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质培在前进中

1955-08-16 03:14张天
中国青年 1955年1期
关键词:根瘤菌草炭黑土

张天

华北农业科举研究所赵质培同志,是个热爱工作善于学习的人。一九五三年第十八期《中国青年》曾刊载了一篇《科学大门永远为善于举习的青年人打开着》一文,叙述他学习农业科学、推广花生根瘤菌、以及创造花生密植法的一些故事。一年多来,在党的教育下,他不断地前进着,又创造了一些成绩。下面就是介绍他在这一年多来的事迹。

——编者

赵质培回到寝室里已经是深夜了。他的衣服被雨水淋得透湿,却不去管它。立刻从口袋里拿出一块黑色的土块,凑到灯下去,左看右看,像是什么宝贝。同时他的脸上又不禁露出微笑来。

赵质培为什么这样高兴呢?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今天下午,他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附近的萧家河村去,村里老乡围着他,还是不相信他介绍的、用根瘤菌拌种花生的方法,说是会把种子烂掉了的。“种子烂掉?哪有的事!”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过,实验过,使用极瘤菌拌种,每亩地可增产百分之十到二十的花生。他照例详细地解说着根瘤菌的科学道理,老乡们还是半信半疑,有人还在说:“这是毒菌,包管会烂掉。”赵质培就又像以前跟老乡们做过多次那样,抓了一颗拌着根瘤菌的的花生,一口吞进肚里去。打消了老乡们的顾虑,他就和他们融洽地扯谈起来。在闲谈中,他偶然听到有个老汉说了这么句话:“咱们电杆下的黑土,倒像根瘤菌的灰土。”他心里一动,马上就追问下去,并且同老汉一块到电杆下面,拾了几块黑土带在身边。

他为什么这么关心黑土呢?原来,花生根瘤菌的液体,必需用草炭土来搅拌,草炭土把带菌的液体吸收进去,才能像泥样黏在花生种子上;草炭土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质的肥料。在广大地区推广花生根瘤菌,就用得着大量的草炭土。过去用的草炭土,都是从老远的东北用火车运来的,运费贵,又要耽搁许多时日。有一次,他看到“萨根的春天”电影,凯沙寻找磷灰土的故事,给了他一个很大的启发。他就天真地想。如果能在北京近郊,发现草炭土,那该能节省多大的人力和财力,他到过许多乡村,在路上,常悄悄地看着土块。而今天,却无意之间找到了这样的黑土。

他把这黑土反覆地端详着,“一定是草炭土”,他肯定地自语着。又划燃了一根火柴一把黑土点燃了,黑土冒着一星星的红焰。他高兴得搓着双手,在房里来回踱着,事情完全明白了,别的土是不会燃的。

已经很晚了,在路上又遇着大雨,他连湿衣服也不换,就迫不及待地去找行政领导和党的负责人,汇报了情况。大家都喜欢,决定派几个人再去调查一次。

那天,天刚朦朦亮,赵质培就起来了。他同着几个技术人员一道向萧家河进发。六月的早晨是凉爽的,他们的心情也是清爽的。

在萧家河村,他们访问了一个年近八十岁的老人,老人告诉他们:前清时候,贫苦人用它(指黑土)烧火,管它叫马粪土,火焰不大,很久才烧开一壶水。后来挖的人多了,把地挖得凸凹不平的,就禁止再挖了。他们又找着村子里的生产委员——他是个会打井的人,打过很多眼井,清楚哪里有黑土。赵质培跟着他,到处挖土,取土样。

回来,赵质培作着试验,他拿了个盆样的小坩锅,把黑土压成粉末,风干,放在天秤上称一次。然后把它倾在小玻璃盘内,让它吸水。他看着水一点点地少了、干了,吸水量很大,吸水量大是很好的。其他同志也分别作了不同的化验,证明这黑土就是草炭土,比东北草炭土质量还好些;而萧家河村储藏量也是很丰富。赵质培不禁高兴地讲:“过去运草炭土的用费作别的用吧。再甭到东北去了。”领导他的同志眯着眼对他说:“你真是个细心肯钻的人。”

从此,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制造花生根瘤菌所需的“草炭土”,再不需要从东北调运了,可以就地挖取,给国家节省了很多开支;同时,又支援了山东等省一百多万亩地需用的根瘤菌的草炭土。

说赵质培细心肯钻,一点也不过分,他的确是这样的。他对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能钻下去,直到得出结果来。

一九五三年,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领导上,提出加强高温速成堆肥试验的号召。高温速成堆肥假如能在生产试验中获得结果,便有利于农村推广,在目前有些地方地力瘠簿,生产很低的情况下,一定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对生产有利,特别是在棉区。什么叫堆肥呢?就是利用日常废弃物,像蒿秆、种子外壳、杂草、落叶等堆积沤成肥料;——这些废弃物不论在农村、城镇、山地、平原到处都有,是不用花钱买的。而高温速成沤肥,就是创造高温细菌活动的条件,加强废弃物的腐熟率,使它腐烂得快些。赵质培具体参加了试验工作。

