的;“好逸恶劳”,也丝毫不合乎我们祖国建设者的常情。不像认识落后的人们,把到工厂、农村从事体力劳动者做是“丢人”“没出息”,恰恰相反,在我们各个建设战线上发挥了积极性、创造性的人们的劳动都是自觉的,他们认为“不劳而食”才是最大的耶辱。正像斯大林同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里指出的胜利所依靠的条件:“首先就是千百万工人和集体农民所表现的积极性和舍己精神,热忱和首倡性……。”我们进行计划建设的途中,情形和那时苏联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的建设者,不是也绝不应当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三心二意,投机取巧的人,而都是也必须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斗士。工作部门就是家,劳动就是生活的中心。不会就学,不懂就钻,在建设的业绩中不是旁观做客而是真真实实作事业的主人。

忠实的建设者,意志也是最坚强的。他们刻苦耐劳,不怕困难。人们描写打通雀儿山的战士:“山石再大没有他们的决心大,山石再坚没有他们的意志坚。”谁又不是这样呢?由工人变成技术员的李凤恩,克服困难的信条是“共产党员不应该向困难低头”。又一条是:“一定要做到老,学到老”。他们所以能这样,就因为他们懂得他们利益的所在。像党总支书记告诉栗根源所说的:“啥事都要为国家,不要为自个儿。”王崇伦也说:“只有把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溶化在一起的人,他才能愉快而从不感到孤独。”

因此,热爱祖国也就是忠实的劳动者、建设者一

致的美德。修筑折多山公路的战士船夫出身的吴海舟说:“我不管走到祖国的哪里,我都觉得像是走到了自己的家门口。”这是国家主人翁的本色。一位文化教员写得好;

祖国的土地!

每寸我都熟悉;

不论走到哪里,

都有亲人在呼吸。

在实际斗争生活里,处处也表露着人们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感。战斗在大兴安岭的一个作业所的主任说:“有一个林业工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他看到一根枕木是大兴安岭的落叶松,就把这个枕木抱了很长时间。”还有比这种情感再真挚、再纯朴的么?爱祖国,也就爱与祖国密切联系的一切事业,也就爱祖国事业一部分(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的各自的工作、各自的职业。

翻开每篇通讯报告,我们都会进入一种生活,一种劳动,一种跟自然的斗争。在这些生活、劳动和斗争里,我们和祖国的建设者在一起,交朋友、谈心,呼吸相通。他们的成就给我们以鼓舞,他们的挫折引起我们同情,他们跨越过千种万种艰难困苦、以忘我的精神进行生产劳动的热情,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发和鞭策。让我们向着有成绩的建设者们、劳动模范们学习吧!他们是最生动的史诗的作者,是各个战场上百战百胜的英雄。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

猜你喜欢
苏联劳动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热爱劳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