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艺作品鼓舞我战胜了疾病

1953-08-17 02:17
中国青年 1953年21期
关键词:奥斯特洛夫斯基巴耶夫文艺作品

一年前,当我被证实为一个轻度的肺结核患者的时候,我的情绪非常不安,我想:完了!学习、进步、幸福……一切都完了,”因此,我失去了控制自己的力量,整天地闹情绪!不理别人,平常不是蒙头大睡,就是独自在郊外游荡,我感到异常孤独和寂寞。在烦恼之余,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三个月以后的透视上。但是,它又使我失望了。怎么办呢?我不能再继续度着那种孤独的生活了,于是我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整天不是疯狂地工作,就是剧烈地运动,晚上写东西直到十二点钟以后,我就用这些来麻痹自己,认为反正就是这么回事,“死也死个痛快!”

是甚么东西把我从这种绝望的境地挽救回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感谢苏联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巴甫连柯的小说“幸福”和“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这两本书,给予了我与疾病斗争的力量。

“幸福”中的红军上校伏罗巴耶夫,在战争中丧失了一条腿,患着严重的肝脏症和开放性肺结核,他怀着很痛苦的心情,来到克里米亚城休养,他以为自己可能因此丧失了工作、生活和幸福。但是,高度的共产主义理想鼓舞了他,他一面和疾病作斗争,出面又参加了农村的各项恢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幸福。

接着我又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论文、书信集”,这本书比起“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那本小说来,是更多地描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后期的生活,就是他和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形象在我面前是那么的亲切,他那种对待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响往,那种敢于面对困难永不投降的斗志,更加明朗地体现在他和疾病的艰苦的斗争中。因此疾病没有使他屈服,没有能阻碍他的进步,他的工作热情并没有因疾病而减退,相反的,他就是在和这些疾病的斗争中,百炼成钢,成就了更伟大的事业。

伏罗巴耶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在生活中的任何困难的面前,表现了坚强不屈的意志和战斗的精神,因此他们就不能被任何痛苦的疾病所吓倒,而是沉着地积极地和它进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晚期的生活里,从不放过休息和治疗的机会,他曾说。“我开始睡眠,听医生的嘱咐,但愿快好,重新工作。”他曾忍痛医治眼睛和割副甲状腺。他是那么耐心地坚强地克制着自己的急躁情绪,他写信给他的哥哥阿尔青说:“要注意你的健康,不要瞎拼命。否则,以后恢复它就要使党付出极大的代价。”他从来没有“过了今天,不管明天”的拼命思想,相反地他是时刻在警惕着这种思想的发生。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伏罗巴耶夫何尝不是和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他也并不用工作来麻醉自己,并不拿生命去冒险啊,他们都是给自己寻找最有效的治疗办法,那怕是几乎绝望了的病症,也想把它治好,争取恢复最大限度的工作能力。

我常常这样想:奥斯特洛夫斯基、伏罗巴耶夫这些英雄们为什么能如此英勇和顽强呢?甚么力量在促使着他们前进?我从反复考虑中得到了答复:他们之所以坚强、勇敢,正因为他们有了明确而坚定的斗争目标——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毕生奋斗到底。他们真正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生最大幸福是什么,……这就是能幸运地在我们伟大的苏维埃国家工作,这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列身于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行列里,列身于列宁斯大林的党的行列里。”的确,我现在才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自从我认真地学习过这两本书以后,我的思想逐渐地开展起来。首先表现在要求进步的心情很迫切,并且随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因此,我在疾病期中光荣地被吸收为青年团员。组织上曾不断地帮助和教育我,使我得到很大的鼓舞。

当然,在这些时候我也想过,要一下子就像伏罗巴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坚强是不可能的,我知道这种坚强的意志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我除了把生活安排得有规律,使学习、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分配得合理之外,更决心时刻警惕并努力克服急躁情绪。同时,每当我的情绪稍有波动的时候,我就问问自己。“受考验的时候到了,你是向伏罗巴耶夫、奥斯特洛夫斯基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呢?还是像自己过去那样!做一个怯懦的逃兵?”这样,在我的生活里,不断地有这种新的活力催促着我,要我进步。因此,一种愉快、乐观和充满信心之类的因素,也日益明显地表现在我的性格里了。我相仿我能长期地坚持下去,我一定会获得胜利。

我现在除去正常的学习外,虽然只能坚持一些轻便的工作,但我在精神上却很愉快,这就是因为团组织给我的经常教育,和苏联文艺作品给我的鼓舞力量,我完全相信能逐渐恢复自己的健康,同时我更坚信将来能为人民作更多的工作。

猜你喜欢
奥斯特洛夫斯基巴耶夫文艺作品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周蘩漪与卡捷林娜人物形象比较分析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奥斯特洛夫斯基咬唇写书
吉国总统想“专心做音乐”
“生活戏剧”中的荒诞幽默
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策略的游戏*——以《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为例