赵质培对农村是熟悉的。有的老乡,也利用麦秆堆肥,但却不懂得科学方法,沤的时间过长,得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沤烂。当庄稼要上肥料时,老乡的那种焦急的神色,他是熟悉的。他决心要在堆肥问题上创造出具体经验来。

开始的时候,他们制玉米秆堆肥,顺利地腐熟了;接着制稻草及其它积秆堆肥,也顺利地腐熟了。但是到他们制棉柴堆肥,就比较困难了。

他们积聚了很多棉柴,用石灰水泡了一下,掺加些碎玉米秆,就堆在一起,让它腐蚀。时间一天天过去,腐熟情况不好。那时正是严冬,就有个别人说,“冬天搞高温速成堆肥,是不大可能的了。”是这样的么?果真是这样,堆肥就要延迟几个月。几个月的时间多么漫长,何况几个月后,正是需要肥料的季节哩!“不,决然不能冷场,还要干。”赵质培说这话还不单是由于热情,在那几天,他常翻有关书报,常看到有冬季堆肥的消息,“别人能作,我们也能作,还是从别的地方找原因。”他常站在棉柴坑前经久地思索着。

有一次,他拿起棉柴梗无意识地在手中摆弄着,从棉柴梗这头摸到那头,棉柴节梗把他的手划痛了,他忽然若有启发地喃喃自语:“该是组织没有破裂吧。”这个细微的发现,他马上抓牢了。他继续深入地想:组织不破裂,吸水不充分,自然难得腐熟。

他找着技术员,提出这样的办法:把棉柴碾碎,使它的组织破裂;掺入马粪五十斤、以及少量的泥土,促使棉柴腐烂。

这办法及时得到支持,照着做了,重新把棉柴堆好了。

室外温度常是零下五、六度,赵质培不怕严寒,每天,带着个温度计,像护士看顾病人一样,准时到堆肥那里测温度,并且仔细纪录下来。纪录带给他很大的欢快,纪录表明:温度是一直上升的,十五度、三十度、四十多度,在一星期左右增到六七十度了。他看着纪录,暗自想,再等些时,就可看到腐熟的堆肥了。他似乎嗅到了那种腐熟的气味。

然而,奇怪的是,一周后温度却又回降了,直降到三十度左右。是不是高度腐熟阶段过去了?不是的。赵质培亲手检查过,他捏着棉柴梗还是有些硬的。那是什么原故?他建议把堆肥坑倒翻一次,看个究竟。

一千多斤棉柴,翻到底,不见有水,问题就在这里。他们加进了大量的水,又重新堆积好。一个星期,温度又恢复到六、七十度了。赵质培这才把提起来的心稳定下来。

七十五天的时间,棉柴完全沤烂了。赵质培和技术员们一起总结了实际的经验,在《工农业科学通讯》上介绍出来。

赵质培把制成的棉柴堆肥弄了一些,小心地装在玻璃瓶子里,摆在办公室的架子上。当他看到那油黑的、软软的棉柴肥时,眼前就闪现出一片乌黑的土地,一片绿油的庄稼。有时他想得更远些:丰满的麦粒,壮实的花生,和农民弟兄的笑脸……。

赵质培常对人说:“我脑筋笨,满脑子问题,想

不来。”这当然是他的谦虚。满脑子是问题倒是确实的,不过不是笨,而是敏锐,肯思考。他接触到什么东西,惯常地爱同自己工作联系起来想,往往有新的创见。

一九五三年第十八期《中国青年》上,曾经介绍了他第一次试验花生密植获得了重大的成绩,使花生生产提高了两倍以上。为了证实这一经验的可靠性,赵质培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事实证实了花生适当密植是可以增产的。

秋天,赵质培在大片的密植的花生地里刨花生,他看着一颗颗丰满的花生,显得分外亲切。眼前,他看到这样的几株花生:它与一般花生长得不同,比如,“大八义”的蔓是铺爬着长的,“一窝猴”却是立蔓的,而这几株花生的蔓却是半爬不立地长着。他立刻发生了兴趣。为什么呢?

他记起了一件事情:

是在一九五一年,他在石景山衙门口村作调查,他发现在一片矮小稀疏的花生地中间,有一块地上的花生却长得分外茂盛。他询问当地人,才知道这是劳动模范苏占魁种的地。他就兴冲冲地去找苏占魁,七十多岁的老农热情地接待这个青年客人,把自己数十年积累的经验告诉他:花生有很多品种,各种性格不同,比如“一窝猴”立蔓长的,根子扎得深,比较耐旱;“大八义“是爬蔓的,根浅,它不怕涝。把这两种品种混合播种,就可保旱防涝。他密植时就照着这样做了。

那么,面前出现的半立蔓花生,一定是“大八义”和“一窝猴”自然受粉杂交成的第三个品种了。

他把“大八义”、“一窝猴”、“半立蔓”三个品种,各拔了十来株,抱在怀里,放在实验台子上。他仔细研究着,一枝一叶地比较,哪一株上面有多少花蒂,哪一株上面有多少枝条……,然后,他扒开花生根部泥土,细心地一颗一颗地数着花生颗粒,他发现这样的情况:“半立蔓”每株一般有四、五十颗花生,“大八义”有二、三十颗。“一窝猴”二十来颗。他把这些记录在本子上,就又思考起来。他想到有一次,他在萧家河村和农民冯文清到花生地里去,在地面上有一颗花生,冯文清心疼地拾起来,捧在手上,吐了口唾沫,又小心把它埋在土里。老乡们对一颗花生都这么珍惜,而“半立蔓”一株却多结那么多颗花生,若是把它作为优良品种传播出去,那老乡们该多么高兴呢?想到此处,他不免也乐起来。

目前,赵质培又在研究另一问题。不久前。他得到了几颗东北辽西的“珍珠豆”品种,花生是瘦长的,夹内有三至四颗米粒。他研究了它的特点,是:生长期短,产量低,但质量高,含油量多。他从一千多斤“半立蔓”、“一窝猴”花生中,只找出了少数的夹有三颗米粒的花生。假若每颗花生能有三颗米粒,那就是说,比一般两颗米粒的花生要增产三分之一。这该是多么有意味的事!他考虑着,如用人工受粉方法,使它与两颗米粒的品种杂交,是不是可以变成另一个新品种,即是每个夹内有三粒米的品种?

他正研究着这问题。虽然这想法还没有经过实践证明,但赵质培却从理论上下了些工夫,他读着米邱林的有关著作:读马克西莫夫的《植物的生活》。他觉得是可能成功的,他有信心。

也许你会以为,赵质培搞的是科学工作,懂得那么多科学道理,该是受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吧?如果你见到他,看到他那思考问题的沉着态度,看到他在复杂的实验室里熟练的动作,你将会更感到他是有文化的人。不错,他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可他却没有进过中学。他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读了四年小学就再也没进过学校了。十四岁起就一直当杂工,在人们的辱骂和眼泪里度过了七年。解放以后,才被调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室工作。

几年来,在党的培养下,他成了共产党员;由一个杂工变成了懂得科学的技术工人;由初小文化程度,提高到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而对于花生和堆肥问题,他的知识更加系统和广泛了。在《农业科学通讯》上面经常发表他的经验性的文章。

为什么他进步得这样快呢?其实,讲起来道理也挺简单。赵质培热爱他的工作,他是以主人的感情创造性地劳动着,他善于围绕着工作学习,善于从各方面吸取养分丰富自己,而突出的是他那种独立思考、虚心钻研的精神。

与赵质培接触中,你还鲜明地看得出他那种不自满,总是十分谦虚的态度。我到过他的工作室,那是一间摆满仪器的房间,他指着各样仪器向我解说着关于花生品种、关于高温速成堆肥这些问题,还怕我听不懂,又拿来他的很多笔记本给我看——他是有把每一点体会都记在笔记本上的习惯的。当我翻着这些笔记本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说:“你真懂得了不少东西啊!”哪知这短短的一句话,却使他腼腆起来,他立刻说:“科学是个无穷无尽的宝库,永远学不完的。在科学面前我不过像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能说得上懂得了什么啊?”

“但是,你已经作出了不少成绩。”

“这个么?”他连忙摇着双手,恳切地望住了我。“这怎么能算在我一个人的账上?”接着他感动地指出了党组织是怎样培养他的,其他技术员又是如何给了他很多帮助,而每一点一滴的成就,又完全是与农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分不开的。这自然都是事实。

一九五三年《中国青年》十八期上,曾介绍过他学习科学的一些故事,他的同事把这文章指给他看,他沉思了一会,说:“这只是党对我的鼓励,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年多来,他的确没有停止脚步,而不断在前进中。一年多来,他继续作出了一些成绩,这正是与他不自满,总是虚心进取的精神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根瘤菌草炭黑土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研究
接种苜蓿根瘤菌对西藏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不同草炭比例对覆土栽培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的影响
人工草炭复合基质对樱桃萝卜出苗率和 果实营养的影响
农业秸秆废弃物资源化人工草炭对土壤的影响
三种人工草炭对金森女贞育苗的影响
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观测场地融雪径流
多菌灵在酸化黑土中迁移性能的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